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千寒易除,一濕難去 除濕難,但有章可循!

千寒易除,一濕難去 除濕難,但有章可循!

很多朋友去看中醫常常會聽說,體內有濕,一些養生節目、保健品也都常常提到利濕、祛濕。然而,到底濕是什麼?濕是水嗎?

水與濕雖然同類,但仍有不同,其最大的區別,就是有形與無形。看得見摸得著的,受一定局限的,諸如河流,稱之為水;而那些看不見的,很難觸摸到的、彌散的,諸如自然界的霧,稱之為濕。

濕邪有何特點?

濕為陰邪,具有冷、寒的特性。在自然界中,想起濕漉漉,或者有大霧的天氣,往往感覺寒冷,人們根據濕為陰邪的特性,來克制陽熱。人體也會用這一招,當天氣炎熱,體溫過高時,就會飲用大量的水,產生大量「濕」,最終以出汗的方式表現出來,降低了體溫。

但是如果這些濕邪過盛,稽留於體內,會過度克伐人體陽氣。因此,中醫認為,「濕為陰邪,最傷陽氣」。濕邪入侵體內,就會損傷陽氣,導致人體內的陽氣不足,進而出現精神萎靡、疲乏無力的癥狀。

濕為陰邪,容易阻滯氣機,簡單講就是容易妨礙人體氣的流動。濕邪先入脾胃。如同《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諸濕腫滿,皆屬於脾」,濕邪歸脾,易傷脾陽,影響脾胃氣機的升降和運化功能,因此會出現胃納獃滯、脘腹痞悶脹痛、泄瀉,甚至小便不利、水腫等症。

千寒易除,一濕難去 除濕難,但有章可循!

一天喝八杯水的定量方式不可取。每個人對水的需求量不同,喝過量的水既加重腸胃負擔,又加重濕邪。可以聽從身體的呼喚, 口渴時再喝水,每次少量慢飲,並儘可能喝溫開水。

濕氣多了,會有啥癥狀?

濕性重著。濕邪和原來的事物融合在一起,融為一體的時候,就會增重。衣服濕了會很沉,會妨礙運動。在人體中的濕邪是氣中重者,很容易困住肌體,濕邪犯表,則令人頭重身困,四肢酸楚,《素問·生氣通天論》雲:「因於濕,首如裹。」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濕的病邪產物相對渾濁。一個房間里如果太過潮濕,空氣中就難免滋生各種細菌,就會變的穢濁。在臨床上,濕邪為病,也就常常會使人出現面目穢濁、二便穢濁、帶下穢濁的狀況。

在日常生活中,糖塊受了潮會變得很黏;爆米花放的時間長了,就不酥脆可口,吃起來皮軟粘牙。潮濕的土壤,更容易粘在鞋底和身上。自然界的濕,讓人們認識到它具有一定黏膩的特性。在人體中的濕邪,也表現出黏膩膩的特點。口中黏膩、大便黏膩都是濕邪為患的典型表現。

千寒易除,一濕難去 除濕難,但有章可循!

完整的穀物食用之後沒有被完全消化就被泄出來了,確實棘手。完谷不化其實最根本的原因是脾陽虛,也就是脾陽不足。陽氣不足,水飲濁膩之品從口而入,寒濕之邪也隨之進入五臟六腑,影響脾胃對於水液的運化,進而產生內濕。諸濕腫滿, 皆屬於脾,飲食不節, 肥甘厚膩, 導致脾虛濕蘊而成「消渴」,脾失健運, 臟腑功能失常, 導致水濕瀦留, 皆屬脾虛生濕。

千寒易除,一濕難去

濕邪治病隱匿,初起癥狀十分輕微,往往感受到了而不自知。然而,由於濕邪一方面使正氣生化減少, 另一方面使正氣無法抗邪, 從而造成「濕性黏滯」, 即濕邪為病, 纏綿難愈, 病程長而易複發的特性。

「千寒易除,一濕難去。」表達了濕邪難以對付。中醫還形象地將其比喻成「如油入面」,把油和入了面中,怎樣才能讓二者分離?這確實是十分困難的事情。所以說,濕邪到了人體內,總是很難祛除,很難治療。

防濕邪的4條建議:

1. 減少思慮。思傷脾,脾氣虛弱,不能很好地運化水谷;

2. 合理飲食,謹防病從口入,食寒飲冷、肥甘厚味,把水果當飯吃,這些都會讓濕氣加重;

3. 適度增強運動,將水濕運化徹底;

4. 喝水要喝對方法,儘可能喝溫開水。

千寒易除,一濕難去 除濕難,但有章可循!

如何「治」濕

那麼,有了濕邪,該怎麼治呢?

中醫治療水濕,秉承了大禹治水的思想,興修水利,讓濕邪順流而下,有地兒可去;還有就是讓氣機流動起來。《素問·至真要大論》曰:「濕淫於內,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可以說,這就是中醫用來治療水濕的大法。

從人體的體質而言,氣虛和陽虛的人容易患寒證。氣虛質的人容易呼吸短促,喜歡安靜,不願多說話;容易感冒; 常感乏力;情緒不穩定。可以多吃點補益脾胃的食物,比如黃豆、白扁豆、大棗、桂圓、香菇等,少吃耗氣的東西,如蘿蔔、空心菜等;保證充足睡眠,避免劇烈運動;可以按摩足三里穴, 藥物可以選用玉屏風散加減調理。

陽虛質的人怕冷、性格也多是內向、安靜,不喜熱鬧。可多吃牛肉、羊肉、生薑、辣椒等補陽作用的食物,少吃黃瓜、西瓜、冬瓜等;生活上要注意保暖,多聽聽激昂、亢奮、進取的音樂; 可以經常按摩氣海穴、關元穴、足三里穴、湧泉穴;藥物方面可以吃點金匱腎氣丸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