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瀉心湯與心下痞

瀉心湯與心下痞


       大黃黃連瀉心湯和附子瀉心湯治心下痞都屬於熱痞,附子瀉心湯兼有腎陽虛。




       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泄心湯主之。心下痞,按之軟,無形邪氣阻滯中焦,若是有形邪氣則按之硬;其脈關上浮,關脈候中焦,浮主里熱,這是里熱阻滯中焦造成的心下痞,大黃黃連瀉心湯泄熱除滿,大黃二兩,黃連一兩,服用時用開水浸泡,而不用煎煮,取寒涼之氣清中焦之熱,若是煎煮則會瀉下。



       傷寒大下後,複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心下痞與表證同時存在要先解表,熱痞用大黃黃連瀉心湯清泄中焦之熱;惡寒、汗出是腎陽虛,陽不攝陰,附子瀉心湯大黃二兩,黃連一兩,黃芩一兩,炮附子一枚,大黃黃連黃芩清中焦之熱,附子溫補腎陽。大黃、黃連、黃芩用開水浸泡,而附子要另煮。




      半夏瀉心湯、生薑瀉心湯和甘草瀉心湯治的心下痞都是由於胃氣虛,半夏瀉心湯伴有痰邪,生薑瀉心湯伴有水邪,甘草瀉心湯伴有熱邪。




      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生薑瀉心湯組成非常相似,半夏、人蔘、乾薑、甘草、黃連、黃芩、大棗。半夏瀉心湯用炙甘草三兩,甘草瀉心湯用炙甘草四兩,生薑瀉心湯乾薑由三兩減為一兩,增加生薑四兩,其他用量完全一樣。 半夏瀉心湯的心下痞是由於中氣受傷,氣機阻滯;甘草瀉心湯的心下痞是由於脾胃氣虛,中焦阻滯,但甘草瀉心湯證的中焦虛的更嚴重,出現了嚴重的下利,而半夏瀉心湯嘔比嚴重;生薑瀉心湯的心下痞主要由飲食停滯,胃熱氣逆引起,故而減少乾薑的用量,而重用生薑,開胃氣,散濁氣。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心下痞是瀉心湯的主證,包括半夏瀉心湯,生薑瀉心湯、甘草瀉心湯,而這種心下痞的原因是下焦停水,水邪上逆而阻滯了中焦氣機而導致的心下痞,所以用五苓散。




擴展閱讀 


《傷寒論》五個瀉心湯

《傷寒論》五瀉心湯,即半夏瀉心湯、生薑瀉心湯、甘草瀉心湯、大黃黃連瀉心湯、附子瀉心湯,均為主治痞證之劑。痞,《釋名》謂「氣痞結也」,成無己注「否而不泰為痞」,乃升降失常,陰陽不調,寒熱互結,虛實錯雜,上下不能交泰而致。諸瀉心方大多寒熱並用,補瀉兼施,而有和解陰陽、調暢樞機之功。內中有任一葯以多用,有合數葯於一功,錯綜變化,法度謹嚴。


  


前哲運用的經驗歷征宏搏,不勝枚舉,但對其立方之本旨,猶乏完善闡述,茲就筆者的一些體會討論如下:




1

  

仲景立五瀉心湯共同主症為心下鞕,其成因多為胃氣素虛,或治療失誤(吐、下),以致無形邪熱內陷心下,因其內無痰水、宿食等實邪阻滯,與結胸(如大、小陷胸湯證),水痞(如五苓散、十棗湯證)等有本質的區別,故仲景原文明確交代:「按之自濡,但氣痞耳」。然前人對其病機猶有屬太陽、陽明、太陰、少陽之爭。實際上,太陽為開,陽氣發於外,為衛氣之藩籬,證治不離乎表。仲景指出:「表未解,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即說明表證與痞證有兩種根本不同的病機。若果為太陽誤下攻痞,則論中已設桂枝人蔘湯溫中解表主治。陽明為合,陽氣蓄於內,其為病多胃實家。




