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二十萬游牧民族攻打都城,皇帝僅用六人「大勝」,不愧是千古一帝

二十萬游牧民族攻打都城,皇帝僅用六人「大勝」,不愧是千古一帝

李世民,是大家比較熟悉的一個歷史人物之一。他經常出現在各個影視劇刷臉打卡。作為唐朝的第二個皇帝,少年是便從軍的他,軍事才能十分了得。作為中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除去在朝堂戰場上的才華,他還十分富有文學天賦,曾有一首《望終南山》膾炙人口,被世人所傳頌。

武德九年之時,也就是公元626年,他發動了玄武門之變。作為一場充滿風險的賭局,一旦失敗,他面臨的將是萬劫不復,再也無法翻身的局面。即便如此,他毅然決然的親自殺死了自己的兄長??——皇太子李建成,以及四皇子李元吉,並成功讓父親李淵讓出了手裡的軍事權力,坐上了太子之位。

三月後,他的父親唐高祖選擇退位為太上皇,李世民得以登基。但事情並未就此結束。登基之後,如何面對來自朝堂對他奪權之舉的議論,是擺在李世民面前的第一個難題。

玄武門之變的事實無法否認,要想服眾,他只能在這件事發生的因果上做做文章,儘力找出一個充分合理的借口,這就是李世民篡改史實謎題產生的緣由。除此內憂,唐朝當時還面臨著外患。

隋朝末年之時,各地不斷的紛爭動亂,給予了突厥勢力發展壯大的機會。到了唐初,強大起來了的突厥對唐朝的威脅甚至遠遠超過了當時匈奴對漢朝的危險。

唐高祖李淵在位時,為了避免突厥的襲擾,與之簽訂過友好協盟。後面,隨著唐朝經濟,軍事實力的逐漸發展,屬於突厥的許多勢力被一一消滅。

但突厥並沒有放棄稱霸中原的企圖。只是懷揣著野心,一直等待著合適的時機。等到了玄武門之變事件發生的時候,中原唐朝的權利變更自然讓突厥找到了可乘之機。

於是當時的突厥發兵十餘萬進攻唐朝,甚至一路挺近到了武功附近,連都城長安也因此受到了威脅。

如果李世民不迅速解決這件事情,一旦等到各方勢力趁亂崛起,李唐王朝面臨的可能就此覆滅。

當時的局面危機到了什麼程度呢?突厥二十萬精兵位於渭水河岸,而長安城內不僅無足夠的兵力出擊還危機四伏。如此境地,李世民只得選擇帶上了房玄齡等六個人來到渭水河岸,與突厥隔水議事。他裝作自己胸有成竹,勝券在握的樣子,上去就是一通質問,說突厥方頡利可汗不講義氣,破壞了唐朝與突厥之間的協盟。

隨即,李世民身後一齊奔來了事先安排的大批唐軍,氣勢十足。此舉一出,加上頡利可汗又得知自己的大將已被唐軍所擒,於是突厥方率先打起了退堂鼓,同意與唐朝議和。

兩日之後,雙方於渭水河岸重新簽訂了和平協議,突厥方同意退兵。不廢一兵一卒避免了唐朝在薄弱之時與突厥方開戰,實乃明智之舉。李世民不愧為千古一帝,僅用六人完勝突厥二十萬大軍。

這給予了唐朝發展經濟的時間,也成了雙方實力對調的轉折點。

他在位期間,廣納諫言,任用賢才,發展農桑,以文治天下。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唐朝的經濟文化等等方面都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給後來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現打下了平穩的基調。

直到公元648年,李世民逝世於終南山上,傳位於兒子李治。享年五十二歲的他一生奉獻頗多,在位之時,國泰民安,各民族也和諧相處,而他本人更是被人尊稱為「天可汗」,為世人所敬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古文化 的精彩文章:

此人為中國收復十萬平方公里失地,為了兩人,幾乎殺盡功臣勇將
兩百多年前,中國在該地墾荒修城,百姓都移居到此,現是鄰國都城

TAG:歷史古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