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就藩太原267年的明代晉王

就藩太原267年的明代晉王

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時期。明朝對於太原,更是一個重要的時期。宋太宗趙光義攻滅五代十國中最後一個滅亡的北漢之後,因為討厭北漢的都城晉陽(今太原晉源鎮)城牆之堅固,人民之忠義,加上受到迷信盅惑,竟然下令焚城,隨後又引汾、晉兩河的河水灌城滅火,千年的晉陽古城至此毀於一旦。晉陽城被毀之後,鑒於太原軍事地位緊要,為防北方少數民族侵襲,宋又在故晉陽城東北15公里處的唐明鎮(今西羊市)一帶重建城池,後來太原城的位置便由此確定。但是宋時的太原城只有土城,面積也很小。重新修建了宏偉的太原城城牆、使古城重現輝煌的,便是筆者下文將要講述的明朝晉王。

在講述晉王之前,不得不先說一下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朱元璋是元濠州(今安徽鳳陽)人,天曆元年(公元1328年)出生於一個貧苦農家,小時候連個正式的名字都沒有,只有個乳名叫「重八」。元璋這個名字和他的字「國瑞」,都是後來取的。元末,社會矛盾尖銳,加上天災連連,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朱元璋的父親、長兄、母親,都因為貧病交加,先後離開人世,朱元璋迫於生計,只好出家當了和尚,後來又到處流浪,嘗盡艱辛,卻也培養了他堅忍果毅的性格,使他後來翦滅群雄,成為大明天子。

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五月,白蓮教首領韓山童、劉福通在潁州(今安徽阜陽)起義,揭開了元末農民戰爭的序幕。第二年,定遠(今安徽定遠)人郭子興也率眾在濠州起義,響應韓山童,襲殺州官,佔據了濠州城。25歲的朱元璋經童年夥伴的勸說,也加入了起義軍行列。因為膽識過人,很快就得到了郭子興的信賴,郭子興甚至還把養女馬氏許配給他為妻,就是後來的馬皇后。從此,朱元璋的勢力迅速強大起來,到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三月,郭子興病逝之後,朱元璋便全領了郭子興率領的起義軍。

之後,朱元璋廣募人才,悉心治軍,勢力更加強大。到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正月,終於在應天府(今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建立了明王朝。同年八月,北伐軍一舉攻克元朝的都城大都(今北京),元順帝妥讙帖睦爾北逃,元亡。

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是一個空前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帝國。這個中央集權的一大特色,就是分封王制度。朱元璋滅掉元朝後,逃往漠北的蒙古貴族仍有一定的軍事實力,此後幾百年間,一直是明朝的北部邊患,甚至一度還發生了「土木之變」、明英宗朱祁鎮被蒙古擄去的慘痛事件。可是朱元璋不信任當年為他立下汗馬功勞的大將,寧願派自己的兒子鎮守邊疆。於是,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第一次分封他的兒子為藩王。當年朱元璋一共有十個兒子,除了長子朱標已經立為太子外,另外九個兒子全部封為藩王。甚至連剛剛出生只有兩個月大的第十子朱檀,也封為魯王。

封為晉王的,是朱元璋的第三子朱棡。朱棡生於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是馬皇后親生的,因此史書上稱他是「嫡三子」,嫡,就是皇后親生的意思。這年十二歲。因為年齡還小,暫時留在京城。朱元璋對這個兒子非常器重,指望他能為明朝戍守山西邊防,建功立業,因此請編修了《元史》的知名學者宋濂教他學語文,杜環教他學書法。朱棡確也聰穎敏捷,還善於騎馬射箭,可謂能文能武。而且,朱棡是個美男子,《明史》說他「修目美髯,顧盼有威」,相貌比他的丑父親強很多。這樣一個有出息的兒子,朱元璋當然十分滿意。

可是,朱棡生在這樣地位尊貴的皇家,從小嬌生慣養,脾氣也是非常暴躁的。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朱棡滿了二十歲,該離開父親身邊,動身前往他的封地太原了。在路中,朱棡鞭打了他的廚師徐興祖。徐興祖曾經跟隨朱元璋二十三年,很受朱元璋敬重。朱元璋把他撥給朱棡當廚師,也可見對朱棡的喜愛。因此,當朱元璋聽說了這件事情,馬上叫人連夜飛馳送信給朱棡,說:「我率領手下大將平定天下時,從來不姑息他們的任何錯誤,但唯獨廚師徐興祖,跟隨我二十三年從未責罰過。類似的錯誤不能再犯,你小子給我記住了。」

