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最強大的痛風止疼葯,卻一直被我們誤解……
痛風急性發作時,儘快消炎止痛是治療的第一要務。
我國痛風指南中推薦的幾種痛風止痛藥,非甾體抗炎葯和秋水仙鹼是人們最常用的,但要講止痛的強效和迅速,它們遠不是糖皮質激素的對手。但因為一堆嚇人的副作用,糖皮質激素並沒有被作為痛風止痛的首選,更不建議痛風患者長期使用,僅用於個別癥狀非常嚴重而且反覆發作、或者非甾體抗炎葯和秋水仙鹼治療無效的痛風患者。按理說,糖皮質激素在臨床的廣泛應用已經有50多年的歷史,也是目前臨床上使用頻率最高的藥物,為啥到了痛風這裡,就有這麼多問題?是不是存在什麼誤解呢?
先來看看痛風指南怎麼說的吧。
1、亞州各地的痛風指南中,中華風濕病學會指南、日本指南都將糖皮質質激素列為二線藥物,我國台灣指南則將其列為三線藥物。
中華風濕病學會指南「推薦意見7」中這樣描述:痛風急性發作期,短期單用(30毫克每天,連用3天)糖皮質激素,其療效和安全性與非甾體抗炎葯類似,特別是對於是對於非甾體抗炎葯和秋水仙鹼不能耐受的痛風急性期患者。劃重點:糖皮質激素的安全性和療效,其實和非甾體抗炎葯是一樣的,但有一個前提,就是短期單用,不要長期用,也不要和其他止痛藥聯用。
台灣指南第2章第6節中指出:類固醇(就是糖皮質激素)是痛風急性期短期治療的一個選擇。口服糖皮質激素的使用天數依據醫生臨床判斷,盡量以不超過7天為原則。如果只有一個或兩個大關節痛風發作,可在關節內注射類固醇來緩解,特別是不適合或不能服用痛風止痛藥的時候。合併糖尿病的痛風患者在使用類固醇時必須小心。劃重點:短期,短期,短期。另外,口服止痛藥有副作用,但你可以用打針的呀,直接把激素打到痛風發作的關節里去,注意是大關節。
2、歐美的痛風指南則將糖皮質激素列為痛風急性發作時的一線藥物,和非甾體抗炎葯、秋水仙鹼享受相同待遇,你習慣用誰或者你喜歡用誰,就翻誰的牌子。
2017年的英國指南在關於急性期痛風管理的6條建議中,對糖皮質激素的使用專門作了說明:關節腔抽液和注射糖皮質激素對急性單關節痛風患者有明顯療效,對於不能耐受非甾體抗炎葯或秋水仙鹼的患者,以及無法進行關節腔內注射的患者,短期口服糖皮質激素或單次肌注糖皮質激素可作為一種替代方案。這種全身治療也適用少關節或多關節的痛風發作。劃重點:先打針,後吃藥。關節腔注射糖皮質激素在治療順序上,優先於口服糖皮質激素治療,前提是單關節發作的痛風患者。
最後來小結一下。
1、痛風急性發作時,短期使用糖皮質激素是安全的,副作用是可控的。之所以要強調短期,是因為糖皮質激素強大的消炎止痛作用,很容易讓痛風患者產生依賴性,不知不覺就會」用上癮「。而在基礎醫療的監測和管控上,我們和西方還有不小的差距,這種差距可能會使糖皮質激素的副作用被忽視,從而積累放大。我想,這也是西方國家將糖皮質激素列為一類藥物,而我們將它列為二類藥物的原因之一吧。總之,對糖皮質激素,我們要慎重,但不需遠離。
2、單關節發作的痛風患者,進行糖皮質激素的關節注射治療是不錯的選擇。因為不需要口服,沒有經過消化和代謝系統,副作用相對小了很多,療效則和口服糖皮質激素相差無幾,屬於「短平快」且不良反應少的治療手段之一。只不過,在門診進行關節腔穿刺注射的操作實在是耗時耗力(小關節的關節腔注射技術要求更高,大多數的痛風發作都會累及第一跖趾關節等小關節),所以醫生一般不會考慮,大多是開一些止痛藥讓你回去慢慢吃,或者嚴肅地告訴你:激素副作用太大了,千萬別用!


※痛風、關節疼痛常吃「它」,降低尿酸,緩解疼痛,還能預防三高
※夏天每家常吃的這道菜,竟能引起痛風,再不少吃就晚了!
TAG:痛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