《傷寒論》說:「太陽病,若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乾燥……內實……此名陽明也」。「實」是邪氣旺盛之意,前人又有「實則陽明,虛則太陰」之說,而痞證虛實互見,介乎兩者之間,故非屬陽明可知。太陰為陰中之至陰,氣化見於中焦,其病多表現在里,若誤下傷陰,胸下結硬,則當予溫里以為治,如理中、四逆輩。《傷寒雜錄》說:「凡言瀉心者,少陽邪將入太陰也」,這裡「將」字,點明瀉心證並非發於太陰。


  


據臨床所見,瀉心湯痞證見於心下,約當胸之下、脘之上的膈中部位。膈,居臟腑上下之間,陰陽表裡之半,為少陽所主。


  





前人謂,太陽外主皮毛,內主胸中;陽明外主肌肉,內主脘中;而少陽外主腠理,內主膈中,為人體氣機出入升降活動的樞紐。如其人本質素弱,病勢消極(「病發於陰」),誤下之後(「而反下之」),客熱下陷,虛邪上逆,升降失職,少陽樞機不利,則病變內陷,陰陽互結,遂成不交之痞(「因作痞也」,見《傷寒論》原文131條)。病在少陽,邪無出入之路,治以汗不能泄,下不能奪,惟宣和解一法,故論中首揭半夏瀉心湯寒溫補瀉並施,以為痞證正治:「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葯下之……若心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原文149條)。


  

柯韻伯說:「瀉心湯乃稍變柴胡半表之治,而推重少陽半里之意耳。」


  


陳修園說:「少陽主寒熱,屬於半表則為經,屬於半里則為腑」,其腑證「有痞、痛、利、嘔四證之辨」。由此可見,瀉心湯證與柴胡湯證是同屬少陽病,而兩者證情復有區別。其主症,柴胡證胸脅苦滿,往來寒熱;瀉心證心下痞滿,無往來寒熱。其病機,柴胡證為傳經之邪,邪客少陽之經,象動;瀉心湯證由誤治而成,邪陷少陽樞機,象靜。其治法,一則主以柴胡流動之品,發散陽邪;一則君以半夏散結泄痞,直取病穴。其間一陽一陰,一動一靜,證治迥異,殊曲同工。由此可見,半夏瀉心湯為少陽氣痞正治方,其餘四方則均為半夏瀉心湯的變局,分主太陽少陽並病的胃虛水熱痞,少陽陽明並病的胃虛痞,及寒入化熱、邪熱壅聚的熱痞,上熱下寒、痞兼陽虛的寒熱痞。


  


這裡,還可從《傷寒論》的遣詞用字間得到啟發。如仲景立諸瀉心湯均言「主之」,獨半夏瀉心湯最早見於論中卻反用「宜」字,是深有寄意。一般,《傷寒論》凡用「主之」,每有不易定法之義,如用「宜」、「與」,乃為可斟酌之處。古人認為,傷寒之痞,為寒郁內熱,宜苦泄;雜病之痞,為氣不條暢,宜辛散。仲景因半夏瀉心湯辛苦並進,陰陽兩解,舉為治痞代表方,而廣施於傷寒誤下成痞或雜病寒熱中阻致痞,故措用「宜」字以示範;至痞證各有所偏(偏熱、偏寒),或有兼挾(兼太陽、兼陽明、挾虛、挾濕),復立四瀉心湯,各有針對,乃謂「主之」以分辨。這也是古人慾明故晦的一種筆法,實宜憚心致意,反覆體析。


  


2

  


諸瀉心湯痞證的臨床表現主要為病人主觀有胃脘堵塞、妨悶不舒的感覺,一般他覺不能證明這個癥狀,診察時心下部或可發現緊張感,但重按之不能在深部觸到抵抗。因體質的差異及起病經過不同而有多種證型,可按五瀉心湯的適應範圍分別投治。


  


半夏瀉心湯,其三大指征為痞、嘔、鈍痛,或有脘中煩熱,腸鳴下利,食納不振,口苦,舌質紅,舌苔白等見症。


  





