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玩菖蒲,悟真知

玩菖蒲,悟真知

已經到了知天命的年齡,我給自己提出一個理念:

我要回到童年,要像童年那樣去『玩』。




我們小的時候都玩過,人生實際上最好玩的時光,就是小的時候。童年、少年僅有十幾年,想起來卻好似漫長的幾十年。我很喜歡『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這句話。為什麼會『日長如小年』?跟童年歲月感覺很漫長一個理,因為我們沒有目的、沒有名利、任性地玩耍,會感覺時空拉長了。沒有功利的,才叫『玩』。一有功利,就不好玩了。


所以,人長大以後,就不好玩了。工作10年、20年,一晃而過,突一想:怎麼這麼多年啦,嚇一跳。因為你每天的工作都是重複的,是有功利的,不好玩了;為了拿工資,對家庭要有擔當,等等,就不好玩了。






我有時候在想,人應該一輩子不工作,有很多錢,週遊世界,到處去玩。做自己想做的事,這種人生,

才是個體生命的大自在。

但這是不可能的,每個人都要賺錢,都要生活要有責任,沒辦法,很無奈,所以就很不如意。

 

就像我,在體制里工作了幾十年,實際上我的工作有很多東西都是我不願意做的。比如,我最不願意做老師,但命運讓我做了30多年老師。不是我想選擇的,如果能選擇我不會做老師。我們的很多工作,都是無奈的人生選擇。

所以經濟好了以後,有了閑適的時間,大家很自然會想到一個『玩』字。





王大濛,任教於江南大學藝術系




自己覺得,現在是我人生中最幸福的時光,有時間,有心情,有自由,愛怎麼玩就怎麼玩。不要有任何功利性,如果健康指數高就永遠的玩下去。



菖蒲對我而言,就是生活本身。弄茶的叫『茶人』,

我就是一個『蒲人』。

我每天起床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去院子里看她們。我的每一盆蒲草,都陪伴了我很多年,佔據著我的愛和情感。所以,捨不得送人,更不會賣,還要請大家理解。



早前在無錫蘇珈美術館辦蒲展。當時來了一位富家女,很牛的樣子,帶了一男一女兩個『馬仔』,一個陪她玩,一個給她拎包。看了一圈就問我,這個草怎麼賣。我說,不賣的。她說,不行,今天我無論如何也要帶三盆走,你開個價。我說,這草你拿回去也種不好。她說,我家裡有花匠的,肯定能種好。我說,種這個草最好要有個院子。她說,你看,這就是我家的院子。我一看,像個足球場那麼大。她家裡收藏的都是官窯瓷器,可想而知是非常優越的條件。

 

但我的菖蒲不喜歡官窯瓷器,也不喜歡富貴氣。菖蒲的性格是絲毫沒有功利性的,她的淡泊隱逸的精神是文人所崇敬的。

一旦純粹地把菖蒲作為時髦與流行去追求,這是菖蒲文化的悲哀。




『 滋養身心才叫玩 』




人常常是不開心的,尤其是現代人。我說過一句話:你的不開心,是不敲門就自來的,突然而至,不明原因,不請自來。我們江浙人常說『尋開心』,北方人也說『找樂子』,就是說,開心是要去找的。玩,就是去找開心。




我覺得最無奈的,就是我這一代人,生於50年代的知識分子,大半輩子是不如人意的,碰上了也沒辦法:該營養的時候,沒有東西吃;該讀書的時候,文化大革命了,沒有書讀;該結婚的年齡,沒有婚結;一定要到28歲,才允許生孩子。




改革開放這麼多年,社會經濟是好了,生活是不錯了,但精神生活跟不上,人活得沒有溫暖了。






我父親退休的時候,是推著自行車,戴著大紅花,敲鑼打鼓地歡送回家的。我離開學校的時候,就一直等著領導來找我談話,還尋思:是不是會有什麼禮品、紀念品啊;領導會給我開個會,說王老師不容易啊,工作了幾十年,我們要為他歡送啊。

 

當時,我到辦公室去填一個表,簽完字以後,我就追著問:還有什麼事?還有什麼嗎?人家就一句:沒有啦,沒有了,回去吧。我的心,真的是特別寒。工作了一輩子,走的時候連句溫暖的話都沒有。

