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看國民經濟運行態勢:從穩中求進應對發展難題

看國民經濟運行態勢:從穩中求進應對發展難題

來源中國軍網綜合

最新數據顯示,1至7月份,我國高技術製造業、裝備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速分別快於規模以上工業5.0、2.4和2.0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分揀機器人、無人機配售等新技術逐步嶄露頭角,網路購物、平台經濟等新業態高速增長,直播教學、遠程醫療等新模式悄然興起……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蓬勃發展,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不斷注入新活力。請關注今日《解放軍報》的報道——

從穩中求進應對發展難題

——從幾組數據看國民經濟運行態勢

中國國防報記者 楊明月

近日,陝北風電基地750千伏集中送出工程開始架線施工作業。新華社記者 劉 瀟攝

引語

國內生產總值增速達6.8%,連續12個季度保持在中高速區間運行,失業率和通脹率維持低位,全社會用電量、鐵路貨運量等實物量指標保持增勢……上半年,我國經濟「穩」的勢頭繼續夯實,「好」的態勢持續顯現。

穩中知難,穩不忘憂。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指出,當前經濟運行面臨一些新問題新挑戰,外部環境發生明顯變化。為此,黨中央作出一系列新部署,傳遞出堅定信心、穩定預期的強大正能量,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指明了方向。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實現高質量發展,不可能一帆風順,唯有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關於當前形勢的分析和判斷上來,把力量和智慧匯聚到改革發展的火熱實踐中去,堅定不移辦好自己的事,才能闖出新天地、開創新局面,推動中國經濟在新航程上行穩致遠……

就業穩定——

越來越多的人開啟幸福生活大門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年初以來,就業穩是我國經濟運行中的一大亮點。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總量持續擴大、經濟結構持續優化,有力帶動了就業增長。」人社部新聞發言人盧愛紅說。數據顯示,今年1至7月份,我國城鎮新增就業880萬人,比上年同期增加25萬人,完成全年目標的80%。7月份,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0%,全國主要就業人員群體25至59歲人口調查失業率為4.4%,與上月持平,持續保持在較低水平。另外,應屆高校畢業生簽約率同比上升0.9個百分點(截至6月1日)。

就業規模持續擴大,失業率指標處於低位水平,用工需求熱度不減,重點群體就業穩中有增……在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莫榮看來,這意味著我國實現了比較充分的就業目標。他分析說,根據測算,近幾年我國GDP每增長一個點,能夠拉動約200萬人就業,今年上半年6.8%的GDP增速為穩定就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就業形勢穩中向好,得益於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經濟發展質量的提高,經濟增長拉動就業效應日益明顯。」莫榮表示,與此同時,隨著商事制度、「放管服」等改革的推進,新發展動能持續增強,新產業新業態不斷壯大,也成為拉動就業的重要力量。另外,在「雙創」政策帶動下,創業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也得到持續發揮。

在盧愛紅看來,作為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指標,就業市場穩中有進,釋放出積極信號,說明我國經濟總體運行平穩,同時也有利於夯實這種平穩態勢。

「就業穩定,越來越多的人開啟了幸福生活的大門。」盧愛紅說,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民生穩則社會穩,民生穩則預期穩,民生與發展是一對相互影響的積極因素。中央政治局會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對穩就業、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等民生保障和社會穩定工作作出部署,為堅定信心、穩定預期進一步夯實了社會基礎。

消費升級——

越來越多的美好生活需要得到滿足

一部手機就可製作出精美視頻、記錄旅行點滴,結合特定音樂、濾鏡等呈現出超越文字和圖片的感染力……一些景區和城市選擇與短視頻App合作,用更加新穎便捷的形式進行全民互動和推廣。近期,短視頻與電商的融合也引領了新的消費方向。而這,僅是我國居民消費升級的一個縮影。

數據顯示,上半年消費對國民經濟增長貢獻率達78.5%,比上年同期提高14.2個百分點。而1至7月份,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9.3%,升級類消費保持較快增長。值得一提的是,越來越多的農村居民通過電商平台賣出自家的農產品,購入大牌電器生活用品,和城鎮居民的消費差距隨著收入的提高而不斷縮小。