可是朱棡到了太原,並沒有收斂,反而越來越驕橫放縱,幹了很多壞事,終於被人誣告意欲謀反。朱元璋接報,大怒,準備將他治罪,還是太子朱標苦苦勸諫,朱元璋才饒過朱棡。好在朱棡還是一個能夠自我反省的人,經歷這樣一場挫折,他終於不得不反思自己行為的過失,小心做事和待人。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太子去陝西考察,回南京的時候,朱棡想見父親,便和太子一同前往。朱元璋這時大概還在生朱棡的氣,讓他儘快返回自己的王府。朱棡無奈,只好回到太原,從此更加謹慎恭敬,漸漸改變了最初給別人留下的壞印象。後來朱元璋也就不再怪罪他了。

朱棡在位期間,對於固守北部邊防,確也立下了不小的功勞。首先,第一大功勞就是重建了太原城。上文述及,明朝初年的太原城,還是宋朝留下來的,面積狹小,城牆是土牆,沒有包磚,十分簡陋。因此,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還在京師的朱棡就派他的岳父謝成到太原建新城。這位謝成,是朱元璋麾下的大將,隨朱元璋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朱元璋統一天下之後,便封謝成永平侯。後來謝成便把女兒嫁給朱棡,朱、謝兩家結為姻親。

謝成到了太原後,曾經考察了晉陽城舊址,想在舊址上重新建一座新的太原城。可是天公不作美,新城剛剛開始立根基,一場大風驟然而至,工地的椽礎被毀壞很多。古人十分迷信,認為這是上天示警,就不敢再建下去了。於是,謝成決定對狹小的太原城進行擴建。因為老太原城的西牆離汾河很近,難於拓展,謝成令築城工匠向東、南、北三個方向擴展,建成了周長12公里,城高11米余,池深9米多,土砌磚包的新城,後人稱為「明城」。

城設八個城門,南二城門是迎澤門、承恩門,俗稱「大南門」、「新南門」;西二城門是振武門、阜城門,俗稱「水西門」、「旱西門」;北二城門是鎮遠門、拱極門,俗稱「大北門」、「小北門」;東二城門是宜春門、迎暉門,俗稱「大東門」、「小東門」。八門四角設門樓12座,城周建小樓92座,敵台32座等防禦設施。舊址在今迎澤大街以北,北大街以南,建設路以西,新建路以東,縱橫稱為十里長街的地域。

1950年,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力勸無效,太原城牆幾乎全被拆毀,目前只剩下一段,即拱極門附近長278米的城牆。之所以拱極門城牆能夠得到保留,據說是因為解放軍首先從這裡入城。1999年,太原市政府原樣重修了拱極門,城樓約70米,城門深27米,寬7.7米,高6.6米。上建三層四重檐城門樓一座,前有廊,通面闊32米,通進深15米,比山海關的兩層兩檐城樓,西安的兩層三檐城樓規模都大。然而這只是「小北門」,俗稱「大南門」的迎澤門規模顯然比這座「小北門」更大,可見太原城樓不愧是「九邊重鎮」之首的城樓規制。從修復後的拱極門的規模,也可以想見當年太原城的宏偉輝煌。

謝成除建成太原城牆外,又給女婿朱棡蓋了一所宏大的晉王府。晉王府在太原城東北角,中心在今精營街一帶。當年晉王府宮城的四個門,大致就是今天的西華門街、東華門街、南華門街。當年晉王府的外城城牆,大致就是現在幾處名為肖牆(「蕭牆」的俗寫)的街道。1998年,在太原市政府的舊城改造工程中,柳巷以北的北肖牆和上肖牆被拓寬打通,統稱為肖牆路。路中留下四株晉王府的古槐,和周邊其他地區的寥寥幾株古槐一起,成為今天晉王府的唯一見證。

說完了明代太原城牆和晉王府,回過頭來再說晉王朱棡。在就藩防禦北方的幾個兒子中,晉王朱棡和燕王朱棣是最受朱元璋器重的。朱棡就藩之後,幾乎年年巡行塞外,都察軍屯。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正月,朱元璋命傅友德為大將軍,率列候趙庸、曹興、王弼、孫恪等赴燕王府所在地北平(今北京),訓練軍馬,準備再一次北伐蒙古。但是這些人都要受到燕王朱棣的節制,可見當時明藩王軍權之重。而朱棡也參加了這次北伐,駐紮在山西的軍隊都要聽從他的指揮。這次北伐,元將乃爾不花投降,朱棡和朱棣兄弟倆自然都立了大功。

前面說過,朱元璋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統治,廣封諸子為藩王。第一次封王之後,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和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又先後兩次封王。朱元璋一生共有26個兒子,除了長子朱標立為太子、最小的第二十六子朱楠夭折之外,其他二十四個兒子先後都封了王。和把兒子們封王相背的,就是廣興文字獄,大殺功臣。比較著名的就是胡惟庸案和藍玉案,牽涉蔓連眾多;兩案延續數十年,為朱元璋建國立下大功的文臣武將們,幾乎都在兩案中被殺光了。連朱棡的岳父謝成也不能倖免,受藍玉案牽連被殺,家產全被抄沒。