對各種急、慢性胃腸炎、腸胃功能紊亂、及部份肝膽疾患、妊娠嘔吐、休息痢等,即使不由誤下,而因寒熱中阻、濕熱留戀、脾胃虛弱、升降失調而出現上述諸症者,亦可投本方加減。方中用半夏苦溫,《本經》謂「主心下堅」,下氣開結,和胃消痞而為主葯;乾薑「辛走氣,辛以散之」,辛開痞結以和陰,黃芩、黃連「苦先入心,以苦瀉之」,苦降泄熱以和陽,寒熱並用共為輔葯;因消痞須藉胃氣以為使,故有人蔘、甘草、大棗,「甘以補之」,益氣和中而為佐使葯。



一方之中溫清並備,補散兼施,皆本《內經》諸法,配伍極精當。若去芩加桂即黃連湯,主上熱下寒,氣機不調不嘔吐、腹痛等;減芩、連,增覆花、赭石,即旋覆代赭湯,治胃虛挾飲,濁氣上逆之痰氣痞。隨證加減:脹甚加枳實,痛加當歸,寒加附子,嘔加竹茹,滯下加大黃。《漫遊日記》載治便秘數年,肛痛,腸中串結,予本方加少量綿紋,甚見捷效,可謂善用經方者。



生薑瀉心湯,治太陽少陽並病之胃虛水熱痞。


  


因未經誤下,雖汗出而「解」,但余邪未盡,復內陷心下,飲食不化,積滯發酵而挾有水濕致痞,故兼見乾嘔食臭,腸鳴下利等症。其方首主以生薑宣表和胃散水,反輔以半夏瀉心湯開結除堅,是微寓解肌於散痞之中。且半夏得生薑則水消,芩連得乾薑而痞散,與病情更為妥貼。臨床多用於大病之後,胃氣不和,飲食停滯諸證。筆者對急性腸胃炎引起吐瀉交作、腹脹腸鳴等,嘗以本方加車前子、陳皮等味,每獲良效。


  


甘草瀉心湯,治少陽陽明並病之胃虛痞。


  




原文一再指出「反下之」,「復下之」,是本生薑瀉心湯證,反覆誤下,致中虛胃弱,其痞益甚。然證仍未出瀉心範圍,不過由太少並病轉成少陽陽明並病。因胃氣不健,故除痞證外,尚見腹滿,腸鳴,下利完谷,乾嘔,心煩不得安等。方以半夏瀉心湯倍用甘草為主,一以瀉心除煩,一以健胃安中,一以緩和逆氣;重佐乾薑為輔,既取溫中散寒,且行芩連之而泄痞,助半夏除嘔,協甘草和胃;所謂「甘草得位而三善備,乾薑任重而四美具」,說明方意極盡深妙。本方在個別版本沒有人蔘,以為心煩不安是有上焦余邪未盡,與小柴胡湯胸中煩去人蔘同例。




但《金匱要略》、《外台秘要》、《千金方》及多數注家認為本方應有人蔘。典型的看法是,屢下屬虛,若無人蔘,無以振衰弱之胃氣。可見,以後者的說法較為正確,具體運用時,宜補入人蔘,惟有邪而心煩顯著者,可酌情減去。又,一般以甘草「甘能助滿」,此處反用甘草除滿,亦是因反覆誤下,里氣更虛,若得胃氣強健則痞滿自除的緣故。余曾遇一例食物中毒患者,因腹瀉劇烈而伴發酸中毒、電解質紊亂,出現腹部脹滿,噁心嘔吐,小便短少,經予本方加蘇梗、葛根、蠶沙、茯苓、神曲分清別濁、和胃解毒而取得顯著療效。近年來,本方臨床還用於口、眼、生殖器三聯征、走馬牙疳、精神不安狀態及癔病等的治療。




這裡順便指出,仲景立方葯同量變而主治不同的有四處:


  


