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沒有這技術,青黴素還在沉睡

沒有這技術,青黴素還在沉睡

發現青黴素的故事,可能是科學史上最著名的偶然事件。

1928年,英國人弗萊明度假歸來,發現度假前忘記清洗的培養皿中長出黴菌,殺死了周遭的葡萄球菌,由此發現了青黴素。十多年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青黴素拯救了無數盟軍傷兵的生命,一群群白衣天使手捧長滿青黴的培養皿,穿梭在戰火紛飛的前線……

這當然是不可能的。

弗萊明很早就發現殺菌的物質不在於黴菌本身,而是在培養液里。但當他嘗試將這種物質從溶液中分離出來時,卻發現它非常不穩定,在鹼性或者高溫環境下都會迅速分解,即便在常溫下也會很快失活。所以弗萊明始終沒能成功分離出青黴素。

此後的十年間,青黴素便一直沉睡在弗萊明的實驗室里,連他發表於1929年的論文也無人問津。直到1939年,弗萊明的論文被兩位英國生化學家看到,他們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成功提純出青黴素晶體,才使它走出了實驗室,真正成為拯救生命的「神葯」。

他們所用的技術,便是「凍干」

製藥行業使用的凍干箱。圖片來源:Labconco

在「三相點」,同時存在水的三種形態

要理解凍干技術,首先要說說物質的「相態」,希望大家還記得這些初中物理知識。

水有三種狀態:固體狀態(冰)、液體狀態(水)、氣體狀態(水蒸氣)。這三種狀態,對應的就是物質的三個相態:固相液相氣相

三個相態之間可以相互轉化:

水的三相變化。原圖來源:shmoop.com

水蒸發的速度會隨著溫度升高變快,在100°C時達到最快,這時就會發生沸騰現象。只要是在正常海拔的開放環境中,不管外界溫度多高,水的溫度都不會超過100°C。它會在這個溫度下持續沸騰,直到全部轉變成水蒸氣為止,所以100°C也被稱為水的沸點。

不過這裡有兩個限制條件,一是正常海拔,二是開放環境。之所以強調這兩個條件,是因為水的沸點只有在1個標準大氣壓的時候才是100°C。如果海拔很高,比如在三千多米的高原上,氣壓變低,水的沸點就會降低到85°C左右,所以在高原上煮東西很難煮熟。另一方面,如果不是開放環境,而是密封的空間,水變成水蒸氣以後跑不出去,就會造成空間內的氣壓越來越高,這也會導致水的沸點發生變化。用高壓鍋煮東西,用的就是這個原理。

壓力鍋。圖片來源:pixabay.com

既然沸點會隨著氣壓變化,把不同氣壓下的沸點都標出來,便可以得到一條曲線,這就是水的液相和氣相之間相互轉化的臨界曲線。

不僅沸點會受氣壓影響,熔點(凝固點)和升華點(凝華點)也會受到壓強影響,也可以畫出類似的曲線。把沸點曲線、熔點曲線、升華點曲線畫在一張圖上,便得到了物質的三相圖。

水的三相圖。作者繪圖

縱坐標是壓強,橫坐標是溫度。圖中粉色部分是固態的冰,藍色部分是液態的水,黃色部分是氣態的水蒸氣。它們交界處的曲線,左上紫色是熔點/凝固點隨壓強變化的固-液相變曲線,右邊綠色是沸騰點隨壓強變化的液-氣相變曲線,左下紅色是表示升華點/凝華點隨壓強變化的固-氣相變曲線。

上圖中特別標出了三條線交匯的點,這叫做物質的「三相點」

對於水來說,它的三相點處於溫度=0.01°C、氣壓=0.61Kpa的位置。

在這個特定的環境條件下,不僅同時存在冰、水、水蒸氣三種狀態,還能觀察到水沸騰的樣子

在三相點,可以同時看到水的三種狀態。圖片來源:UCSC Physics/youtube

知道了三相圖,再來看凍干技術的原理就很簡單了。

為了除掉水,先把溶液凍起來

前面說過,弗萊明想從溶液中提取青黴素,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青黴素不穩定,不僅不能用加熱的方式蒸發溶液中的水分,就連在常溫下也保存不了多久。所以錢恩(Ernst Chain)反其道而行,不是給青黴素溶液加熱,而是把溶液凍結成固態,然後通過抽掉空氣、降低氣壓的方法,讓凍結溶液中的水升華出來。