朱元璋這麼做,也是希望能夠長保朱家的子孫能夠坐穩皇位,永遠穩當地統治下去。但是這樣造成的後果,就是他的子孫以王府親統的軍隊為恃,爭奪皇位,屢興叛亂。早在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山西平遙縣的訓導葉伯巨就上奏,認為藩王以後會發展成為明朝尾大不掉的禍患,建議朱元璋削藩。可是朱元璋根本不可能接受這些意見,看了葉伯巨的奏摺之後,竟然火冒三丈,說:「這個傢伙竟敢挑撥我們親父子之間的關係,趕快把他給我抓來,我要親自用箭殺了他!」葉伯巨雖然沒有被朱元璋親手殺死,但是朱元璋這麼一說,也就倒了大霉,立刻被投進監獄,後來竟在監獄中被摧殘至死。

然而隨著朱元璋的兒子們漸漸長大,葉伯巨的預言越來越接近現實了。朱元璋立的太子朱標,性格溫厚老實,和他老爸的殘忍嗜殺大不相同。而朱元璋的其他兒子,因為負責邊防,統領軍隊,性格大都隨了朱元璋,殘忍有餘,機謀不足,對於這位長兄自然早就不服。朱棡被朱元璋差點治罪之後,雖然謹慎待人,可是他心底的野心一直都沒有消失,而是一直隱忍待發。當時最有實力的就是負責北方邊防的幾個藩王,除晉王朱棡外,還有他的同母生的二哥秦王朱樉和四弟燕王朱棣。這幾個新王不僅不服太子,而且彼此也都勾心鬥角,互相攻訐。朱棡就曾經到朱元璋面前,親自告發燕王朱棣「勞師冒險」,又派特務到北平燕王府,每天偷偷搜集燕王的情報,準備一抓住時機就告發。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太子朱標不幸病逝,年僅38歲。這對諸王來說,可謂是一個爭奪皇位的好時機。然而這時候朱元璋也預見到了他的兒子間的明爭暗鬥,為了皇位穩定起見,就聽從大臣的建議,沒有立任何一個其他的兒子為太子,而是立了朱標的次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朱允炆雖然是朱標的次子,但因為他的大哥朱雄英早逝,這時就是朱元璋的長孫,立為皇帝的接班人合情合理。這對諸王無疑是一個重大的打擊。巧取不成,只能豪奪了。此後秦王、晉王、燕王無不私自訓練軍隊,等朱元璋一死,就打算髮動叛亂,把朱允炆從皇位上拉下來,自立為皇帝。

可是朱元璋長期南征北戰,身體素質好,遲遲不死。他的兒子們終日聲色犬馬,往往早就患有各種疾病。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秦王朱樉死。沒多久,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三月,朱棡也一病不起,很快死去,年僅40歲。僅僅過了三個月,閏五月初十日,朱元璋也死去。從這一角度上講,朱棡是頗為不幸的,如果他再多活幾年,說不定就是他推翻朱允炆,當上皇帝了。

朱棡死後第二年,被葬在城東南10公里的黑駝山上,也就是現在的小店區黃陵鄉老墳村。他的謚號是「恭」,按照謚法,敬事供上曰恭,既過能改曰恭,這個稱號大體上概括了朱棡的一生。朱棡墓早在清康熙年間就被盜挖,並留下了「其人烏紗紅袍,足底金一錠,銀一錠,兩旁十棺十女」的記載。此後又屢遭盜挖,墓中的財寶早已被搶劫一空。從「十棺十女」這個記載可知,朱棡繼承了他父親朱元璋的陋習,用宮女殉葬。這個陋習直到明英宗朱祁鎮復辟之後才被下詔廢除。朱棡的嫡長子朱濟熺接替他當了晉王。

朱允炆繼位後,是為惠帝,年號建文。聽從大臣齊泰、黃子澄的建議,決定削藩,也就是廢除藩王的王位。朱元璋的馬皇后一共有五個兒子,長子懿文太子朱標,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晉王朱棡,四子燕王朱棣,五子周王朱橚。這時,秦王、晉王已死,繼位的子嗣年紀還小,而燕王朱棣最有實力。朱允炆不敢直接拿燕王開刀,就先從他的弟弟周王朱橚下手。正好這時候,恰恰是周王的親兒子朱有[火動]告發了他父親想叛亂的密謀,朱允炆求之不得,就派人圍攻周王府,抓住周王,把他流放到了雲南。隨後,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岷王、湘王、齊王、代王也先後被廢。其中的代王朱桂,是朱元璋第十三子,他的封地在山西大同,離晉王的封地太原和燕王的封地北平都很近。建文帝廢了代王,矛頭直指燕王朱棣。燕王感到再不起兵就要蹈兄弟的覆轍了,就在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以「靖難」為名,起兵反叛南京朝廷,發動了四年之久的內戰。