「線上保持快速增長、線上線下加速融合,成為我國消費領域一大新亮點。」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說,今年國內消費市場總體保持平穩較快增長,消費升級步伐不減,市場熱點、亮點不斷湧現,扮演了經濟穩定運行的「壓艙石」角色。

在他看來,消費市場的紅火得益於市場供給日漸創新。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化,生產者立足消費新需求,著力於求新求變,提供更優質的產品、更貼心的服務,改善消費體驗,讓消費者不僅買得到,而且買得好、買得爽,進而形成供需兩端有效對接的良性循環,為消費市場注入新動力。

「消費結構升級提速還體現在商品消費結構變化上。」國家發改委綜合司巡視員劉宇南說,居民消費中的生活必需品佔比在下降,更高層次消費品佔比在提升,這與宏觀經濟穩中向好的態勢相適應,同時也反映出我國居民消費的新需求。

劉宇南表示,下一步促進消費,就是要圍繞消費升級的方向,努力增加高品質產品和服務供給,切實滿足基本消費,持續提升傳統消費,大力培育新興消費,激發潛在消費,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轉型提質——

越來越多的新動能助力高質量發展

7月的內蒙古鄂爾多斯,人頭攢動、人聲鼎沸、供銷兩旺,2018年夏季全國煤炭交易會在這裡舉行。與兩年多前產能嚴重過剩時的低迷相比,今天煤炭行業已是另外一番景象。

據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會長王顯政介紹,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顯著,不僅過剩產能得到有效化解,市場供需實現了基本平衡,轉型升級也取得積極進展。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全國規模以上煤炭企業實現利潤同比增長14.8%。在效益提升的同時,「無人開採」智能煤礦、「接單下菜」定製式生產、「煤從空中走」的煤電一體化等全新探索,推動產業層次和水平上台階。

無效產能加速退出、產業結構明顯改善、新模式不斷湧現……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上半年我國經濟在新舊交替中亮點頻現,活力、創新力、競爭力不斷增強,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拓展廣闊空間。數據顯示,今年1至7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6%。

「今年以來,我國工業發展增速回升的同時,發展的質量效益也在提升,特別是新動能快速成長,結構不斷優化。」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昌林說,傳統產業結構整體改善,新舊動能轉換順暢,新動能對經濟的貢獻作用增強,我國經濟呈現出更大的發展潛力。

最新數據顯示,1至7月份,我國高技術製造業、裝備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速分別快於規模以上工業5.0、2.4和2.0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分揀機器人、無人機配售等新技術逐步嶄露頭角,網路購物、平台經濟等新業態高速增長,直播教學、遠程醫療等新模式悄然興起……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蓬勃發展,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不斷注入新活力。

穩金融守底線 為實體經濟「強筋健骨」

年巍

日前,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在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方面,會議強調要做好「六個穩」,其中之一便是穩金融。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業發展取得巨大成就,金融成為資源配置和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隨著金融對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不斷凸顯,金融市場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人們的神經。今年以來,我國著力防範化解金融風險,並取得初步成效。數據顯示,去年以來,我國宏觀槓桿率上升勢頭明顯放緩,在總槓桿率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時,槓桿結構也呈現優化態勢。同時,中國人民銀行等主管機構在治理市場亂象、防範系統性風險等方面,也開展了大量工作,為金融市場穩定健康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必須看到,在國際國內不確定性因素綜合影響下,當前我國經濟運行穩中有變,面臨一些新問題新挑戰。總的看,我國經濟仍處在新舊動能轉換階段,過去長期積累的金融風險進入易發多發期。為此,我們需要保持戰略定力。一方面,繼續以結構性去槓桿為基本思路,分部門、分債務類型提出不同要求,努力實現宏觀槓桿率穩定和逐步下降;另一方面,通過穩定大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在改革發展中解決棘手問題。

在此基礎上,要善於抓住關鍵環節。管住貨幣信貸「總閘門」,加強風險源頭管控。通過統籌協調,在把握好政策出台的節奏和力度的基礎上分類施策,根據不同領域、不同市場金融風險情況,採取差異化、有針對性的辦法。最為關鍵的是,要集中力量,優先處理可能威脅經濟社會穩定和引發系統性風險的問題。

