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揭秘)解放前,資歷最老卻沒錢跑路的「西北三馬」之一——馬鴻賓

(揭秘)解放前,資歷最老卻沒錢跑路的「西北三馬」之一——馬鴻賓

原標題:(揭秘)解放前,資歷最老卻沒錢跑路的「西北三馬」之一——馬鴻賓


民國時期,在我國西北的甘肅、寧夏、青海地區,存在著數股強大的地方武裝力量。由於其首領都是甘肅河州回族馬姓,所以稱「馬家軍」,俗稱「西北群馬」。20世紀40年代後期,「群馬」中以馬鴻賓、馬鴻逵、馬步芳三個集團最具實力,人稱「西北三馬」。當西北各族人民歡慶翻身解放之時,「西北三馬」也面臨著前途的抉擇,他們因各自的行為而造就了天壤之別的結局。


那麼,青海「土皇帝」馬步芳出逃大陸後,驕奢淫逸的他在中東鬧出了怎樣的醜劇?負隅頑抗的馬鴻逵敗逃台灣,最後為何無奈去了美國當寓公?儒將馬鴻賓,關鍵時刻又做出了怎樣的抉擇?本期節目,李涵為您講述:民國軍閥「西北三馬」不同的人生歸宿(三)



馬鴻逵

上期節目我們說到,馬鴻逵一路戰戰兢兢逃到了台灣,卻不想受到台灣政客群起攻之,追究馬家軍貽誤軍機、丟失西北的責任。他連忙找個借口跑到了香港。


在香港期間,台灣當局行政院又以「放棄職守,擅自撤兵」為由,正式給馬鴻逵「撤職查辦」的處分。國民黨「中央黨部」也先以「附匪」,後改成「未報到歸隊」為由,剝奪馬鴻逵的黨籍。當然,這些處罰最後都不了了之。馬鴻逵補交了5張照片,算是恢復了黨籍。至於撤職,馬鴻逵早已無職可撤,只是在國民黨中央改組時,將馬鴻逵的「中央執行委員」改為新設立的純屬榮譽性的「中央評議委員會委員」。而馬鴻逵對於台灣當局也不抱什麼希望,所以後來蔣介石來電召他回去,他也不予理睬。


鑒於香港有台灣軍統特務活動,馬鴻逵覺得香港也不安全,決定到美國去。1950年2月,在陳納德的幫助下,馬鴻逵從台灣駐澳門辦事處領到所謂「中華民國護照」。陳納德又請在美國國務院的朋友幫忙,將鄒德一填表為「秘書」,趙蘭香填表為「表妹」,劉慕俠填表為「夫人」等名義,辦好了赴美簽證,於1950年10月飛赴美國。


為了辦理出國護照和簽證,馬鴻逵可以說是大出血,不僅花了大量的黃金、美元,還暗地裡給陳納德送了1隻翡翠西瓜。這是他父親的結拜兄弟、劉慕俠的乾爹、慈禧太后身邊的寵愛太監小德張從宮中偷出來的。1930年馬鴻逵部駐防山東泰安時,小德張遊覽泰山得到馬鴻逵的殷切接待,還請他閱兵。自打清政府滅亡後,小德張這個「遺太監」在社會上處處受歧視,馬鴻逵對他禮遇有加,使他很感動,於是把這件稀世珍寶送給了馬鴻逵。



馬鴻逵、劉慕俠夫婦的合影


抵美後,馬鴻逵先住舊金山,後來遷居洛杉磯郊區,辦起一家牧場,以養馬為業。想到還有長子等「人質」在台灣,馬鴻逵不但不敢在任何公開場合對蔣介石有所抱怨,偶爾還要唱幾聲呼籲美國政府援助蔣介石集團的高調。


馬鴻逵後半生漂泊異國他鄉,雖然錢財不缺,生活富裕,但由於妻妾爭吵、子孫不孝,家庭很不幸福。1956年,五姨太鄒德一為了結束在這個是非家庭中的痛苦生活,要求離婚。馬鴻逵無奈,只有同意離婚。劉慕俠只知把持家政,對馬鴻逵並不關心。惟一對他一如往常的,只有六姨太趙蘭香,仍像丫環一樣地侍奉著馬鴻逵。