這時,朝中能夠抵擋燕王的將領幾乎都被朱元璋殺光了。朱允炆和他的父親朱標一樣文質彬彬,優柔寡斷,打起仗來,根本不是朱棣的對手。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朱棣攻克南京,火燒皇宮,建文帝不知所終。六月,朱棣在南京正式稱帝,廢除建文年號,改建文四年為洪武三十五年,之後大殺建文朝的大臣。出生於山西長治的刑部尚書暴昭,也被朱棣下令凌遲處死。當時任翰林侍講的著名文士方孝孺,因不肯和朱棣合作,竟然被下令屠滅十族。朱棣的殘忍,在歷史上也是首屈一指的,但是設想是晉王朱棡,如果奪位成功,很難說也不像朱棣這樣大肆殺戮。在封建時代,這幾乎是必然的事情。

朱棣當了皇帝,改年號為永樂。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自己以藩王身份當了皇帝,名義上把過去被建文帝所廢的藩王都恢復了名號,實際上卻和建文帝一樣非常忌憚藩王的軍事實力。當初朱棣起事的時候,因為朱元璋第十七子寧王朱權封地在大寧(今內蒙古寧城縣),離北平很近,朱棣便脅近寧王和他結盟,還說什麼「要是事情成功,就把天下一分為二,你我各統一半」。等到朱棣當了皇帝,早就忘了這番許諾,連寧王想改封蘇州、錢塘(今杭州)都不同意,最後改封了豫章(今南昌)。至於被建文帝廢掉的代王、岷王和齊王,雖然恢復了王號,可是王府的護衛卻沒有發還。失去了軍隊,這些親王便只能當皇帝的附庸,再也沒有起兵反叛的能力了。

至於秦王和晉王,雖然繼位者年幼,而且昏庸,但是朱棣也一直沒有放鬆對他們的監視。朱棣死後,他的長子朱高熾繼位,是為仁宗,六個月就暴死,長子朱瞻基繼位,是為宣宗,年號宣德。宣宗終於找到了削弱秦藩和晉藩的時機。

到這裡,筆者得先把明宗室的取名方法簡要敘述一下。朱元璋當了皇帝之後,採用了傳統的輩份命名法,預先給太子和分封的諸王各支派都選取了二十個有美好含義的字做為輩份用字,一輩用一字,做為子孫名字兩字的前一字。比如後來成為帝系的燕王一派,所取的二十字是:「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但是到明朝末年,天啟帝朱由校和崇禎帝朱由檢相繼即位,只傳到了第十個字「由」。晉王一支的二十字則是:「濟美鍾奇表,知新慎敏求;審心咸景慕,述學繼前修」。

而宗室名字兩字的後一字也有講究。朱元璋的兒子是單名,名字中都帶木字旁。為了避免宗室因龐大出現重名,朱元璋便同時規定,後一字必須帶有五行偏旁,按火、土、金、水、木的順序不斷循環。按中國古代的五行理論,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又生火,和這個順序是相符的。仍以明朝帝係為例,仁宗朱高熾是朱棣之子,「熾」字有火字旁;宣宗朱瞻基是朱高熾之子,火生土,「基」字便有土字旁。明朝各王府的宗室,也都和帝系一樣,是按這個規則命名的。

此外,朱元璋對於子孫的封王也有規定。第一世晉王朱棡因為是皇帝的兒子,所以封的是「一字王」,即表示封地的地名為一字(「晉」),死後的謚號也為一字(朱棡死後謚「恭」)。「一字王」的子孫中,除了繼承王位的世子外,其他都封「二字王」,表示封地的地名和死後的謚號都是兩個字。「一字王」就是親王,「二字王」就是郡王。郡王的子孫除繼承王位的以外,不再封王。第三代都封鎮國將軍;之後各代依次封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等。這就好比一棵大樹,主幹分出大枝,大枝再分出小枝,小枝又分出更細的樹枝。因為封王太多,朝廷漸漸養活不起這麼多的宗室,到了明神宗朱翊鈞萬曆年間,又規定親王子孫不嗣位者不再封郡王,郡王子孫不嗣位者不再封鎮國將軍,其餘依次親推。但這時,離明朝滅亡也就不遠了。