 

人活著,不能沒有溫暖;人活著,是一定要有點精神的。

所以,現在我們為什麼要把『玩』字提出來,把『玩』提到一個新的意識高度。

人生存的最高理想,就是『玩』,還要『玩』出境界,『玩』出尊嚴來。





弗洛伊德說藝術家的創作,就像一個小孩子在做夢,但是他懂得回來的路。搞藝術創作,實際上就是『玩』。不用『玩』的心態做藝術,就產生不出一流的藝術。

西方有一位哲學家說:藝術即遊戲。

 


我們中國所有的文人文化都是『玩』出來的。金冬心會玩,唐伯虎會玩,王世襄會玩,就連乾隆帝也會玩,都是『超級玩家』級別,只有沒有功利地去玩,天馬行空地去玩,才能把他的精神理想玩出更高境界。唐伯虎號稱『天下第一風流才子』,這個『風流』,跟女人沒有關係,是性情上的大自在、創作上的大自由。而所有的宮廷畫師都只是『匠人』級別,因為他沒有自由,怎麼可能畫得出真實的情感。所以說,

真正好的畫家都在民間,藝術家必須是自由的,自然生長的,才能『玩』出好作品。





西方藝術已經發展到了後現代主義階段。什麼叫後現代?就是人人都是藝術家。你不是畫家,不等於你沒有藝術細胞;雖然你不創作,但不等於你不會欣賞。實際上,人人都可以是藝術家。北歐的家庭主婦,她們家裡所有的裝潢都是自己設計的。我有時在想,世界上每一個鳥兒都會做窩,為什麼我們人類就不會做窩了呢?人活得不會做窩了,連鳥兒都不如了。所以我們應該慢慢的回歸我們自己。、



『玩』,就是回歸天性,與自我、與自然、與萬物重新連接。

古人、文人都講『玩』,為什麼我們不提『玩』呢?過去對『玩』有很多誤解,現在我們要為『玩』字正名。『玩』其實是一個很高的詞,不是玩世不恭,也不是玩物喪志。

 

我講『回到童年那樣去玩』,並不是說我到了這個年齡,還要去玩捉迷藏,人家會說你二百五。每個年齡做每個年齡該做的事,不要違反自己的年齡,玩的方式隨著年齡變化了,但玩的本質是不變的,

就是卸下一切外在,回歸本真。







中國人有一個理念,叫萬物平等。我看菖蒲,她是有生命的,而且她的生命跟我是平等的。我每天要去看她長的開心不開心,觀察她分析她;葉子有點蔫,是不是需要水;有點黃葉,肯定什麼地方出問題了。我的心和她的心是一體的。她們也每天都有小變化,帶給我小喜悅,這是一種滲透到生活縫隙里的歡喜。








所以說,不是我在『養』蒲,而是她在『養』我;不是我施恩於她,而是她在成全我。面對真心喜愛之物,真的就如

張愛玲所說:低到塵埃里去,但心裡是歡喜的,從塵埃里開出花來。






『 玩,要有文化 』




我們中國人,最懂得這種對自然萬物的情感。因為中國人是農耕民族,他定居於豐美之地,對大地上生長的萬物都是有感情、有體悟的。西方人不懂得這種情感,因為西方人是狩獵民族,骨子裡帶有侵略性、征服欲。

 

中國人也是很安靜、安寧的民族。我家裡有一塊文房匾是清代樸學大師俞曲園寫的,叫『觀月』,它沒有說叫『觀日』。

中國人是月亮氣質的民族。所以我們生活到一定年齡,就喜歡安靜下來,不喜歡熱鬧。





這種本性上的差別,也帶來中西方文化在根子上的不同:西方文化是爆發性的,給你震撼和衝擊;而中國文化講究『回味』,都是需要去『品』的,就像春天的雨露,慢慢滋潤你的心田。




