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吳俊傑:不吹不黑,合眾新能源的智能駕駛是這樣規劃的

吳俊傑:不吹不黑,合眾新能源的智能駕駛是這樣規劃的

「合眾真會選人。」走出咖啡館後,一家著名科技媒體的同行對我說。

「為什麼這麼說?」我問。

「智能座艙的負責人來自斑馬,智能駕駛的負責人來自德爾福,都很靠譜。」

吳俊傑,就是合眾新能源智能駕駛的負責人。在剛剛小範圍召開的媒體溝通會上,他就坐在我對面。

「我以前也常接觸媒體朋友們,不過不是接受訪談,而是給老外當翻譯。」吳俊傑以此作開場白,我以為是為了套近乎,但他緊接著又說了另一句:「所以,在不同的平台上,大家的定位是不一樣的,能發揮的作用也不同。」

想要發揮不同的作用,正是吳俊傑加入合眾的重要理由。

自2004年從同濟大學汽車工程專業畢業後,他已在外企摸爬滾打14年,先後供職於德爾福、法雷奧、天合等國際著名零部件廠商。他的工作範圍始終沒變,都是跟汽車安全電子的研發有關,帶領團隊完成了發動機控制器、油泵控制器、安全氣囊控制器的研發設計。不過,這些都在被動安全的範疇之內。

2013年,他又回到了德爾福,正式進入主動安全領域。他的職位是總工程師,帶著一個140人的安全電子團隊,研發毫米波雷達、智能攝像頭等產品,並負責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和自動駕駛相關的研發管理工作。

時光如梭,一晃五年。吳俊傑越來越清晰的認識到:要想做自動駕駛,只有到主機廠才能實現更大的抱負;而在中國做自動駕駛,要進入中國本土的企業才行。

在反覆權衡之後,他於6月1日正式加入合眾新能源。儘管入職還不到三個月,但他很確定自己來到了一個「對」的地方。在德爾福時,親朋好友經常問:自動駕駛什麼時候才可以實現?他總是不會給出一個明確回答,因為那不是一個零部件廠商能夠左右的。「但來到合眾後,我開始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現在我可以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了。」                                         

合眾是少有的非互聯網造車的新勢力

第一電動:為什麼會選擇合眾呢?

吳俊傑:女怕嫁錯郎,男怕入錯行。我選擇合眾是很慎重的。

首先,從2013年開始,我就選定智能駕駛作為我職業發展的大方向。然後我慢慢發現,在中國做智能駕駛,必須是中國本土企業才能做好,合資或者外資獨資企業多少會受到一些政策上的掣肘。而另一方面,合資企業也不會把核心研發放在中國,他們只是把適度的應用型研究放在這邊。

第二,智能駕駛不是一家或兩家公司就能做成的,必須儘可能到產業鏈最上游,才能更好的整合資源,促使它成功。

第三,基於以上兩點,我逐漸把職業選擇聚焦到了造車新勢力上,最後發現合眾是與眾不同的。從表面上來看,合眾是少有的非互聯網造車的新勢力,而且擁有「雙資質」。在汽車行業幹了十幾年,也許因為我的思路跟不上時代,我更傾向於認為主機廠還是要有自己的生產基地。

第四,除了是否靠譜之外,我還會考慮造車新勢力有沒有足夠多的錢,能燒多久。但這個問題通常不太好問,因為多數人都會給你一個正面的回答。所以,在合眾的高層初次與我接觸的時候,我就換了個維度去問他們,請他們介紹產品策略和市場策略,判斷將來車能否賣掉。經過幾輪交流,我基本上認可他們的經營策略。

第一電動:所以,你對合眾最終的評價是怎樣的?

吳俊傑:在思維上,合眾具有領先性,我們的規劃肯定是建一座萬丈高樓;在行動上,合眾是踏踏實實地一步一步把地基打好,再往上一層層去蓋房子。

「出行之樂」的五年規劃:從陪駕到代駕,再到專屬司機

第一電動:你來這之後的兩個多月里,都做了些什麼?