第一世晉恭王朱棡一共有七個兒子。長子朱濟熺襲位,次子朱濟爗封高平王,三子朱濟熿封平陽王,四子朱濟炫封慶成王,五子朱濟煥封寧化王,六子朱濟烺封永和王,七子朱濟[火高]封廣昌王。晉王府對子孫的教育是非常失敗的,大部分都成了紈絝子弟,只知道縱慾享樂,沒事幹了就以生孩子為樂。比如慶成王朱濟炫,竟然生了一百個兒子。每次他召集兒子們見面的時候,這些公子們往往彼此都認不得。他的曾孫、後任慶成王朱奇湞也生了七十個兒子,絲毫不亞於他的太爺爺。而且,慶成王這一支頗有不少劣跡。朱濟炫自己就因為縱容手下的士兵騎著驛站的馬去搶劫受到了懲罰。而朱奇湞的兄弟朱奇澗也因為幹壞事,被當事巡撫山西的秦紘向皇帝告發。當時的慶成王還是朱奇澗的父親朱鍾鎰,一聽慌了神,也趕忙上奏替兒子辯護。結果皇帝聽信了親王的話,把秦紘下獄審問,結果什麼罪也查不出來。又派人去抄秦紘的家,只抄出了幾件破衣裳。皇帝見到大臣如此清廉,也感動了,說:「秦紘難道窮到這種地步嗎?」就放了他,賞賜了很多財物,改任為河南巡撫。朱奇澗等三人也被治了罪,削除爵位,連慶成王的俸祿也剝減了三分之一。秦紘後來就成了和海瑞齊名的明朝清官。

而且朱棡的這些兒子,除了慶成王與永和王之外,連他們的封地都不願意去,就在太原城裡安了家,蓋了豪華的府邸。例如朱濟煥的寧化府,後來成為一條小巷的名字。大名鼎鼎的「寧華府」益源慶醋廠,最初就是寧化府內的釀醋作坊。又如廣昌王朱濟[火高],因為是晉恭王第七子,其府邸叫做「七府營」,後來改成「緝虎營」,現在也成了街道的名稱。朱濟[火高]死後,葬在太原城北,附近的村落因墳得名,就叫「七府墳」。

第二世晉王朱濟熺,同樣也是一個不學無術、殘忍暴戾的花花公子。他在位期間,因為縱容手下作惡,永樂帝朱棣發了火,廢掉了晉府長史龍潭。長史是主管王府事務的官,廢了長史,離廢王只有一步之遙。朱濟熺害怕,請求削除王府軍隊,朱棣為了表現對親王的「寬容」,沒有同意。

但是朱濟熺的三弟平陽王朱濟熿,其殘忍凶暴的程度,又在朱濟熺之上。因為這種惡劣的性格,朱濟熿很小的時候,他父親朱棡就很不喜歡他。朱濟熿看到父親寵愛大哥,自己卻倍遭冷落,心裡很不是滋味。而朱濟熺也討厭這個弟弟,拒絕在父親面前替弟弟說好話。從此,朱濟熿便對大哥懷恨在心。曾經有一次,朱元璋召見秦、晉、燕、周四王的世子,同時召見庶子裡面最大的。朱濟熿雖然是庶三子,但因為他的二哥朱濟爗早逝,這時自然就成了最年長的庶子,接受了朱元璋的召見。結果因為姦邪詭詐,朱元璋也很討厭他,這就讓朱濟熿心裡更不能平衡了。

不過,比起朱濟熺來,朱濟熿還是有點小聰明的。他倒是繼承了他父親的野心,一直想要擠掉大哥,自立為晉王。等大哥即晉王位之後,他就幾次三番唆使四弟朱濟炫——就是前面講過的生了一百個兒子的慶成王——上奏永樂帝朱棣,曆數大哥的過失;又收買了晉王府的文武官員,寫文章揭露晉王的罪過,也呈到皇帝那裡去。這種持續不斷的上奏,一直持續了好幾年。正因為朱濟熺自己也作惡多端,有眾多的把柄,終於,永樂十二年(公元1414年),朱棣下令把朱濟熺和他的世子朱美圭都廢為庶人,去給他父親朱棡守墳。晉府的很多官員,包括一個叫左微的負責替晉王拿東西的太監,都被打入京城的監獄。這樣,朱濟熿終於如願以償當上了晉王。

朱濟熿看著自己的目的已經達到,更加兇橫殘暴。可能因為自己是庶出,也可能因為怨恨大哥朱濟熺,朱濟熿居然對父親的妻子、自己的大母謝氏下了毒手,偷偷讓人用毒藥把她毒死,密不發喪。可憐謝成和謝氏母女倆,自從和朱家攀上姻親之後,都不得善終。毒死了嫡母,朱濟熿又看上了父親的一個叫吉祥的妾。這個吉祥,原來是他父親的丫鬟,受到父親寵愛,被納為妾。朱濟熿不顧封建禮法束縛,也不顧吉祥反對,硬是把她娶了過來。兒子娶了父親的妻妾,古代叫「烝」,是不孝的行為。至於大哥朱濟熺,被廢為庶人,落得個看守墳園的卑賤工作,還是逃不過朱濟熿的迫害。朱濟熿又派人把大哥和侄子軟禁在晉王府的一間黑暗的空屋子裡面,不給他們飯食,殘酷折磨他們。至於父親和大哥在位時候服侍他們的侍從和宮女們,更是大多數都遭到了朱濟熿的凌辱迫害,只是害怕朱濟熿的淫威,有苦只能往肚子里吞。封建時代的王公貴族,為了一個王位,是完全不惜兇殘到如此地步的。