到了1960年,馬鴻逵的兒子馬敦靜和孫子馬家驊又因財產問題對簿公堂,後竟將馬鴻逵也告到了美國法院。馬鴻逵一輩子從未受過這樣的窩囊氣,悲憤交集,倒卧病榻,從此一病不起。


1962年,馬鴻逵抱病撰寫了《給馬步芳的一封公開信》,揭露馬步芳父子當年在青海及西北地區種種劣跡。

1970年1月14日夜,78歲的馬鴻逵病死在洛杉磯。



馬鴻賓


馬鴻賓,字子寬,甘肅河州(今臨夏)人,1884年生。他11歲起就開始行伍生活,後升遷至清軍管帶。辛亥革命後歷任寧夏鎮總兵、甘肅新軍司令、寧夏鎮守使,後率所部參加馮玉祥的國民軍,任第二十四軍軍長。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歷任寧夏省政府主席、甘肅省政府主席、第十七集團軍副總司令兼第八十一軍軍長、西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1945年5月,當選國民黨第六屆中央監察委員。


在馬家軍閥生死存亡的關頭,西北長官公署副長官馬鴻賓認清形勢,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選擇了與其堂弟馬鴻逵完全不同的道路,率由其兒子馬惇靖、馬惇信擔任正副軍長的國民黨陸軍第八十一軍和平起義,回歸到人民的懷抱,從此走上了一條嶄新的為人民服務的光明大道。


但是,馬鴻賓邁出這歷史性的一步,也絕不是偶然的、輕鬆的,而是有其客觀的歷史背景的。所以這一步的跨出,是必然的歸宿,同時也是相當遲疑與沉重的。


西北群馬的實力,數馬鴻逵和馬步芳最強,但是論資歷聲望,馬鴻賓身歷清朝、北洋和國民黨統治三世,是西北馬家世系中的元老。論「群馬」的宗親輩份,他是馬鴻逵的堂兄,是馬步芳的叔父。


馬鴻賓的父親馬福祿是清朝的武進士,官至簡練軍統領,在北京抗擊八國聯軍入侵戰鬥中英勇獻身,為馬家後來的榮華富貴奠定了基礎。其弟馬福祥是以繼承兄長的基業才發展成為左右西北、逐鹿中原的一支軍閥集團的,所以他把對家兄的緬懷崇敬之情都傾注在馬鴻賓身上,一直將這個侄子帶在身邊。馬鴻賓自幼過著軍旅生活,各方面都經受到嚴格的鍛煉,文武兼備,一路青雲直上。



馬鴻賓

相比之下,馬福祥的兒子馬鴻逵處處不如這個堂哥,早期在職位和榮譽上都在其下,所以青少年時期兩兄弟就一直不和睦,馬鴻逵嫉恨馬鴻賓,甚至為此而離家出走。馬鴻賓雖有叔父無微不至的關懷,但堂弟如此排斥的行動,使他內心很痛苦,總有寄人籬下、仰承鼻息,靠人施捨為生之感。長期以來,馬鴻賓形成了性格內向、孤僻凝重,不苟言笑和講求實際、奮爭自立的精神特質。


另外,馬鴻賓受叔父馬福祥的影響很大,也常以儒將自詡,所以能突破狹隘的民族和宗教觀念,既潛心於宗教著述的研究,又對孔孟經典廣泛吸取。馬鴻賓所到之處以「保境安民」為原則,反對暴政,主張「以德服人」和「謙受益」。他雖然出身名門,少年為官,步步升遷,但個人生活一直比較儉樸。他在銀川的家稱「五畝宅」,在中寧的住宅叫「旅國」,都只不過是幾間土木結構的平房和幾間土窯洞。他招待貴客的飯菜也十分簡單,往往是手抓羊肉和面片,在中寧駐防時,日常飲食常由妻女自己做。所以馬鴻逵提到他的老兄時,往往總以「我們家的聖人」相譏諷。社會上更有些人稱他為「道學先生」、「謙謙君子」和「馬善人」。馬鴻逵對他的評價是:「國學基礎甚厚,中國古書讀得不少,為人處事老成統達,穩健持重,講求圓通。」「做人穩穩重重,講求中庸之道,明哲保身」是馬鴻賓的處世哲學。