中國的所有文化追求,都是為人的精神服務的。所以,中國文人的植物美學,都是讓心靈與精神得到滿足的;而西方人的植物美學,是讓視覺得到滿足的。中國文人所有喜歡玩的東西,都是內斂的,是需要去品味的美,而不是撲面而來的美。比如玉,溫潤內斂;比如竹,挺拔有節,虛懷若谷。





現在菖蒲很流行,我認為主要是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大部分人現在都住在高樓里,能與天地接觸的,就是那一方小陽台,不可能養很大的樹木盆景,而菖蒲一盆不過掌心大小,一平米就能養幾十盆。養的好的,拿進屋裡擺上兩三天,再換另一盆,這樣案頭常年得見青翠,讓人心情愉悅,讓我們的心與大自然相連。




第二,就是菖蒲的文化性。為什麼菖蒲的種植在中國源遠流長,從西漢一直到現代,上下2000多年的歷史,而且還從中國傳到了日本、韓國,就是因為她的文化性。一切失去了文化性的事物,都是不會長遠的。

 

中國古代文人的審美理想,歸根結底,就是『雅正』二字

:『雅』,為修養與文氣;『正』,為堂堂正正的浩然正氣。而菖蒲兼『雅正』於一身,是最符合中國文人精神的植物。菖蒲擺在案頭,說明我有文化、有精神追求,如果擺一盆月季花,雖然漂亮但沒有文化。





有朋友在微信上發了一句話,他說:菖蒲,不是草。我非常認同,菖蒲她確實不是草,她是一種精神,而且她的精神份量是很重的。


 

《紅樓夢》里,林黛玉就是菖蒲性格,內斂高潔。賈寶玉一輩子都沒有讀懂她,但愛死了她。而薛寶釵是牡丹性格,光華灼灼。

 

多做點菖蒲文化的研究,把自己『養』成菖蒲的品格,我覺得這才是我們植蒲人首先應該追求的。




所以說,菖蒲熱潮的興起,歸根到底還是一種內在的推動力,因為當下很多人的內心太需要這樣一個載體,作為精神的寄託,和文化的回歸。於我個人,只是將菖蒲文化在理論上、歷史上、情感上做了一個總結和呈現,對菖蒲文化的回歸起了一個助推作用。




『玩』,有時候在他人看來也是很累的。現在我反而比在大學教書的時候更忙,別人看來也許很苦很累,但對我來說,身心都是快樂的。

 

我姐姐跟我講,媽媽最近在家裡哭,問她為什麼哭,她說這個大兒子(大濛)苦啊,他教書時也很忙,現在也沒福享,成天在家裡敲石頭(做菖蒲盆)。我跟姐姐說,那我難不成也拿兩把紅扇子到廣場去跳舞吧?這種事情我幹不了,對別人是享受,對我是折磨。



『玩』也有高低之分,有『有文化』的玩,也有『沒文化』的玩。

 

比如說以前大家都覺得古琴是文人玩的,或者說,只有很少人才玩的起古琴,但現在古琴很流行,很多人彈的也沒有內涵,但大家都追求這種高雅。還有菖蒲,以前也是文人玩的,現在大家都在玩。有人會說,這樣流行是不對的。我覺得很多東西,

流行總比不流行好,有追求總比沒追求好。





有人說我玩菖蒲,我玩一萬盆。我說那你不是玩菖蒲的,你是賣菖蒲的。當然為了滿足更多人的植蒲需求,也確實需要有許多植蒲專業戶來提供。對供養菖蒲的同道來說,一味追求數量和品種,而失去了精神性情和美學的追求,就失去了菖蒲的文化性。

 

事物的流行是好事,反過來又不是好事。如果不能從文化底蘊出發,僅僅只是跟風趕時髦,就容易把這事弄淺了。我希望菖蒲流行,讓更多人了解、喜愛,但絕對不能丟掉她的文化性,這是她的根本。




最後,推薦您讀本書:


(本文來自:菖蒲研究院,作者:王大濛,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長按二維碼 關注我們




拾遺

古今,格物鑒器!


閑情雅趣|人文空間|古典傢具|器物之美




點擊「

閱讀原文

」,歡迎進店逛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拾器格物 的精彩文章:

山石靜觀,花草閑賞
水深浪靜,人貴聲低。

TAG:拾器格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