俗話說,「紙包不住火」。朱濟熿倒行逆施,只能激起深刻的仇恨,終有一天他不可能再遮掩住。後來有一個當年服侍過晉恭王的老太太實在看不下去,不顧被朱濟熿殺害的危險,竟然從太原到了北京,到朱棣面前哭訴。朱棣也覺得朱濟熿太過分了,便把左微從獄中提了出來,左微便把朱濟熿構陷朱濟熺的事情經過原原本本說了一遍。朱棣聽說朱濟熺竟然被軟禁,很是同情,馬上派左微回太原解救朱濟熺父子。這個時候,朱濟熺被幽禁已經十年了。

尚在尋歡作樂的朱濟熿還不知道京城的變故。他以為左微早就在京城的監獄中死掉了,等左微等著皇帝的諭告到了晉王府,朱濟熿不由得大吃一驚。左微於是到了幽禁朱濟熺的空屋子,把朱濟熺父子放了出來。這對苦命父子不見天日整整十年,見到了以前的僕人,悲喜交加,不由得抱在一起大哭。朱棣倒是一直惦記著起朱濟熺父子,這個時候,正好趕上他最後一次北征,途中駐紮在沙城(今河北懷來)的時候,朱濟熺父子便受命前往相見。朱棣看到飽受摧殘的朱濟熺已經身染重病,到了風燭殘年,就動了惻隱之心,把朱濟熿原來的平陽王王位封給朱美圭,讓他帶上父親到封地平陽(今山西臨汾)去,以避開朱濟熿。又下詔給朱濟熿,把以前恭王所有的連伯灘(在今山西河津境內)的田地賜給他們。事情到了這一步,朱棣還沒有治朱濟熿的罪,也可見當時的明朝宗室手足相殘、魚肉鄉里的作風太普遍了,實在管不勝管。

不料朱棣這一次北征,在歸途中病逝。朱濟熿看到朱棣已死,就賴賬,死活不肯把連伯灘的田地分給大哥。即位的仁宗朱高熾寫了好幾次書諭,朱濟熿還是推三阻四,拒不執行。仁宗看朱濟熿這樣,只好又給了朱濟熺其他的賞賜,以資助他們的生活。朱濟熿知道以後,對皇帝更不滿了。朱棣、朱高熾兩個皇帝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相繼病逝,按照禮法,親王應該趕赴京城弔喪。朱濟熿不但自己不去,只派王府的太監去,甚至連孝服都不肯穿。事實上,皇帝死了,朱濟熿正偷著樂呢。京城哭天搶地的時候,朱濟熿反而四處招募了很多巫師,把他們聚集在晉王府中,叫他們不停地詛咒新皇帝宣宗朱瞻基。古人迷信,認為派巫師在背後詛咒別人,可以使被詛咒的那個人早死。這當然是荒唐可笑的行為,但是朱濟熿竟然敢私地里這麼干,可見人因為自私自利發起昏來,確實是可以什麼都不顧的。

此時的朱濟熿,權欲熏心,已經有了推翻皇帝的野心,這一點,又和他父親十分相似。正好,朱棣的二子漢王朱高煦早就想推翻他侄子的皇位,這時正在密謀籌劃中。朱濟熿在小時候接受朱元璋接見時,已經見過朱高煦。朱高煦也不受朱元璋喜愛,兩人同命相憐,一見面必然臭味相投。朱濟熿得到朱高煦密謀反叛的消息,就派人秘密前往朱高煦的封地樂安(今山東廣饒),想和朱高煦結盟,準備等朱高煦反叛,和皇帝的軍隊打起來,自己再從中得利。於是他私自把用來賑濟災年的倉庫里的糧食竊為己有,打算髮兵的時候當作軍餉。這時定居太原的寧化王、朱濟熿的五弟朱濟煥得到消息,趕快派人送信到京城,報告朱濟熿反叛。