馬鴻賓聽說彭德懷司令員曾肯定過他。彭德懷曾說:「當年紅軍長徵到寧夏同心縣時,當地群眾說馬鴻賓是個好人。」所以馬鴻賓在對共產黨的膚淺了解中,自認為自己的哲學同共產主義哲學是不矛盾的,因此他相信共產黨不一定會動他。至少到海外去過流亡生涯,是不符合他一貫的哲學思想的,他認為祖墳在家鄉,人都要落葉歸根,自己年事已高,怎能背井離鄉呢。而且部屬跟隨自己出生入死幾十年,也不能只顧個人一走了之。


當然,由於馬鴻賓平時為官比較清廉,沒有多少家產和積蓄,家庭人口多,如果真的到了國外,生活也無法維繫。馬鴻賓是不具備像馬鴻逵、馬步芳那樣攜帶金條到國外去繼續過著闊綽生活的條件的。據說,馬鴻逵曾當面勸堂兄夫婦一同逃走。馬鴻賓對馬鴻逵說:「去香港、去外國,什麼都需要黃金,我哪有如此多的黃金?」


馬鴻逵答:「你和嫂子的費用我包了,子女們丟下。」馬鴻賓大笑說:「子女們丟下,我的命就這麼貴嗎?」


馬鴻賓心想,靠任何人也不能靠你馬鴻逵。自己從小就不為馬鴻逵所接納,兄弟分掌兵權後,又屢受其排擠。他不願意糊裡糊塗跟著馬鴻逵跑到國外,再去接受他的施捨而重新回到寄人籬下、苟且偷安的境地。



1954年,毛澤東主席在中南海接見馬鴻賓時的情景


在解放戰爭中,馬鴻賓也曾猶疑過,想爬下蔣介石的戰車,另謀出路。馬鴻賓感到自己勢單力薄,不受重視,想兄弟倆共同行動,一起投向光明。1949年初,蔣介石將第八十一軍和甘肅白海風的騎兵師合編為固海兵團,以馬鴻賓的兒子馬惇靖為司令,希望馬鴻賓部配合馬鴻逵、馬步芳部抵抗人民解放軍解放大西北。


對蔣介石的命令,馬鴻賓不能不執行,但此時馬鴻賓已愈來愈感到前途無望,他約束部隊,靜觀局勢發展再作出抉擇。1949年6月,寧夏兵團正在隴東打仗。一次馬鴻逵到前線看望部隊路過中寧縣時,馬鴻賓曾向馬鴻逵作過一起向解放軍投誠的試探,勸告他說:「我看共產黨向西北進軍,目的不在我們方面,而是為了消滅胡宗南。」

馬鴻逵也曾猶豫過,他有6萬多條槍,馬鴻賓才1萬多條槍,兩人一同駐防在寧夏。但如果馬鴻賓單獨和解放軍講和,自己隨時都有被吃掉的可能。但後來由於種種原因,馬鴻逵還是把自己捆在了蔣介石的戰車上,終於在9月1日飛往重慶,把寧夏軍政大權交給了自己的兒子。


飛經中寧上空時,馬鴻逵的飛機在空中盤旋了一圈,以示向兄長告別。馬鴻賓在地面用望遠鏡看著說:「少雲不聽話,竟然走了。」說罷,不禁潸然淚下。


8月26日蘭州解放後,解放軍又兵分三路,向寧夏挺進,同時接連派出有聲望的民主人士和寧馬舊部分赴銀川,向馬鴻逵、馬鴻賓以及他們的子弟傳達和平解放寧夏的誠意。9月14日,解放軍解放了馬鴻賓的根據地中寧縣後,馬鴻賓深感自己已經走到了十字路口。


在逃往重慶之前,馬鴻逵再三關照兒子馬敦靜別受伯父的影響,要抵抗到底。馬鴻逵為了防止馬鴻賓趁他不在寧夏時吞併他的軍隊,又特地電告所屬三軍將領:「寧夏軍事,只有靜兒和各軍官負責,他人不得過問。」此後,馬敦靜一面作負隅頑抗的部署,一面下令驅逐勸其歸順人民的代表。


這時馬鴻賓對代表們採取了保護措施,表現出岔路口向左轉的跡象。至此,解放軍把爭取的重點集中到馬鴻賓父子身上。可是馬鴻賓仍有猶疑,特別是感受到馬敦靜兵團的壓力,遂決定先飛包頭,和傅作義、鄧寶珊作商量。



