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高分作文必備素材,有這些大師還怕拿不到分?

高分作文必備素材,有這些大師還怕拿不到分?

這些「大師」就是最好的作文素材

大師,不僅是自己專長上給世人帶來深遠的影響。而且,他們也是精神上的標杆。他們屹立在那裡,激勵後人。巴金,陳寅恪,在自己的年歲的終點處,仍有著非同尋常的創造力。以下這些大師,是你作文高分的「好素材」!

不斷反省:巴金

中國二十世紀的良心

晚年的巴金在《隨想錄》一書中,以罕見的勇氣「說真話」,為中國知識分子樹立了一座豐碑。他對過去的反思,他追求真理的精神也贏得了文化界的尊敬。巴金的痛苦就是巴金的魅力,他喚醒了因為各種緣故陷入同樣感情困境的中國知識青年枯寂的心靈,遂而成為青年的偶像。

「我的上帝只有一個,就是人類。為了他,我準備獻出我的一切。」「1927年春天我住在巴黎拉丁區一家小小公寓的五層樓上,一間充滿煤氣和洋蔥味的小屋子裡,我寂寞,我痛苦,在陽光難照到的房間里,我想念祖國,想念親人。」

學無止境:錢鍾書

難以望其項背的文化崑崙

他說,我一輩子乾的,就是要使小說、詩歌、戲劇與哲學、歷史、社會學成為一家。錢先生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以小說家觀點解讀古今中外的文史著作。他以一種文化批判精神看待中國與世界,以一種現代意識統領文學創作以一種高尚的形象為中國知識分子樹立了人格上的榜樣。作為知識分子,他被迫接受思想改造,受過不少罪。但是,智者是不可征服的。他曾說:「大名氣和大影響都是90%的誤會和曲解攙和成的東西。」

「事實上,一個人的缺點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上的時候,尾巴是看不見的,直到他向樹上爬,就把後部供大眾瞻仰,可是這紅臀長尾巴本來就有,並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標誌。」

無媚骨:陳寅恪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章。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這是陳寅恪為沉湖而死的王國維撰寫的紀念碑文,也是自己一生為人為學的生動寫照。「考自古世局之轉移,往往起於前人一時學術趨向之細微。迨至後來,遂若驚雷破柱,怒濤振海之不可御遏。」「但開風氣不為師」的名言,不僅是龔自珍的自白,也是陳寅恪的志趣和自道,他沒有在任何場合自命為大師,更未在任何時候端過大師的架子。

寅恪先生最動人一節是一九五三年拒絕接受中古史研究所所長的一番話。當時中共科學學院成立中古史研究所,聘寅恪先生為所長,特派先生的弟子汪錢帶聘書南下廣州接先生北上。時先生雙目已盲,乃口述覆信,由汪錢筆錄,他說: 「我的思想,完全見於我所寫的「王國維紀念碑」中。我認為研究學術最主要的是有自由意志和獨立精神。所以我說: 獨立之精神、自由的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日久,共三光而永光。正如碑文所示: 「思想而不自由,無寧死耳,斯古今仁聖所同殉之精義,豈庸鄙之敢望」……我認為不能先存馬列主義見解再研究所學……因此我提出以允許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馬列主義,並不學習政治。你要把我的意見不多也不少地帶到科學院。

進入生命的晚年,在肉體與精神陷入無限痛楚之中時,明末清初寧死不屈的一代奇女子柳如是便成為他生命中幻象和唯一的光亮。陳寅恪以驚人的毅力口述完成了洋洋80餘萬言的《柳如是別傳》。這一「 鴻篇巨製」的萌生問世,發軔於少年,志成於人生暮年,是陳寅恪所構建的托其心志,明其理想的又一心靈豐碑。此一巨大成就,正如日本東京大學教授池田溫所言:「若非有無比堅毅之心力,焉能完成此大業?人類文化史數千載,失明史家之能撰大著,其類殆罕;陳先生之業績,稱為20世紀中國史學界這一大奇蹟無不可也!」

「自昔大師巨子,其關係於民族盛衰學術興廢者,不僅在能續先哲將墜之業,為其託命之人,而尤在能開拓學術之區宇,補前修所未逮,故其著作可以轉移一時之風氣,而示來者以規則也。」

一針見血

熊十力:「中國文化亡了!」

他常常穿著一件褪了色的友布長衫,扣子全無,腰間胡亂地扎一根麻繩,獨自一人到街上去或公園裡,跌跌撞撞,雙淚長流,口中念念有詞「中國文化亡了!」「中國文化亡了!」然而,街市熙攘,人皆自危,沒有人來理會他,也沒有人對他口中所念有絲毫的驚異。