朱高煦也是驕橫兇猛,居然真的就在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八月舉兵反叛,結果很快失敗。朱高煦被抓住之後,搜出了朱濟熿寫給他的密謀信。宣宗還來不及追究,受朱濟熿派遣給朱高煦送信的使者害怕皇帝怪罪,主動到京城自首。這時晉王府裡面的人都知道朱濟熿馬上就要大禍臨頭了,為了爭功,一個叫劉信的內使便率領幾十個晉王府的官員,把朱濟熿私占屯糧、詛咒皇帝之類的事情一古腦全都揭發了。這時候,朱濟煥才知道嫡母謝氏被朱濟熿偷偷毒死的事情,也同時上告揭發。事情敗露,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四月,朱濟熿被叫到北京,廢為庶人,押到朱家的老家鳳陽軟禁起來。所有和他同謀的晉府官員和詛咒皇帝的巫師全被處死。宣宗一怒之下,除掉了晉王的封號。朱濟熿就這麼玩完了。

朱濟熿被廢之後,晉國一直絕封。到明英宗朱祁鎮即位之後,念及二世晉王朱濟熺雖然在任時行為不軌,但被其弟構陷,嘗盡苦頭,實在可憐。至於朱濟熺的兒子朱美圭,本無過失,小小年紀卻和父親一同受難,父子相濡以沫,襲封平陽王之後,能夠盡孝,值得表彰。因此,在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下詔復朱美圭為晉王,從平陽遷回太原。這時距朱濟熿被廢已有八年。同年,朱濟熺病逝,謚為定。復爵的晉王雖然仍居晉王府,但已經不復有兵權。

朱美圭幼年長期遭受折磨,極大地損害了他的健康。他當晉王不過六年,就在明英宗正統六年(公元1441年)去世,謚為憲。其子庄王朱鍾鉉即位,一共在位61年。因為在位時間長,到他去世的時候,他的兒子朱奇源、孫子朱表榮都已經先於他去世,只好由曾孫朱知烊即位。其中朱奇源天順三年(公元1459年)封為世子,一生喜好書法,猶喜搜集名貼名書,不惜重金求買。弘治初年,因為宋代名帖「淳化帖世不多見」,朱奇源精選自己的藏品,鐫刻於一百八十餘塊石碑上,以其書齋「寶賢堂」為名,稱為《寶賢堂集古法帖》。《寶賢堂集古法帖》薈萃了魏晉以來十餘朝,鍾繇、衛夫人、王羲之、王獻之、智永、虞世南、褚遂良、歐陽詢、柳公權、顏真卿、懷素、黃庭堅、米芾、蔡襄、朱熹等一百餘名書法大家的作品寶翰。這一珍貴的藝術瑰寶在明末的戰亂中散落民間,清朝初年,戴夢熊等幾代充滿文化良知的地方官員將其收集補全後重新安置,1980年它們被遷入雙塔寺。

朱知烊這個晉王也是頗有事迹的。他的父親朱表榮去世,他才只有七歲,已經懂得要盡哀了。到他母親去世時,竟然痛苦得嘔血,史書記載「芝生寢宮」,雖然頗為荒誕,但也可見在封建時代,朱知烊的孝心是很受稱讚的。但是讓朱知烊出名的卻是另一件事情。

朱知烊在位的第三年,北京又換了一位新皇帝,就是明武宗朱厚照。朱厚照是歷史上有名的昏庸皇帝、享樂皇帝、風流皇帝。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朱厚照第四次出巡,中途到了太原。朱知烊當然受寵若驚,迎接朱厚照入住晉王府。朱厚照自己恐怕也沒想到,就是在朱知烊的晉王府,他找到了一生中最為寵愛的女人,就是樂戶劉良的女兒、晉王府樂工楊騰的妻子劉美人。這位劉美人不僅貌美,而且多才多藝,不但唱歌唱得好,琵琶彈得好,而且還會踢球、騎馬。這樣的女子當然甚合朱厚照的意思,馬上就把朱厚照迷得東顛西倒。回到京城之後,朱厚照寵愛有加,竟至形影不離。朱厚照的手下都尊稱她為「劉娘娘」。據說,誰要是惹得朱厚照生氣,只要私下裡求劉美人在皇上面前嫣然一笑,皇上的怒氣馬上就消解了。這位劉娘娘和武宗的相遇後來就成了民間流傳的故事,幾經變形,變成京劇《游龍戲鳳》。

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朱知烊去世,沒有兒子。結果為了誰繼任晉王,又發生了一場風波。按禮法,應該由朱知烊的弟弟繼位。但朱知烊也沒有弟弟,只好再上推一代,由朱知烊最大的叔叔或其子孫繼位。朱知烊的父親是其祖父的長子,他的二叔新化王朱表槏、朱表槏的長子朱知[火節]也已去世,於是由朱知[火節]的長子朱新[土典]嗣晉王位。這引起了朱知烊的另一位叔叔、滎澤王朱表檈的不滿。朱知烊病重的時候,請朱表檈朱管理晉王府的事情。朱知烊死,朱表檈自己想當晉王,又深知不合禮法,於是強烈要求立朱知[火節]的次子朱新墧為晉王,因為朱新墧年幼,便於控制。這件事情上報了禮部,最終決定仍由朱新[土典]繼承晉王王位。當時明朝內憂外患頻仍,農民起義的戰火一觸即燃,藩王們不是幫助朝廷安撫百姓,而是仍然醉心於爭權奪位,這些封建貴族的眼光狹隘,真是讓人感嘆。