提純後可使用的抗生素。圖片來源:Pixabay

這種做法乍一看似乎不可思議,但是結合水的三相圖來看,其實不難理解。在-20°C的密閉環境中放置冰塊,抽掉空氣、降低氣壓,直到氣壓低於三相圖裡那條紅色的固-氣相變曲線(),冰便會通過升華作用轉變為水蒸氣散逸出去。

這種先冷凍、再通過升華去除水分的方式,就叫做冷凍乾燥,簡稱「凍干」。

使用凍干技術,錢恩等人最終得到了幾乎不含水分的灰色青黴素粉末,可以在常溫下保存很長時間,殺菌效力也比青黴素溶液高出幾十倍。由此開始,青黴素終於可以走上戰場,拯救無數生命。錢恩和弗洛里(Howard Florey)也因為這一貢獻,與弗萊明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獎。

從左到右依次為弗萊明、弗洛里、錢恩。圖片來源:idehshot

凍乾的關鍵是要把溫度和壓強控制在三相點的左側區域。在這個區域內,水只會在固態和氣態之間變化,不會出現液態水。為什麼不能出現液態水呢?要回答這個問題,要回過頭去看看水在相態變化時所需的條件。

不管是升華還是蒸發,水在變成氣態的時候都會帶走熱量,從而導致本身的溫度變低。在凍干過程中,冰的升華也會帶走熱量,從而降低凍干對象(術語叫做「物料」)的溫度。溫度降低,會導致升華過程變慢。也就是說,如果不加干預,物料的溫度會越來越低,升華速度越來越慢,從而大大延長凍乾的時間。

為了避免這個問題,通常在凍干過程中都會持續給物料提供熱量,使它的溫度保持在一個恆定的範圍里,盡量提高升華的效率。但如果存在液態水,物料就會呈現出黏稠的溶液狀態,這叫做物料的「崩解「。這會阻礙水分的散逸,導致物料在崩解狀態下的水分蒸發效率遠遠低於固態下的升華效率,難以帶走熱量。但與此同時,外界又在不斷供應熱量,於是物料溫度會升高,導致物料被高溫破壞。由於這個原因,凍干都要在三相點左側的環境條件下進行。

升華是現代凍干技術應用的原理之一,它主要作用於凍干過程的「一次乾燥」階段。這個階段可以去除物料中的遊離水分,通常可以去除全部水分的90%。剩下的水分是以結晶水的形態吸附在物料上的,無法通過升華方式去除,這時候就需要進行「二次乾燥」。二次乾燥階段需要對物料加熱,適當提高物料的溫度,並降低環境空間的氣壓,讓三相圖上的環境條件向右下方轉移,促使吸附在物料上的水分散逸出來。

經過一次乾燥和二次乾燥,最終產品的含水量可以降低到1%~3%左右。

但是,要讓溶液結冰可不簡單

純水的結冰點是固定的,1個標準大氣壓下的凝固點是0°C。但如果水裡溶解了別的物質,它的凝固點就會發生變化,比如鹽水的凝固點就要低於0°C。下雪天在結冰的地面上撒鹽,就是利用鹽水凝固點降低的原理,讓路上的冰融化。而且,鹽水的濃度越大,水裡溶解的鹽越多,凝固點就越低。把濃度和凝固點的關係畫出來,我們便可以得到一條曲線。對於某個濃度的鹽水,只有溫度低於曲線上的對應位置,鹽水才會結冰,否則只會是溶液狀態。

但是,「鹽水結冰」只是籠統的說法,因為鹽並不會結冰,只有鹽水中的水才會結冰。當鹽水結冰的時候,實際上是其中的一部分水變成了冰,這會使剩餘鹽水的濃度升高,於是又導致剩餘鹽水的凝固點進一步降低,直到溫度和濃度重新回到曲線上的某一點為止。

在此期間,多出來的水分會以冰的形式排出來,這稱為「冰的析出」。而這條鹽水的濃度-溫度曲線,也因此稱為「析冰曲線」。只要鹽水的溫度或濃度條件位於析冰曲線的左側位置,就會有冰從溶液中析出。

