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諸葛亮為何堅持北伐,又為何屢屢失敗?

諸葛亮為何堅持北伐,又為何屢屢失敗?

原標題:諸葛亮為何堅持北伐,又為何屢屢失敗?


諸葛亮主政之後,對內勤修內政,穩定了南中大後方,對外重新建立了吳蜀聯盟。在經過一番準備之後,蜀漢對北方的曹魏進行了多次北伐。雖然「六出祁山」僅僅是《三國演義》里的描述,並不完全符合歷史事實,但是諸葛亮確實發動了五次北伐。


北伐的直接目的是為了爭取戰略上的主動權,這便是新三國里諸葛亮反覆陳述的那句台詞——「我不伐人,人必伐我」。而根本上的目的還是為了完成先主劉備的遺願,復興漢室。爭取戰略上的主動,先發制人應該說是沒有錯的。以當時的形勢來看,蜀漢一旦自身基本上穩定了,就應該爭取先下手為強,不然等到曹魏準備充足之後,不但北伐基本無望,遲早還要被動挨打。不過蜀漢的國力有限,加上在數次北伐之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失誤,白白耗費了大量的人力與物力,加劇了蜀漢後期的衰落。



諸葛亮五次北伐中原,雖然取得了一些勝利,但是從全局來看,依舊還是失敗了。是否加劇了蜀漢的衰亡,這個很難簡單的馬後炮,不過北伐確實沒有獲得期待中的成功,之所以會失敗,原因也有很多。


根本的原因還是國力上的差距太大,蜀漢與曹魏的力量過於懸殊,決定了蜀漢難以從根本上摧毀曹魏的統治基礎。蜀漢是三國之中相對最弱的一方,官府領有的人口僅有90多萬,而曹魏的人口則在400萬左右。蜀漢全部的家當只有10萬軍隊,而曹魏對付蜀漢的一線部隊就有20多萬。兵力佔優的曹魏每次幾乎都是以防禦為主,只要戰略上沒有大的錯誤,蜀漢再怎麼折騰也很難打破僵局。



除了實力上的巨大差異之外,諸葛亮在幾次北伐中,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葬送了一些大好的局面。例如第一次北伐中,因為街亭的丟失,在形勢比較有利的情況下被迫撤軍。在隨後的幾次北伐中,魏軍基本上都是以防守為主,蜀漢幾乎每一次都是軍糧耗盡,無果而終。



從地理環境上來說,蜀道艱險,交通不便,易守難攻是不假,但是北伐中原也同樣困難。軍隊周轉數月才能越過秦巴山脈,後方的補給更是運輸困難,加劇了北伐的難度。


進軍路線的選擇,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為什麼沒有被採用,也是後人爭議的焦點。很多人認為力量弱小的蜀漢要想消滅曹魏,只能出奇制勝,寧可冒著損兵折將的危險,也要大膽的嘗試一下。而諸葛亮則堅持繞道隴右,從渭河上游向下游進軍。雖說諸葛亮的謹慎也不無道理,但是總的來說,在軍隊數量明顯少於魏國的情況下,年復一年的拼消耗、打陣地戰,確實談不上明智之舉。魏延最終沒有機會嘗試自己的計謀,而諸葛亮的執著也沒有成功。公元234年,諸葛亮在最後一次北伐中,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最終還是沒能完成劉備的遺願。



儘管如此,由於諸葛亮的善於治軍,蜀漢的軍隊訓練有素,紀律嚴明,在多次的北伐中始終都是處於主動的攻勢,這已經非常難能可貴了。歷史上的諸葛亮雖然並非像小說里被吹噓的那麼神奇,甚至是無敵,但是也不愧為三國時代的著名的政治家,很有才能的軍事家。

(相關圖片來源於網路,徽南城意搜狐號,談歷史地理,說人文教育,看社會百態,聊地方發展,喜歡小編文章的朋友歡迎點贊與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徽南城意 的精彩文章:

太平天國後期為何軍紀渙散,士氣急轉直下?
為何直到蘇德戰爭爆發的前夜蘇聯高層也不相信德軍會進攻蘇聯?

TAG:徽南城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