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文史趣談】唐朝如何治理懶政庸官

【文史趣談】唐朝如何治理懶政庸官

原標題:【文史趣談】唐朝如何治理懶政庸官


唐代吏治雖然相對清明,但也不乏懶政的官員,有些甚至成為懶政庸官的代表。


唐高宗、武則天時期的蘇味道,少年入仕,升遷順利,曾幾度拜相。史書上說他擅長陳奏,還很博學,對於台閣的典故和制度了如指掌。但是,他出任宰相期間,沒有什麼建樹和貢獻。他曾經對人講,自己處事並不想決斷明快,因為如果做錯了,必定因為自己的倡議和負責而引來指責,所以要「模稜以持兩端可矣」。因此,時人又稱其為「蘇模稜」。


蘇味道像


唐玄宗時期的宰相盧懷慎,清正廉潔,個人操守上並無瑕疵,而且作風謙和、為人謹慎。早年擔任侍御史時期,對朝政有很多建議和陳奏,也會針對唐中宗的一些舉措積極進諫。但是,在開元初期入相以後,反倒在政務上無所作為。他對同時擔任宰相的姚崇推崇備至,自認為政之道不如對方,故遇到要緊的政務都全部交給其處理,自己只是「積極簽名」而已。有一次,姚崇因兒子去世,告了十幾天假,原本運轉流暢的日常政務立刻停頓下來,事務堆積如山。下屬官員找到盧懷慎,他手足無措、惶恐不已,沒辦法只好向皇帝謝罪。當時的人背地裡稱他為「伴食宰相」。可見,即便像盧懷慎這樣清廉謹慎的官員,一旦尸位素餐也同樣會成為嘲諷的對象。


唐德宗時期的翰林學士李程出身宗室,詩賦和才能都很出色,卻性情疏懶。當時翰林院規定,太陽光照到甬道第五塊磚時就要準時上班。李程則總要等日光照到第八塊磚時才到,被人稱為「八磚學士」,類似於今天說的「常遲到」。

總的來看,唐太宗以來,雖然政變不時發生,但王朝完全沒有衰敗的氣象,直至迎來開元盛世。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唐初確立的清明吏治以及制度化運作。


以儒學思想為標準涵養官員德行。唐代非常重視官員的德行。所謂官德,並不是簡單的品德培養,實質上還是一種價值觀的養成。從唐太宗開始,堅持以儒家思想教化官吏,並認為德行影響吏治、吏治關係王朝興衰。唐代的法律制度、考核制度、監察制度等,都是在這一理念下建立起來的。從唐代的實例來看,價值觀的養成是有成效的。直到中唐以後,白居易還說:「今之刑法,太宗之刑法也;今之天下,太宗之天下也。」這種影響力清晰地體現在制度上,也反映了價值觀的穩固。



《唐律疏議》


嚴謹細密、操作性極強的法律制度和考核規定。《唐律》中對於官員沒有恪盡職責的各種行為都作了具體的規定。標準如何、違反規定的程度以及受到的刑事處分都明確清晰,具有很強的操作性。例如,諸事應奏而不奏,不應奏而奏者,杖八十;應言上而不言上,不應言上而言上及不由所管而越言上等,各杖六十。又如,凡公事應當處理而未能及時滯留不辦的,以及公務必須按時彙集而違期不到的,遲一日笞三十,最高處一年半徒刑。

垂直有效的監察制度。唐代御史台長官直接對皇帝負責,朝廷對御史選任非常重視。御史有權直接彈劾各級官員,包括宰相和御史台長官,對地方官員的監察也無須向地方長官通報。可以說,做到了監察工作的垂直性。


嚴格的審計制度——勾檢。唐代的勾檢制度涵蓋全國各部門及各級地方政府,每旬、每月、每季、每年都有勾檢。這對於提高官員工作效率和管理公文起到了較好的作用,也有利於及時發現工作中的問題、隨時糾正錯漏。嚴格來看,勾檢制度是監察制度的一個部分,但又有著較為獨特的工作形式,是治理懶政官員的有效方法。

(來源:2017年10月24日《解放日報》·陳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福州市林則徐紀念館 的精彩文章:

【榕城故事】閩清老傳說「問斬陳賢良」的背後故事居然是這樣的!
【榕城故事】曹學佺與徐五

TAG:福州市林則徐紀念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