人民解放軍十九兵團首長接見起義將領馬鴻賓。右起:楊得志、李志民、潘自力、馬鴻賓、郭南浦


當時,傅作義和鄧寶珊正策劃綏遠起義,因馬鴻賓的到來,在包頭皮革廠同他談到深夜。在老朋友面前,馬鴻賓說了心裡話,既擔心共產黨有幾筆舊賬同他清算,又擔心八十一軍單獨起義的話,對自己和部屬的安全抱有顧慮。


鄧寶珊以北平和平解放為例,力勸馬鴻賓別受國民黨的欺騙性宣傳,還鼓勵他:「對寧夏的各級將領來說,你也是老長官,他們是會聽你的話的,要好好控制隊伍,及早起義。」


9月18日,馬鴻賓搭乘徐永昌的飛機回到了寧夏。第二天,寧夏二馬何去何從的謎底揭曉:馬鴻逵的兒子馬敦靜宣布執行父命,頑抗到底;馬鴻賓的兒子馬惇靖不顧徐永昌的阻撓,和解放軍簽訂《和平解放協定》,在中衛縣城宣告起義。兩個同名不同字的叔輩兄弟,代表他們的父親,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9月19日晚,解放軍六十四軍代表和國民黨八十一軍代表簽訂了《和平解決協定》。中國人民解放軍十九兵團六十四軍軍長曾思玉和國民黨八十一軍軍長馬惇靖分別在協定上簽字。解放軍當場宣布保證馬鴻賓全家生命財產安全,馬家在中寧的財產,凡被動用的,一律歸還。


同一天,在共產黨號召和傅作義、鄧寶珊的親自安排下,綏遠起義也實現了。頗有戲劇性的情節是,馬鴻逵的兒子馬敦靜又搭乘把馬鴻賓載來銀川的徐永昌的專機,逃去重慶。


9月22日,銀川市在解放軍的強勁攻勢下,處於混亂中。守城部隊有潰散逃跑的,有繳械投降的,也有頑抗死戰的,亂兵搶劫已在市面上公開進行。在此情況下,馬鴻賓不顧個人危險,出面召集軍政要員會議,要求士兵趕快放下武器。同時,馬鴻賓又致電彭德懷:「請即令楊得志司令員派兵進駐銀川,以安定人心。」


會議後不久,寧馬第一二八軍軍長盧忠良、寧馬保安司令部參謀長馬光天、寧夏省政府秘書長馬廷秀等紛紛投降。審時度勢的馬鴻賓,開始走上為人民、為家鄉作貢獻的正確道路。



馬鴻賓與楊得志


兩天後,銀川市軍管會成立,楊得志任主任,馬鴻賓等3人任副主任。1949年12月23日,寧夏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馬鴻賓被任命為寧夏省政府副主席。


國民黨八十一軍起義以後,十九兵團先後從各部隊抽調400餘名幹部到該部對其實施和平改編工作,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軍區獨立第二軍,馬惇靖任軍長,馬惇信任副軍長,十九兵團聯絡部長甄華任政治委員,原第八十一軍參謀長楊遇春任參謀長。獨立第二軍下轄2個師、4個步兵團、1個騎兵團,實編9414人。


1951年,獨二軍整編為西北軍區獨立第一師,1952年又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農業建設第一師,開始在寧夏平羅縣西大灘從事軍墾建設,後轉為地方國營農場建設,為建設大西北再立新功。


1950年1月8日甘肅省人民政府成立後,馬鴻賓陸續被任命為甘肅省副省長兼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西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甘肅省政協副主席。1951年7月3日,馬鴻賓響應抗美援朝總會捐獻飛機大炮的號召,捐款人民幣1億元(合新幣1萬元)。


年逾花甲的馬鴻賓在黨的領導下,努力為祖國西北建設作貢獻,獲得了人民的信任。從1954年起,他在甘肅省歷屆人代會上以無計名投票方式當選為甘肅省第一副省長,接連當選第一和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併當選民族委員會委員。馬鴻賓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二屆國防委員會委員。


1960年10月21日下午,馬鴻賓因患胃癌,經多方醫治無效,在蘭州逝世,終年77歲。甘肅省各界為其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周恩來總理為其送了花圈。


《文史春秋》何立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李涵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揭秘)為啥我們用簡體字,港澳台用繁體字?
(揭秘)捨不得兒子,讓他人背鍋,卻成為蔣介石棄子,民國「西北三馬」之一——馬鴻逵

TAG:李涵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