萬曆三年(公元1575年),朱新[土典]去世,由他的侄子朱慎鋷繼位。四年之後,傳位到其子朱敏淳。三十一年之後,萬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朱敏淳之子朱求桂繼位,這就是末代晉王。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國號大順,隨即準備渡河進軍山西。花天酒地的朱求桂沒想到農民起義軍這麼快就要逼臨門下,為了保護自己,急忙讓當時正在前線禦敵的山西巡撫蔡懋德調兵回太原。蔡懋德無奈,只好退回太原,李自成的軍隊很快渡河佔領了平陽(今山西臨汾)。平陽之失對明廷震動很大,蔡懋德於是被彈劾解職,待在太原城裡準備等候處理。這時明廷的大學士李建泰自告奮勇,代替崇禎帝朱由檢率軍親征。李建泰是山西曲沃人,在行軍時,不知道自己家鄉是否已被攻克,猶豫不決,一天只行軍三十里地,士卒不斷逃亡。正月二十九日,得知家鄉落入農民軍手中的李建泰鬥志全無,索性滯留在保定不再前進。後來李自成陷保定時,李建泰竟背叛明廷,投降了農民軍。

眼看援軍無法到達,被革職的蔡懋德召集同僚,決定堅守太原,決一死戰。晉王朱求桂也出資三千兩白銀,募集勇士守城,不料到了這個時候,有的官員還是想著如何斂財。山西提學參議黎志升心想太原城必然守不住,索性繼續為非作歹,連這區區三千兩白銀都想貪污。二月初七,李自成親率軍攻太原。經歷了一整天的激戰,駐守迎澤門的明將張雄投降,點著了城樓上的火藥庫,宏偉的迎澤門自此毀於兵燹。二月初八晨,大順軍從迎澤門攻入太原城中,蔡懋德自殺。末代晉王朱求桂被農民軍生擒。那個剋扣軍餉的黎志升,也就投降了農民軍。至此,明代晉王在太原的267年的統治宣告結束。一個多月後,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帝朱由檢在煤山上吊自殺,明亡。

朱求桂被俘後,被押往北京,後來和末代秦王朱存樞以及崇禎帝的三個兒子一起被編入李自成的軍隊,前往山海關抵抗吳三桂,不知所終。其結局,很有可能是戰死。而大順政權為了怕留在太原的一千多名明宗室內亂,也乾脆把他們全都處死在海子堰。晉系宗族,留在太原的就這樣全門滅絕。

明代晉王的故事,到這裡就全部講完了。不可否認,宋朝一把火一場水燒毀灌毀晉陽古城之後,太原從此衰落,山西從此衰落。這種衰落影響深遠,特別是造就了蒙昧兇悍的民風,到今天還有遺存。秦王、周王的家族,儘管大多平庸,但也出了不少文人學者。和秦國、周國相鄰的晉國,宗室大都昏聵殘暴,很難說不和山西的這種文化的衰落有關。但是,畢竟是明代晉王,重建了太原城,重振了山西雄風,使山西在清朝康乾年間,多少重現了昔日的輝煌。了解這段歷史,對今天我們要振興山西,振興太原,也是不無裨益的。

(全文完)

二零零三年五月二十四日初稿

二零零三年六月十八日修改

[附]晉王世系表

明太祖朱元璋─────(1)晉恭王朱棡──┬──(2)晉定王朱濟熺─┐

(1378-1399) │ (1399-1414) │

└──(3)晉王朱濟熿 │

(1414-1427) │

┌──────────────────────────────┘

└─(4)晉憲王朱美圭─────(5)晉庄王朱鍾鉉─────晉靖王朱奇源─┐

(1435-1441) (1442-1502) │

┌─────────────────────────────────┘

└┬─晉懷王朱表榮─────(6)晉端王朱知烊

│ (1503-1533)

└─晉安王(新化恭祐王)朱表槏─────晉康王(新化端和王)朱知[火節]─┐

┌────────────────────────────────────┘

└┬─(7)晉簡王朱新[土典]

│ (1533-1575)

└─輔國將軍朱新墧──┬──晉敬王朱慎鏡

│ (1576-1578年攝府)

└──(8)晉惠王朱慎鋷─────(9)晉穆王朱敏淳─┐

(1579-1582) (1583-1609) │

┌───────────────────────────────────┘

└─(10)晉王朱求桂

(1610-1644)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