不過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水能溶解的鹽是有限的,當濃度達到一定程度,鹽就不會再溶解了。而且,最大濃度同樣會隨溫度而變化,溫度越低,最大濃度也會隨之降低。所以如果給一杯最大濃度的鹽水降溫,水裡可以溶解的鹽變少,多餘的鹽只能被擠出來,這稱為「鹽的析出」。把最大濃度與溫度的關係畫成曲線,就得到了「析鹽曲線」。只要鹽水的溫度或濃度條件位於析鹽曲線的右側位置,就會有鹽從溶液中析出。

原圖來源:Dr.Jean M.Binary Solid-Liquid Phase Diagrams.Chemistry 360.April 14,2017

於是我們現在有了兩條曲線,一條偏左,一條偏右。把兩條曲線畫在一張圖上,它們會把圖分成三個部分:

左側為析冰曲線,右側為析鹽曲線。兩條曲線交匯的點稱為「共晶點」,這個溫度就是共晶溫度。

左邊是析出冰的區域,右邊是析出鹽的區域,中間則是保持溶液狀態的區域。從圖上可以看出,隨著溫度的降低,中間區域越來越小,直到兩條曲線交匯的時候,中間區域也完全消失了。這也就是說,當溫度低於曲線交匯點的時候,鹽水溶液就不復存在了,只存在結晶體的鹽和結晶體的水(冰)。所以這個交匯點,就被稱為鹽水的「共晶點」(共同結晶的溫度點)。而交匯點上的溫度,就是鹽水溶液的共晶溫度。

在實際的凍干生產過程中,共晶溫度是非常重要的產品性質參數。只有將溫度降低到產品的共晶溫度以下,才能確保產品完全凍結。

英國提純青黴素,

美國造凍乾血漿,

義大利處理義大利面?

凍干是在低溫狀態下去除產品中的水分,所以可以用來給不耐高溫的產品脫水,比如青黴素,以及對溫度敏感的蛋白質。英國在二戰中使用凍干技術提純青黴素,就是典型應用之一。美國也在二戰期間使用凍干技術大規模生產血液製品,到1945年戰爭結束時,美國共生產了超過1300萬單位的凍乾血漿,以每人每次獻血400ml計,美國在二戰中生產的凍乾血漿超過3萬人次的獻血量。

凍干甲型肝炎減毒活疫苗。圖片來源:CNBG

凍干過程的低溫能使微生物暫時失去生物活性,因而也用於疫苗、酶、干擾素等各種生物製品的保存,還被用來保存細菌和病毒。像麻疹疫苗、狂犬疫苗,基因重組干擾素製劑,大腸桿菌菌株等等,許多都採用凍干技術保存。2014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在儲藏室中發現了被遺忘半個世紀的6個小瓶,裡面裝的是經凍干處理的天花病毒樣本,其中2個小瓶的樣本還有生長跡象。

凍干技術在食品行業也有廣泛應用。凍干主要依靠升華作用去除水分,能夠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本的色、香、味、形,更不會破壞本身的營養成分,因而也被譽為「保留了食物肉體與靈魂的奇蹟」。甚至有網路段子說,二戰中英國忙於提純青黴素、美國忙於製造凍乾血漿的時候,義大利卻忙著採用凍干技術處理義大利面,以便保存義大利面的本初風味……不過這真的只是段子。有據可查的是,20世紀30年代,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弗洛斯多夫(Earl W. Flosdorf)最早開展食品凍干研究,同一時期英國政府也在蘇格蘭的臨時工廠進行了類似的研究。戰後,美國將凍干技術應用在航天食品處理上,讓宇航員告別了「牙膏式」的黏糊狀食物。

可供宇航員食用的凍干豆腐。圖片來源:Pixta

凍干技術也被用處理考古文物,特別是保護搶救浸水書籍。還有用凍干技術製作的生物標本,成品效果遠遠好於傳統的福爾馬林浸制標本。凍干技術在材料科學中也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近年來它已成為製備納米材料的關鍵技術之一。

所有這些領域的應用,反過來促進了凍干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今天的凍干技術在能耗、效率、成本等各個方面都比以前有了飛躍性的提升。近一個世紀前幫助青黴素走出實驗室的凍干技術,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啊,不說了,貓主子召喚我去給它喂凍干生骨肉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物理 的精彩文章:

馬上這幾個省教師工資穩定上調!來看看有你嗎?
第六速度可以超光速擺脫宇宙?

TAG:環球物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