吳俊傑:首先是確定智能駕駛研究院的定位,使之與我們車的特質關聯起來。在這個基礎上,我們確定技術方案,規划具體業務,搭建組織架構,逐步把人才引進,並放到合適的位置上去做正確的事。

我在德爾福這幾年,被周圍的親戚朋友問到最多的問題是,你在搞自動駕駛,什麼時候自動駕駛的車可以出來?那段時間,我基本上不會給他們回答的,因為自動駕駛是一件人工智慧代替人開車的事,它需要時間,需要技術積累,需要很多的工程量才能實現。

但是到了合眾之後,我一直在思考這樣的問題:合眾的車和別人的車有些什麼不一樣?合眾的品牌要傳遞怎樣的價值理念?

回過頭再去看自動駕駛,聚焦就更容易了。換句話說,我們會根據合眾的特點,選取一些特定的場景,為合眾的用戶創造不一樣的體驗,優先投入資金、人力、物力去實現能夠解決用戶痛點的自動駕駛技術。

所以,現在如果再有人問我自動駕駛何時能夠實現,我就可以給出一個較為明確的回答了。

第一電動:這個回答是怎樣的?

吳俊傑:在近五年內,我們主要事圍繞「出行之樂」這個主題來規劃自動駕駛的功能。

2019年,我們的定位是「陪駕司機」。我們的自動駕駛技術,相當於是用戶的陪駕,它能幫助用戶把車開得更輕鬆。具體來說,我們的車將擁有ACC自適應巡航、LKA車道保持、TJA交通擁堵輔助等功能。合眾作為一個新品牌,在自動駕駛輔助的層面上,基本上跟其他主機廠處於同一個起跑線。

2021年,我們的定位是「代駕司機」。這時候,我們將逐步導入「ValetParking無人代客泊車」、「TJP交通擁堵巡航」、「HWA高速公路駕駛輔助」等功能,通過域控制器,讓系統可以幫助車主代駕。在擁堵路段,它能實現擁堵巡航,因而能夠解放你的一些時間,你可以在車裡處理一些雜務,比如淘寶購物什麼的。而我們某些不太停得好車的女同志們,再也不用擔心停車問題了,到目的地之後,車主可以直接下車,我們的車自己就能全自動地把車停好。因為有了代駕功能,分時租賃業務的效率將會大大提升。比如,在一定範圍內,你下單後,車會自己開到約定地點;當你到達目的地之後,車也能夠自己停到停車場去。

2023年以後,我們的定位是「專屬司機」。我們將會導入AMoD(按需出行)或者稱之為「無人接駁」和HWP「高速公路自動巡航」功能。在某些特定的場景下,車主只需要坐在後排就可以了,什麼都不用管。

總之,在接下來的幾年內,我上面說的這些規劃,都將逐步在我們的量產車上得到體現,並通過車型迭代逐步進化。

團隊主要成員來自寶馬、英特爾德爾福,

從2019年開始陸續推出智能駕駛技術

第一電動:你們智能駕駛的團隊構成是怎樣的?

吳俊傑:目前人還不太多,但主要板塊的負責人都很牛。比如我們的總工程師是一個從寶馬過來的自動駕駛專家,軟體架構的負責人是一個來自英特爾的高級經理,新技術規劃中心的負責人是從德爾福過來的。目前我們的招聘非常密集,近期會引入大量人才。

另外,過去我一直在零部件廠商工作,我的體會是,零部件廠商一般都是追求什麼都自己做,但主機廠更多的是協調、整合、優化資源。比如自動駕駛方面,國內外都有很多厲害的初創公司,那麼他們擅長的事情,我們就不一定需要自己做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是遵循共享化的規律。

第一電動:其實還是要借力打力。

吳俊傑:對,關鍵是需要有分辨好壞的能力。當然,我們的核心還是要有定義產品的能力、集成的能力、核心元素開發的能力。

在車輛控制方面,我們會跟別的品牌有一些差異化。我打一個比方,開保時捷和開大眾,每個人可能有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但都會知道這車一開就是保時捷的感覺,那個是大眾的感覺。同樣的道理,我們的車會在系統的性格調校方面,有符合我們用戶特點的個性。我們的車定位是青年,那麼在面對一個坡時,ACC自適應巡航可能會維持80公里的原速度。而對於老一點的用戶,它的速度會慢一點,溫柔下來。

第一電動:目前合眾的技術儲備如何?

