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朝一個大官,死後家裡窮得只剩8兩銀子,康熙皇帝卻罵他可恥

清朝一個大官,死後家裡窮得只剩8兩銀子,康熙皇帝卻罵他可恥

提起古代的清官,很多人都會想起宋朝的包青天,明朝的海瑞等人。包青天包拯,《宋史》記載,他雖位居龍圖閣直學士、開封府尹等高層職位,卻嚴於律己,鐵面無私,一生「衣服、器用、飲食如布衣時」,飲食起居和普通百姓一樣,「人以包拯比黃河清」。海瑞則更厲害,《明史》記載,他為官期間從不捨得買菜,自己種菜吃。有一次他母親過生日,他破天荒去買了兩斤肉,頓時成了轟動一時的「熱點事件」。

清官二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一旦身居朝廷官位,手中掌握大權,便會陷入層層疊疊交織關聯的關係網,在貪賄成風的封建朝廷中,要想獨善其身,出淤泥而不染,實為不易。故此歷代皇帝都會對清官大力褒揚提倡,希望他們成為天下官吏效法的榜樣。但有時候也有例外。比如康熙皇帝在位期間,就曾對一個清官大張撻伐,極度不滿。

這個清官名叫湯斌。湯斌,河南睢州人,生於明朝天啟七年,出身於明朝一個普通官宦之家。他自幼在父母的教導下飽讀書史,文采斐然。十七歲那年,明朝滅亡,清朝入主中原。隨著國內形勢穩定,清朝恢復了科舉考試製度。湯斌在順治九年,二十五歲時高中進士,被授予弘文院庶吉士之職,從此開始他的一生仕途。

順治時期,湯斌仕途生涯一直波瀾不驚,默默無聞,擔任過地方道員等普通官吏。康熙皇帝繼位後,湯斌以其滿腹才學和廉潔的操守,逐漸贏得康熙皇帝的矚目,擔任翰林院侍講,並在康熙二十一年「命為《明史》總裁官」,開始在大臣中嶄露頭角。康熙二十三年,湯斌升任內閣學士,成為清廷重臣。

適逢江寧巡撫出缺,康熙開始留心選拔替代人選。康熙為何對江寧巡撫如此重視?理由很簡單,江寧巡撫管轄的都是江南一帶最為富庶繁華之地,每年經手巨額錢糧,往來的都是富商巨賈,地方主官如果意志不夠堅定,很快就會被拉攏腐蝕成為貪賄之官。《清史稿》記載,康熙經過深思熟慮,最終決定派遣湯斌前去,理由是湯斌「有操守」,廉潔正直,所以被康熙委以重任。

湯斌在任期間,果然做到了清廉自守。史書記載,他的卧室內「惟枲帳一」,用粗布做被褥帷帳,很少買菜,常年讓僕人「采野薺」,採挖野菜當蔬菜吃。他還有個雅號人稱「豆腐湯」,一日三餐不見葷腥,飯桌上最奢侈的大菜就是豆腐。湯斌的兒子實在饞的不行,就背著父親偷偷買了只雞解饞,結果漏了餡,湯斌勃然大怒,竟然「怒棰之」,狠狠打了兒子一頓。

康熙二十五年,湯斌從江寧巡撫任上內調入朝廷,擔任工部尚書。工部尚書身負為朝廷營造宮室園林之責,每年都要採辦大量木料磚石、選調民夫工匠,也是個外人眼裡的「肥缺」。康熙再次把這個「肥缺」交給湯斌。湯斌為表明自己的清廉,每到十冬臘月的冬天,就會身披一件破羊皮襖去上朝,滿朝文武王公貴族們此時卻都是清一色的貂皮,湯斌因此又獲得「羊裘尚書」的大號。

康熙二十六年十月,湯斌病故。《觚剩續編》記載,他身為朝廷大官,死後家無餘財,竟然只有八兩銀子的積蓄,連購置棺槨、辦喪事都不夠,他的友人徐乾學出了二十兩銀子,才讓他入土為安。然而,令人驚愕的是,湯斌生前以清廉自欺自詡,他死之後卻出現了兩極分化的評價。一種評價認為他「品行清端,潔己率屬」,「操守、政事,皆足令人神往」,是個人品高潔的好官。而另一種評價卻認為他「官至一品,貽儒學之羞」,「柔媚取容,欺罔流俗」,認為他是個刻意矯飾、有名無實的沽名釣譽之徒。

他生前康熙皇帝對他的評價極高,他死後若干年,康熙對他的看法急轉直下。湯斌一生號稱理學名臣,著書立說頗多,《康熙朝實錄》記載,康熙曾說:「其書朕俱見之。當其任巡撫時,未嘗能行一事,」「竟不能踐其書中之言也。」《康熙起居注》記載,康熙甚至評價他「務道學之名,考其究竟,言行皆背」,「行徑殊為可恥」。直接把他說成個言行不一欺騙世人的偽君子。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康熙對他評價如此之低?史書沒有給出明確答案,但有一件事極有可能影響了湯斌的「清譽」。湯斌一直以清苦廉潔的形象示人,但他生前卻在老家睢縣給母親修建了一座規模宏大的祠堂,現在僅僅殘餘建築就佔地面積一千二百多平米,雕樑畫棟的大殿就有六座,至今尚存,修建如此規模的家祠,非耗費巨資不可,與他平日身披破羊皮襖、吃野菜豆腐的形象產生巨大反差。倘若湯斌九泉有知,不知他該如何解釋他的「資金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木木說史 的精彩文章:

秦始皇知人善用,卻唯獨看錯了他,最終導致國破家亡!
宋仁宗的3路大軍全被西夏打敗,包拯利用1種調料,讓西夏俯首稱臣

TAG:木木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