一為桂枝湯,本主太陽中風,而重用芍藥則治太陰,是表裡深淺的區別;二為小承氣湯,原治陽明腑實,反君以厚朴,則變攻熱為破氣,是傷寒方兼治雜病;三為桂枝附子湯與桂枝去芍加附湯,前者主驅除在經之風濕,後者主溫煦胸中之陽氣,又是一補一瀉的差異;四即半夏瀉心湯與甘草瀉心湯,二方雖同主痞證,但一藉辛散,一以甘和,是取方葯氣味不同的治法。


  


至於大黃黃連瀉心湯,是治寒郁化熱,熱邪壅聚之熱痞方。


  




因熱壅較甚,故於半夏瀉心湯內盡去溫補之品,而獨任苦寒下泄以攻痞。方中不用芒硝、枳、朴,是用意不在攻下實邪,而專導無形之邪熱。因熱邪入里,如與腸中糟粕相結,則為腑實;如與胃中痰水相摶,則為結胸;而本證「但氣痞耳」,僅無形邪熱而已。所以藥用泡劑,取其輕揚淡滌以和清氣,屬和解的變法。若用煎劑,力專攻猛,則失卻瀉心湯本旨。後人以本方入煎,主治邪火內熾,迫血妄行,濕熱內蘊,三焦積熱等症,都屬別開生面的用法。在《傷寒論》本方無黃芩一味,但觀附子瀉心湯及《金匱》瀉心湯中均用黃芩,是當系脫落所致。但因大黃、芩、連三味都具泄熱的功效,故如單治痞證,也可減去不用。張石頑於本方(三味)加廣木香,主治噤口痢熱毒壅盛,積穢熏蒸之重者,亦頗為得體。


  


附子瀉心湯,主治上熱下寒,痞兼陽虛之寒熱痞。


  


方以麻沸湯漬寒葯,附子煎濃汁,上用清而下用溫,上行瀉而下用補,扶陽開痞,並行不悖。《類聚方廣義》對老人停食,心下痞滿,額上冷汗,悶瞀昏絕,肢厥脈微之飲郁食厥證,也用本方施治。近人肖琢如引伸其義,對外感胸滿、上身熱汗出、腰以下惡風之上熱下熱證,予本方清上溫下而效,是得仲景之薪傳者。


  


綜上所述,瀉心湯證治的成因責諸無形邪熱內陷少陽樞機,升降失職,陰陽不和,寒熱互結,痞塞外不泰。與結胸、水痞及柴胡湯證治等存在實質的差別。從臨床上看,瀉心湯痞證表現部位似乎在胃腸,但形成這種癥候的病機實由少陽樞機不利所致。「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這正是中醫治病的優越性。各瀉心湯方多剛柔相濟,配伍精當,所謂「瀉心」實即「和解」,因此,仲景立半夏瀉心湯為諸痞之代表方,辛開苦泄、和解陰陽以達到治療目的。後世在臨床應用《傷寒論》五瀉心湯,實際已遠遠超出原書的治療範圍。程鍾齡說:「和之法,變化無窮也」,只要善於掌握其主要法則,就可驪珠在握,運用自如。



讓您遠離濕寒體質 - 後愛排濕湯


小兒手足口病經方治療


黃煌 - 談4個經方和一點思考(附經方三字經)


自製中藥洗髮方,去屑止癢還養發


治療癌症的九方 - 朱良春


經方學習,運用心得


為什麼濕氣重會發胖?看完這篇文章,恍然大悟!(附祛濕藥方)


經方運用(提煉版)


對抗心力衰竭,中醫也有良方妙計!




========== END ==========


溫馨提示:

本平台分享健康圖文信息,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為人父母者,不知醫為不慈!為人子女者,不知醫為不孝!


找不到好中醫?不如自己學中醫!


本號菜單中, 有完整的入門系列, 視頻系列. 歡迎大家學習.


學習古中醫, 傷寒論經方傳承


厚德載物!草木金石僅除身病,正己培德方祛心魔!


祈願: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人無病厄,富貴康寧;長壽好德,善始善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岐伯有道 的精彩文章:

從《紅樓夢》看清朝之前古代貴族的醫學養生 - 劉希彥

TAG:岐伯有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