吳俊傑:我們有很多技術開發項目,正在堆疊著開發。它們將分批次在這幾年內陸續對公眾推出。

第一電動:能透露一些不?

吳俊傑:我們每個項目都是按照6個月或9個月的時間去規劃實施的,因此陸續不斷有項目結題。從2019年的第三季度開始,我們將陸續展示合眾的自動駕駛技術。

第一電動:在自動駕駛系統這一塊,你們打算怎麼做?

吳俊傑:目前,業界普遍認可的系統是以域控制器為核心,分感知、決策和執行三大部分。在感知層面,不僅需要數量很多的感測器,還需要種類很多的感測器。目前自動駕駛汽車的「眼睛」有四類,分別是毫米波雷達、激光雷達、超聲波雷達、攝像頭,它們各自適應的環境區間是不一樣的,相互之間疊加才可以提供一個全天候全環境的感知。在系統構架方面,我們還是需要在不同時間段,基於不同的業務目標和場景,來決定配置多少硬體系統、多少感測器以及多少個控制器。

在軟體構架上,我們目前傾向於利用結構化軟體系統構架,百度阿波羅就是個很好的案例,這個系統上面有各個模塊,每個模塊你都可以把它做替換、更新。這樣就方便我們一些合作方或者供應商,把優秀的軟體模塊放進去。

自動駕駛可在智慧園區率先實現

第一電動:從行業發展來看,中國的自動駕駛面對著什麼樣的困難和挑戰呢?

吳俊傑:自動駕駛的最終目的,是讓車沒有方向盤,讓駕駛座消失。但要讓人工智在事實上代替人本身做感知並決策,那麼在方方面面都不能出差錯。任何一個特殊方面,假如我們的核心零部件在測試中沒有碰到過,它就可能會出問題。這種概率可能是萬分之一,乃至十萬分之一,但我們必須要找到,並且克服掉。在這一點上很難,因為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第二,一個人開車犯了交通事故,由法律來規範就好了。但自動駕駛的汽車造成了交通事故,誰來承擔法律責任?這是一個問題。而且,如果這個問題是系統性的弱點,它是可重複的,那就不是一個人承擔法律後果的問題了,而是會變成一個技術和道德衝突的問題。

從目前來看,要想讓自動駕駛對所有場景做一個全覆蓋,幾乎不可能。

第一電動:人工智慧的深度學習,能解決這個問題嗎?

吳俊傑:也未必。就好比我們畫一個餅,把99.9999%填滿都還不行,因為你不知道那0.0001%在哪兒,那它就是一個不確定因素。

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我在合眾的思考是,我們的自動駕駛需要在特定場景里先去實現。在這個特定場景里,我們需要把不確定的因素都規避掉,這樣自動駕駛就可以實現了。但這需要政府,乃至整個社會體系一起來協調才行。

第一電動:在智慧園區里?

吳俊傑:新加坡在南洋理工大學附近有一片叫One-North的區域,裡面有一個地鐵站。地鐵站不遠處有一個工業區,另外一個方向是CBD商業區,再另外一個方向是居民區,政府在這三個功能區中圈了一小塊地方,新加坡政府引入兩家技術提供方:1.自動駕駛初創公司nuTonomy(一家以MIT專家為核心的美國高科技初創公司)2.安波福(前德爾福,2017年將自動駕駛相關業務拆分單獨成立安波福)在其中做自動駕駛的試運營,就是讓自動駕駛的車在裡面跑。這個新加坡政府項目是希望把未來智能城市的交通規劃給梳理出來。因為新加坡是一個資源緊缺的國家,包括土地資源、交通資源等等,它有這種規劃需求,要把車輛的空駛率和停滯率轉化成實際的運營率。

其實我們也可以圈定這麼一個固定的場景,我們作為整車廠去配套自動駕駛的技術,這樣的話,十年內自動駕駛的落地是很有可能的。但在開放的環境中,自動駕駛的完全落地還是比較難的。

作者:蔣保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電動汽車網 的精彩文章:

開著特斯拉理解馬斯克
無人駕駛已來中國高精地圖行嗎

TAG:第一電動汽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