1946年6月7日,熊十氏致函徐復觀說:「知識之敗,慕浮名而不務潛修也;品節之敗,慕虛榮而不甘枯淡也。舉世趨此,而其族有不奴者乎?」「平等者,非謂無尊卑上下也。然則平等之義安在耶?曰:以法治言之,在法律上一切平等。國家不得以非法侵犯其人民之思想,言論等自由,而況其他乎? 」

熊十力自幼即與眾不同,獨具才思而又非常自尊、自信。他曾口出「狂言」道:「舉頭天外望,無我這般人。」令其父兄詫異不已。十六七歲時,他即四處遊學,當他最先讀到陳白沙的「禽獸說」時,忽起神解,「頓悟血氣之軀非我也,只此心此理,方是真我。」並從中領悟到人生之意義與價值。絕非是趨利避害、去苦就樂等外在滿足,而在領悟人生之意義與價值,體識至大至剛之「真我」,以合於天地萬物之理。這一覺悟基本上奠定了他以後的治學方向。

學術生活中的良苦寄託

費孝通:學術虔誠者

93歲高齡時,他還去了甘肅定西考察。「他的腦子裡其實一直沒有離開學術。他又對我們說,有人建議他寫自傳,可是他認為,他這一生寫下的文章就是『自傳』,不必再寫了。

他打算花時間寫些總結性的、在學術上有點分量的東西。因此,他除了開會、看書,就是下去調查研究,回到家裡,也是進了書房就看書,一看就是四五個鐘頭。他有這樣一個本領,看書或寫文章的時候,不管身邊有什麼人走動、說話甚至吵鬧,他都會旁若無人,不受影響。

學術生活里的皇皇巨著

書齋里的低調人生

羅念生:為學術獻身

羅念生一直與晦澀、枯燥,像甲骨文那樣難懂的古希臘文學打交道,終生不倦,孜孜矻矻,即使在最艱苦的條件下,在災難和厄運時時臨頭的日子裡,他也不肯放下手中的工作,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特別是粉碎四人幫之後,他除了吃飯和睡眠的時間外,幾乎全是在他那用床板加寬的書桌前度過的。在他的住所,人們從窗外總看到秉燭夜耕的他坐在書桌前,從黃昏到深夜,那盞黃紅的燈光總是最晚熄滅。在嚴熱的夏天,晚上乘涼的大人、小孩聚了一院子,而燈前像偶像般的他,專註地坐在那裡。

這種情景引起小孩們的好奇,他們多次登窗沿向內窺望、逗鬧,竟都引不開老人的視線。有一次他們聯合起來,向老人大聲齊呼:「書獃子,書獃子……」這次他聽見了,他離開書桌走向窗口,笑著向孩子們招手……。事後,他把這段故事講給家人聽,並引以為樂。他心甘情願,矢志不渝,不追求熱門,不圖名於一時,毫無保留地把畢生精力獻給了古希臘文學的翻譯和研究,成為領域裡的先驅者。

羅念生不僅有著的文德,在人品上也堪稱是楷模。他善良、忠厚,待人熱忱,雖不善言表,但內心卻是個火熱奔放的世界。他不計名,不為利,對青年學者和學生,有求必應。他經常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為他們查詢資料,解答學術上的問題,每月都要寄出解答的複信、復函。他的老伴沒有工作,又體弱多病,經濟拮据。有人勸他翻譯些通俗,出書量的暢銷書,他說:「這些書有的是人翻,而我所搞的,是別人做不來的。」他囑咐兒女,生活上過得去,有吃有穿就行了。物質上的享受都是轉瞬即失的東西,只有學問和奉獻才是永存的。在文匯報發表的一篇悼念文章中,曾把羅念生先生比喻為「中世紀的和尚」這恰給了他的人生哲理以形象的描述。他從不願給別人增添麻煩,善於理解人、體諒人,就連家中的保姆他也儘力關照她們,減輕她們的勞動負擔。親朋遇到困難,他總是解囊相助,以至往往稿費尚未到手,就已經預支出去了。他的一生說是「吃的是草,而擠出的是奶。」在他重病住院期間,他以極大的毅力忍受著病痛的折磨,儘力與醫生配合。醫護人員都喜歡他,誇他是最聽話的病人。他向醫生再給他點時間,不多,只需半年!他要完成「荷馬史詩」的譯著。他不求生命中的任何享受,只求完成夙願留給後人。然而他帶著遺憾走了,留給兒女的是一個僅有10元人民幣存款的存摺,留給中華民族子孫萬代的,卻是豐厚的、永存的紀念――他的譯作和遺著。

「一個人活著若不工作,就毫無意義了。我對生命的看法很豁達,我不怕死,只希望再多給我些時間完成《伊里亞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版文化 的精彩文章:

今年伏天是一個為期40天的「加長版」!就問你心塞不?

TAG:華版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