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跟TA相處真累!你可能遇到了「被動攻擊行為」

跟TA相處真累!你可能遇到了「被動攻擊行為」

文|女巫茄茄

1

1

1

日常生活中你可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

當你發表你對某件事情的看法的時候:「我覺得某某女明星的氣質真的超級棒!」但你會收到這樣的回答:「也沒有吧,其實這樣的有點老氣哎。」然後你覺得這話題沒法聊下去了。

當你準時到達約定的餐館的時候,半小時前你剛剛得知對方早就收拾好了馬上出門,現在人家告訴你剛剛出門,餓著肚子的你,不知道對方這半小時到底做了什麼?

你問吃什麼,對方說:「隨便,我都可以的。」但當你真的選擇某家餐廳某道菜的時候,卻被對方各種否定,太油不行,不愛吃辣,你感覺這飯吃得真噎人。

與這樣的人相處,你會有種說不出來的「憋屈感」,大多數時候,他們看起來性格溫和,不愛與人有衝突,但與他們交流的過程中,言行之中總能讓你不舒服,就像綿里藏針一樣令人不自在。如果你因此生氣抓狂,他們反而很平靜:「你怎麼生氣了?不至於吧?」好像犯錯的是自己一樣,卻有苦說不出。

1

2

1

TA,可能有被動攻擊行為

心理學上將這樣的行為稱為被動攻擊,是一種表面上若無其事卻間接表達敵意的消極行為機制。被動攻擊行為通常有幾個明顯的特徵:故意的低效率、逃避責任、拒絕直接說明自己的需求和擔憂,比如,喜歡拖延,事情永遠在快要完成的時候用更長的時間完成最後一點;擅長模稜兩可地表達態度;不會生氣,不會直接表達自己的憤怒;習慣性否認;做不好事情,總會「故意地」在本該自己負責的事情上出差錯……

與被動攻擊者相處的人不得不為「累」而買單,然而,被動攻擊者很多時候連自己都不知道是怎麼回事。那麼,被動攻擊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1

3

1

被動攻擊行為的成因

擁有被動攻擊型人格的人,當他不能從過度依賴的某個人或組織的關係中得到滿足時,產生了不敢公開的敵意,便通過消極抵抗的行為表現出來。

被動攻擊型人格的形成與家庭成長環境有很大的關係,比如嚴苛地對待孩子,麻木死板的教養方式,對孩子冷暴力等。美國猶他大學神經心理研究協會Dr.Lorna Benjamin認為,在有兄弟姐妹的家庭中,長子是最容易出現被動攻擊的人,他們被期望去承擔更多的責任,甚至超出了孩子的能力範圍,由於不敢違背父母的意願,漸漸地對父母的要求產生了恨意。這種帶有恨意的共處,形成了被動攻擊的行為模式,並將影響成年後的人際交往。

當類似父母的「權威」,比如老師、上司、親密的人對TA產生期待的時候,這種模式就會被激發。這一模式甚至蔓延到與朋友、同事、伴侶之間的相處,他們會習慣性地觸發被動攻擊,成為人際交往中的障礙。被動攻擊型的人內心充滿了不被自己認可的衝突,其行為才會表現得如此矛盾,表面順從心裡蔑視,看似友善卻故意破壞。

1

4

1

讓父母「一言難盡」的孩子

我們會發現,親子關係中也存在被動攻擊行為。有些孩子,答應了完成暑假作業,卻總是磨磨蹭蹭怎麼也做不完,最後媽媽急得想咆哮;想要讓孩子做些他們力所能及的家務事,任你怎麼叫都好像聽不見,這讓人內心抓狂;明明想出於激勵「批判性」地說了幾句不好,卻發現孩子突然黑臉一言不發,說什麼也不肯開口講話;平時成績很好,一到期末考試就遭遇「滑鐵盧」,孩子好像顯得一臉無辜……面對孩子的這些「隱性」攻擊,有的父母時常被氣得暴跳如雷,有的則暗自傷神,對孩子的期望值越來越低,甚至親子間的交流也越發變得障礙重重。

當父母給予的期待超過孩子的承受能力,孩子便會無意識地通過這樣「消極抵抗」的方式進行自我保護,同時掩飾潛意識裡對父母這樣權威的不滿。

人在什麼樣的情境下會產生被動攻擊行為?這與國內含蓄的社會文化環境、家庭成長環境以及個人經歷有密切的關係。生活中難免遇見有被動攻擊行為的人,甚至自己身上偶爾也會表現出來,不帶情緒就事論事的溝通是最好的方法將交流的重點放在事情本身,避免那些情緒的暗中較量。

這一點在親子關係中同樣適用,適當地拋開「權威」,與孩子就事論事,讓孩子懂得情緒化的抵抗或逃避是無效的,鼓勵孩子直接表達需求,承擔責任,從而慢慢培養起自信來,孩子也會學會用正常的心態去與人共處,不做那個相處起來很累的人!

溫馨小提示:

如果你有很多需求想知道或了解更多的自己,也可以參加我們的系列講座。講座內容包括幾個理論如「功能作用、依戀關係、家庭結構、家庭生命周期及家譜圖」等,現場也會結合大量的案例以故事的形式闡述給大家聽,以便大家更及時地察覺家庭關係中的現有情況,更早掌握調整的方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怪獸健康研究室 的精彩文章:

「閃婚、閃離」的背後

TAG:怪獸健康研究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