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第七屆魯迅文學獎評選結果揭曉

第七屆魯迅文學獎評選結果揭曉

本報北京訊(本報記者 黃昌盛 實習生 閆思明) 日前,第七屆魯迅文學獎評選結果揭曉,34個作品從1373篇(部)符合參評條件的作品中脫穎而出,分獲7個獎項。其中,三位民主黨派成員的作品獲獎。民盟盟員馬金蓮和民進會員馮驥才分別憑藉《1987年的漿水和酸菜》和《俗世奇人》獲得短篇小說獎,民進會員李修文的《山河袈裟》則獲得散文雜文獎。

魯迅文學獎是以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偉大旗手魯迅先生命名的文學獎項,是中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獎之一。和老舍文學獎、茅盾文學獎、曹禺戲劇文學獎並稱當代中國四大文學獎。魯迅文學獎旨在獎勵優秀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報告文學、詩歌、散文雜文、文學理論評論的創作,獎勵中外文學作品的翻譯,推動中國文學事業的繁榮發展。魯迅文學獎首次評獎從1997年開始,各單項獎每兩年評選一次,每4年評選一次魯迅文學獎大獎。獲獎作品是某一文學體裁中思想性藝術性俱佳者。

民盟盟員馬金蓮 獲獎作品:《1987年的漿水和酸菜》

馬金蓮,1982年生,寧夏西吉人,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寧夏作家協會副主席,首屆「茅盾文學新人獎」獲得者。中篇小說《長河》獲2013年度中篇小說評選第一名,被譽為當代《呼蘭河傳》。

《1987年的漿水和酸菜》收錄於馬金蓮的同名短篇小說集。作家從長年生活的西北鄉村汲取創作靈感,用質樸、細膩的筆觸,再現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普通回民家庭的生活往事,深入刻畫了回族女性與兒童的形象,展現彼時家庭、家族間的親情、生存的艱辛和寬厚忍耐的民族性格,顯示出作家深厚的人文關懷和深刻的鄉村記憶。

作者在得知獲獎之後表示,無論在艱難的時候還是被瑣事困擾的時候,她都堅持著對文學的熱愛。在今後更要像西海固的草木一樣繼續紮根在文學創作之中,以更加優秀的文學作品回報各方對自己的關愛和呵護。

民進會員馮驥才

獲獎作品:《俗世奇人》

馮驥才,1942年出生於天津,是當代著名作家、文學家、藝術家、民間文藝家、畫家,曾任民進中央副主席。馮驥才是「傷痕文學運動」代表作家之一,1985年後以「文化反思小說」對文壇產生深遠影響。代表作有《俗世奇人》《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等,其作品多次選入中小學語文教材,有十餘種外國文字譯本。

《俗世奇人》是馮驥才創作的同名小說集。全書由19個短篇小說連綴構成,各篇文字極精短,作品的風格也接近古典傳奇色彩。書中所講多以清末民初天津衛市井生活為背景,每篇專講一個傳奇人物生平事迹,素材均收集於長期流傳津門的民間傳說,人物之奇特聞所未聞。

文章用天津話以及古典小說的白描入筆,極具有故事性和傳奇性,並由日本畫家作了精美的插圖。舊天津衛的奇人空前絕後,然而都是俗世里的俗人;這些事情匪夷所思,卻都是真人真事——在馮老獨具的眼裡、幽默的筆下,這些俗世奇人個個顯得生動有趣,活靈活現。

民進會員李修文

獲獎作品:《山河袈裟》

李修文,現任湖北省作協主席、武漢市作家協會主席、民進湖北省委會委員等職,曾著有《滴淚痣》《捆綁上天堂》等多部小說。還擔任過電視劇《十送紅軍》的編劇。2017年12月,李修文獲得第二屆「中華文學基金會茅盾文學新人獎」。

《山河袈裟》是李修文的首部散文集。作家收錄在此書里的文字,大都手寫於十年來奔忙的途中:山林、小鎮、寺院、片場……以上種種,是為他的山河。他在這部作品中記錄了世間普通人的情感和尊嚴。也有一些篇章,是關於旅遊和詩歌,關於戲曲和白日夢。通過寫下他們,作家徹底坐實了自己的命運:唯有寫作,既是困頓里的正信,也是遊方時的袈裟。文中所有的作品,都源自他對「人民與美」這兩座神祇的膜拜。

獲獎之後,作者強調了人民在他的作品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他認為人民是他創作靈感的來源和持續不斷創作的動力。而此次獲獎的作品《山河袈裟》則是他對於人民與美的不斷追求和膜拜之後,對於整個世界的重新認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