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鄭永年: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世界級經濟大平台

鄭永年: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世界級經濟大平台

「粵港澳大灣區已初步顯露出世界一流超大城市群和國際自由貿易港的雛形。」由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主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辦的2018IPP國際會議國際學術研討會議「大都市圈建設與城市化的未來:世界與中國」19-20日在廣州召開,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成為熱點。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學術委員會主席鄭永年表示,粵港澳三地的數量型經濟增長已經遇到瓶頸,而質量型經濟增長模式有待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將突破發展瓶頸,把經濟提升到一個新的台階,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世界級經濟大平台。

現場圖

▌粵港澳大灣區將建成世界級的灣區都市圈

在會上,來自亞洲、歐洲、美洲、非洲等地的20餘位專家教授就當今世界大都市圈發展的新趨勢、新機遇與新挑戰等議題展開深入討論。

與會專家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發表了題為「堅持高質量發展 提高大都市圈建設水平」的主題演講。「如何適應城市化的大趨勢,揚大都市圈之長,避大都市圈之短,促進大都市圈持續、健康、高質量發展,是當今時代全人類共同面臨的重大現實課題。」李偉表示,中國城市人口總規模大,超大城市數量眾多,中國已積累了豐富的都市圈發展和建設經驗。2017年末,中國城鎮常住人口超過8億,佔全球城市人口的20%。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

在會上,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成為不少專家教授關注的焦點。「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已初步顯露出世界一流超大城市群和國際自由貿易港的雛形。」華南理工大學副校長吳業春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未來有望建設成為具有世界級影響力的灣區都市圈。

「大灣區不僅僅是經濟項目,不僅僅是交通上的互聯互通。」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學術委員會主席鄭永年表示,大灣區要通過全方位的整合來推進灣區的經濟發展,以實現灣區的可持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內部的整合最容易被簡單理解成交通設施的互聯互通,物質意義上的互聯互通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制度上的互聯互通。」鄭永年表示,交通意義上的互聯互通需要制度上的對接,例如港口和航空港之間的互聯互通,需要有三個關稅區之間的對接,才能實現貨物自由通行。

鄭永年還指出,大灣區不僅僅是特大城市群,而是要分散性城市群,實現均衡發展。儘管大灣區內各個城市比較優勢不同,會形成自然的等級性,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資源都要置於這些主要城市。大灣區既要追求基於比較優勢之上的合理勞動分工,又要追求均衡的發展,尤其是社會公平,這樣才會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學術委員會主席鄭永年

▌「粵港澳大灣區最有利於制度創新」

「當代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離不開廣東。」鄭永年表示,改革開放40年,內外部環境變化的表明中國又處於一個改革開放的關鍵時期。

「廣東如何繼續扮演排頭兵和先行者的角色?廣東要做什麼才能扮演這個角色?廣東如何和香港、澳門一起來扮演這個角色?這些問題都是沒有現成的答案,需要人們的探討。」在談到粵港澳大灣區的未來時,鄭永年拋出一系列問題。他表示,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世界級經濟大平台,既是灣區內部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對急劇變化的中國國際環境的回應。

鄭永年分析說,當前,粵港澳三地的數量型經濟增長已經遇到瓶頸,而質量型經濟增長模式有待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就是要突破三地現在的瓶頸,把經濟提升到一個新的台階。「歐盟的歷史表明,整合和融合能夠有效促進經濟發展,歐盟能夠做到,為什麼『一國兩制』下的大灣區不能做到呢?」

「衡量一個國家崛起的最主要指標就是一套新制度的崛起,經濟發展是一個重要的方面,但其本身不能取代制度建設,尤其是新制度的創新。」鄭永年表示,制度創新更有可能來自不同制度的互動,就制度現代化來說,粵港澳大灣區最有利於制度創新,「一國」之內「兩制」的緊密互動,通過互動整合、融合,可以導向制度現代化。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廖靖文

圖: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IPP)供圖

廣州參考·廣州日報編輯 李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廣州日報 的精彩文章:

65歲老人竟有35歲的臉!看看鏡子里的自己,網友沉默了
浪漫七夕觀「星月傳說」 明天是觀測金星好機會

TAG:廣州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