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統一,秦始皇還帶頭做了件事,意義重大,卻沒人知道
原標題:除了統一,秦始皇還帶頭做了件事,意義重大,卻沒人知道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也知道他姓贏名政,但為什麼有人叫他趙政?難道他也姓趙嗎?這個問題和秦始皇登基當皇帝後,推行的一件小事有關。
一、秦始皇真的不姓趙。秦始皇姓贏,名政。他為什麼姓贏?因為他爹姓贏,他爺爺姓贏,他的祖宗十八代都姓贏,他只好姓贏。
他沒得選。
二、秦始皇為什麼叫趙政。秦漢之前的人,古代人既有姓,又有氏。姓是繼承祖宗的,氏則是由姓分化而來。就好比姓是一棵大樹,氏是樹上的枝枝杈杈。
舉個簡單的例子吧。
古代某人姓姚,生了一群兒子,兒子們又生了一群兒子,大家都姓姚。等到重孫這一輩再生兒子時,古代禮法介入了,要求五代以上必須另立支族,也就是分開來過,不要大家擠在一起。
這第六代姓姚的人,姓不會變,但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氏。
氏從哪裡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式:
1. 以出生國名為氏,比如生在宋國,可以叫宋氏;生在趙國,可以叫趙氏。
2. 以封地為氏,周天子或諸侯王給了某人一塊封地,這個地名可以作為氏,比如智氏,冀氏,都是因地得氏名,曾經領導秦國改革的公孫鞅,又叫商鞅,商就是他的封地名。
3. 以官名為氏,比如擔任司馬工作的,就可以稱司馬氏,擔任尉的工作的,可以稱為尉氏。
4. 以職業名為氏,比如庖(廚師)、陶(制陶)、車(造車)、巫(巫師)。
5.以先人的名或字為氏,比如孔子的父親明明叫叔梁紇,他為什麼叫孔仲尼?因為孔子的祖先有一位叫孔父嘉,孔是他的字,就成了孔子的氏。
因為秦始皇他爹贏異人,曾經被秦國派到趙國當人質,在趙國期間,生下了小秦始皇,所以趙就成了秦始皇的氏。
秦始皇既可以叫贏政,也可以趙政,都沒毛病。
三、秦漢之後,姓氏合一。姓與氏的分離,還有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古人所說的,姓為了「別婚姻」,氏為「別貴賤」。
周王朝規定,「禮不娶同姓」,同姓不能婚姻,這是當時的一條嚴格法律制度。氏怎麼別貴賤呢?按照古代繼承法,貴族的子孫後代都是貴族,但如果按照姓來劃分貴族,同姓的人實在太多,隊伍太龐大了,只有以氏來劃分,才能進一步縮小範圍,讓一小部分人享受上等人的生活。在這裡,氏,就是重要的區分。
但是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建立了軍功制度,不再認可貴族子孫繼續當貴族,非要立了軍功才能享受貴族生活,這就慢慢地讓氏的尊貴失去了傳承。
等到秦始皇滅掉六國,建立統一的大秦帝國,這位奉行商鞅政策的皇帝,根本不在乎你是哪個尊貴的氏、哪棵蔥,為了統計人口、徵稅、徵兵服勞役的方便,還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大規模的戶籍登記工作,在此項工作中,開始推行姓氏合一,人們可以以姓為姓,或者以氏為姓,但只能用其一來做戶籍登記。
此後又經過若干年的調整和適應,到了漢朝以後,每個人都只有一個姓氏了。
這下子真的方便很多,後人再也不用為姓和氏搞來搞去,搞得頭昏腦漲了。
應該說,秦始皇的戶籍登記工作,為古人的姓氏合一,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畢大費原創


※真相:古代戰爭不是將領單挑,而是集體衝鋒,科技才是第一戰鬥力
※如果秦始皇沒駕崩,劉邦繼續做鄉長,項羽繼續去流浪?
TAG:畢大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