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曜變與烏金釉竟僅一線之隔?建盞工藝揭秘

曜變與烏金釉竟僅一線之隔?建盞工藝揭秘

建盞能成為黑釉瓷的代表,歸功於它特殊的燒制工藝。而這種高含鐵量坯釉的燒制工藝,付出的代價也是巨大的,其成品無法精確控制。

建盞燒制需要1300°甚至1350°以上的高溫,在現代使用電能加溫的條件下,這個溫度並不難達到,但是無腦加溫是不能燒出好作品的。

建盞的成品質量,受到坯、釉、溫度、氣氛的四重製約。稍有波動,成品就天差地別。控溫的同時,需要與坯、釉、氣氛綜合考慮。

李達2007在《收藏家》雜誌發表長文,將四重製約系統論述。其他三個制約因素已經在前文轉載注釋過,本篇將分享餘下的溫度篇。

建盞燒成溫度高且範圍窄。

燒成溫度高易使建盞坯起泡、變形、釉下垂粘底。

建盞燒成溫度高,是釉面斑紋的需要。

溫度過低,斑紋稀少,甚至無斑紋,所以(宋代)建窯鼎盛時期,許多純黑釉盞(烏金釉)是燒兔毫、油滴、曜變時溫度過低或還原過頭造成的,而不是刻意燒制的。

如果窯溫過高,斑紋析出太多,太密,釉的底色被遮蓋,也就成了褐色,釉的底色仍是黑色。

建盞最終呈現的各種釉色,來源很複雜,要根椐跡象具體分析。如褐色釉,當黑釉釉層薄,或建盞釉過燒,或還原不足,或坯中氧化鐵含量低,都可能出現。

一件斑紋流暢通達且外觀無缺餡的兔毫盞燒成溫度範圍很窄,窯溫稍低,碗上部有斑紋,下部沒有斑紋。窯溫稍高,釉就流下粘底。

[ 建窯兔毫盞,德川美術館,12.7×7.3×3.6cm ]

傳承:尾張德川家

而燒油滴的條件更苛刻,因為油滴的斑點很容易流成條形。

從曜變斑紋的形態與分布狀況,筆者推測,其形成機理是高溫氣泡機理(建窯油滴屬浮萍機理)。

從現存的三件曜變傳世品看,碗外斑點極少,其原因是碗外器型呈凸狀,氣泡較早破滅,由於曜變在高溫燒成,由氣泡破滅形成的斑點很容易散開。

在還原氣氛作用下,三價鐵迅速轉化為二價鐵,二價鐵是強熔劑,很快就熔入釉中,使斑紋消失。從曜變碗內的斑點也可看出斑紋消失的速度很快。

[ 建窯曜變盞,藤田美術館,國寶]

傳承:德川家康-德川賴房(水戶德川)-藤田家-藤田美術館

有些斑點較清晰,有些斑點較模糊,有些部位就沒有斑點。

所以曜變斑紋的形成,就象夜幕中奼紫嫣紅的焰火,此起彼伏,持續時間很短,如果這個動態恰好被捕捉到了,它的跡象就保留下來,否則就成了黑釉盞。

曜變斑點周圍的光暈,正是二價鐵消失前形成的,所以它很薄,成為干涉膜,在光照下就有變色現象。

作者簡介

李達,1955年生,1982年畢業於福州大學物理化學專業。福建省輕工業研究所高級工程師。2003年被評為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集建盞理論與實踐之大家。

長期鑽研鐵繫結晶釉,攻克宋代建窯珍品鷓鴣斑(油滴)燒制難題。作品被紫光閣、北京故宮博物院等權威機構收藏。

其作品胎骨似鐵,所燒鷓鴣斑為多層次立體結晶,至今無人能效仿。

交流購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建盞 的精彩文章:

史上最全日本收藏宋代建盞圖集,43隻盞121張圖

TAG:建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