當然,穩的前提是要有信心。經過多年發展,我國金融體系、金融市場、金融監管、金融法治和金融調控體系日趨完善,市場主體心理預期出現積極變化,審慎經營理念得到強化,可動用的工具手段多。因此,我們有足夠的智慧、能力和底氣築牢風險防線。

實體經濟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立業之本。穩金融防風險守底線的落腳點在於促進與壯大實體經濟發展,對此必須保持清醒。可以說,隨著去槓桿的穩步推進,金融如何既有效防範風險又服務好實體經濟,已成為亟待求解的重要課題。

前不久,中國人民銀行等五部委又聯合發文提出23條具體措施,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圍繞金融機構促進實體經濟發展召開座談會。隨後,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第二次會議,重點研究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增強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的問題……一項項重要部署,把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和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更好地結合了起來。

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我國是靠實體經濟發展起來的,也要靠實體經濟走向未來。當前,我國經濟正向高質量發展邁進,夯實發展基礎迫切需要為實體經濟「強筋健骨」。為此,必須扎紮實實做好工作,切實提高金融市場競爭力、抗風險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促進經濟和金融良性循環,打造健康穩定的金融市場環境。

(作者單位:中國經濟網)

文化產業有望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魏詩媛

位於河南省孟津縣的南石山村因生產唐三彩而聞名中外,目前全村有唐三彩生產企業70餘家,年生產各類唐三彩工藝品近百萬件,有力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這是唐三彩燒制技藝傳承人在研究作品。新華社記者 馮大鵬攝

錢塘江杭州段因江流一波三折,形如「之」字,又稱「之江」。據媒體報道,之江兩岸將崛起之江文化產業帶,近期重點實施32個重大文化產業項目,總投資逾1000億元。

根據浙江省政府印發的《之江文化產業帶建設規劃》,文化帶以杭州市上城等6個沿錢塘江分布的主城區為核心。這一區域自然人文要素薈萃,文化產業基礎雄厚,已經形成一系列富有特色和核心競爭力的文化產業集群。事實上,近年來浙江文化及相關特色產業發展迅猛,已經成為浙江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無獨有偶。前不久,國家統計局曾對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5.9萬家企業進行調查。結果顯示,上述企業實現營業收入4222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9.9%,繼續保持了較快增長。這說明,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存在為經濟轉型提供新動能的可能,尤其在當前經濟形勢下,有必要重新認識文化產業在穩就業、穩預期、促消費等方面的作用。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巨大的資源和環境壓力,文化產業的最大特點是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是典型的低碳經濟、綠色經濟,是需要重點培育的新動能和經濟增長點。

目前,我國很多地方都做了有益嘗試。比如在四川成都,當地依託蒲江縣甘溪鎮明月村「茶山竹海明月窯」等特色資源,推出茶園採摘、竹林挖筍、美食品鑒等文創項目,圍繞茶、果、陶等開發了「明月造」系列旅遊商品,村裡有機茶葉基地和雷竹園區,既構成了良好的特色景觀,又成為村民的收入來源。廣西桂林,將當地的歷史、文化和風俗民情嵌入「千古情」文化演出中,大大提升了旅遊產品質量,很受歡迎。

上半年我國經濟運行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78.5%,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而這其中,文化消費呈現了供需兩旺的局面,全國文化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7.5%。

在很多專家看來,文化消費不僅助推了社會總消費水平,還有助於改善消費結構,提高旅遊、體育、養老、家政服務的品質,促進文化資本的積累和人力資本溢出,有望成為促進經濟增長的新源泉。

另外,我國文化產業顯現出以新技術為支撐、社會資本廣泛參與的趨勢,而社會資本的參與助推了新興文化產業崛起,文化與資本市場的對接越來越受到重視。甚至可以說,傳統文化產業的技術改造和互聯網時代新興文化產業的創新發展,已成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兩個重要支點。

總的看,不斷為經濟高質量發展賦能的文化產業,未來可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報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第七站:陸軍特種作戰學院
印度無人機之路:道阻且長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