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每天看銷售數據,業績卻上不去?

為什麼每天看銷售數據,業績卻上不去?

-第20篇原創文章 -

The Twentieth Article

- 做新零售的JZ-

本期主題

零售的數字和人心

最近在緊鑼密鼓地準備幾個新項目。主導新項目的時候,公司的要求自然是用更少的錢,辦更大的事。

更令人「期待」的是,這些項目從來沒人做過。沒有市場參考,不能旁人借鑒,意味著我得從繁雜的數據里找到機會點,學會敏銳得抓住市場機會,然後說服與你同行的團隊,並不斷地告訴老闆和自己,這策略調整一定會成功。

每天告訴自己一遍,這一定會成功。

就是我現在的工作。

在我任職的崗位里,數據,團隊,策略,是繞不開的三道關卡。

做新零售的JZ,終於要本分地寫一篇關於零售的文章了。

1

數據是先行還是後行

?

新零售來襲,行業里的各路高手開口閉口談大數據。感覺不會點Python建個model,Tableau做個visualization,都不能和同行愉快地聊天。

然而奮戰於一線戰場的決策者,哪有時間像學生年代研究不同Query(查詢語言)和model(模型)的區別。

因為老闆每天都只會問你三個問題:

銷售、毛利、庫存。

然而,現行的報告都只能粗糙地告訴你這個商品的總銷售,賣出的總數量和貢獻的相應毛利。

這種報告導致的最直接問題:

你對商品的實際產出理解出現偏差。

原因很簡單。這些商品數據給的都是總數,而不是單位產出。

舉個例子:假設A商品在商超里有100個位置,產出的總銷售額是100元。B商品有10個位置,產出的總銷售額是50元。哪個商品的表現更好?

答案是B商品。因為它的單位產出更好。而如果你只是簡單粗暴得看到A商品銷售額更好,你可能就會把B商品下架。

同理,發送的門店數不同,陳列的面位數不同,佔據的平方數不同,都會影響這個商品的單位產出。

因而,為了更好測算商品的實際產出,我喜歡用contribution factor(貢獻因子)來測量一個商品的實際價值。

貢獻因子,顧名思義就是由3個不同主導因素所決定的值。他們分別是:

單位銷售金額($/S/W)

單位銷售數量(U/S/W)

單位毛利貢獻(Profit Margin)

而他們三個組合起來所影響的關鍵因子,就是Contribution Factor(貢獻因子)。

我給這個三角形起名為商品三角形。

談起三角形,讓我不禁想起管理學著名的項目三角形:優質、快速或廉價,只能選兩樣。

同樣的,這個商品三角形同樣也是由三個互相牽制的角所組成。一般情況下,商品只能滿足三個條件裡面的其中兩個。若能有一個商品,既能滿足單位銷售金額高,同時賣得多,且毛利驚人。

那就是爆品。

回歸零售本質,我們想盡一切辦法挖掘數據背後的故事,就是為了證明數據是後行者,是消費者留下的信息,是結果。

很多做數據的前輩一再叮囑我們,不能過度依賴和迷信建模和分析工具,不能忘記了做數據分析依然是為了理解消費者,從而做出更好的商業決策。

脫離消費者的數據僅僅是數字,通過報告看到消費者的購買偏好和購買訴求,並以此做出正確決策,才是數據的真實價值。

「真正驅動你去工作的不是P&L,而是顧客的笑容。」

2

團隊是協同還是牽制

?

零售是與人打交道的行業。

這裡指的團隊。是我的支持部門,我的供應商,我的老闆和下屬。

先說支持部門。

以往支持部門和業務部門的關係是牽制。以銷售和補貨的日常工作為例,銷售部門希望把更多的商品湧入門店,以帶動業績。而補貨部門的工作就是遏制這種情況發生,合理控制庫存。

這就好比一場拔河比賽。我們是拔河比賽的兩頭,你我相互往反方向用力,互相牽制,最終扯個筋疲力盡。

然而,我所理解的支持部門是隊友,不是對手。

我們是拔河比賽同一邊的隊友。我作為銷售業務,站在拔河線上的最前面,義不容辭。而支持部門,應該是站在我身後一同發力的小夥伴。

還是以補貨為例。你們就是站在拔河線上最後的那個大胖子。你們穩重且能控制比賽的進程。

當局勢明朗的時候,你們懂得往後退,讓更多的優勢流入自家大門,當局勢惡劣的時候,你們能穩住軍心,給前方喘氣休整的機會。

團隊貫穿在一條線上,才能協同一致往一個方向拉。才能「一,二,一。」地喊起口號。因此,支持團隊里的每個人都不可或缺,且意義非凡。

再說供應商(們)。

我和他們說:「我們很榮幸,又很不幸得坐在一條船上。接下來的日子裡,請多多指教,求各位不要成為豬一般的隊友。若我成豬隊友了,請拍醒我。」

在這條船上,我的位置就是船頭負責掌握方向的舵手。供應商們就是這條船上的划槳人。

這條船上時有新人加入,時有舊人離去。如果哪個划槳人表現優異,就將成為船上的主力。要是不喜歡這條航線了,船員也可以選擇換船。有些性格暴躁點的,臨危之下也可能選擇跳船。

要是左邊的槳員比右邊的劃得使勁兒。翻船的可能性就會大增。要是舵手光指揮方向,後面的人不動,那就永遠停留在原處。遇到水勢不好的區域,船隻還會倒退。

舵手光喊:「前面不遠就是陸地。勝利就是前方!」

有個P用。

划槳的各位,你們得劃啊。我喊你們一聲,你們就劃一下,甚至還在抱怨說為什麼要劃。這種供應商基本就站在被時代淘汰的邊緣。

我知道你們是擔心舵手會被替換,新的航海方向可能又不一樣,前期的努力又將付之於東流。

但「在其位謀其政,任其職盡其責」。

還是請記住:「在這個時間段里,很榮幸,也很不幸我們就在同一條船上。請各位想清楚未來的路怎麼走,如果還想繼續在這條船上,請用力得往前劃。」

拔河理論對應支持部門。

同船理論說的是供應商。

咱們的關係是協同,而非牽制。

「那老闆和下屬呢?」

各位,上述兩條僅僅成立在老闆和下屬和你理念一致的前提下。

若你的老闆和下屬都不能和你站在一起,這段基本等於瞎說。

3

策略是苟且還是遠方

?

假如公司正推行一個新系統。你是做第一個執行的人,還是等所有人都來了,再跟上大部隊的節奏?

優秀員工一聽就急了。那肯定爭做排頭兵,相應公司號召啊。但如果這個系統還不完善,一旦你立馬使用,短期內業績將會受到影響。而使用舊方法,能保你期間安然無恙。你還用嗎?

你陷入了沉思。

假如一個促銷位你可以發送100家精選門店,也可以發送全國門店。發送全國門店簡單粗暴,短時間內你的銷售一定會漲起來。業績猛漲,老闆開心,你也開心。

然而門店執行的同事不開心了。沒地方擺啊。這東西在我店賣不動,不放出來卻又是大庫存。他們陷入了兩難的局面。

供應商也不開心了。我做的東西有成本的啊,發送全國門店實際只有一半擺了出來。貨品也發出去了,卻賣不掉。一段時間後全部執行退貨,苦不堪言啊。

你陷入了沉思。還發嗎?

資源就這麼多。每個人眼下就只有那一畝三分地。怎麼耕,怎麼種。還真是個難題。

揠苗助長的故事我們從小就聽。故事背後的道理不言而喻。我們為什麼要定1年計劃,為什麼要有3年目標。就是希望我們不要做出一些短期獲利,但長期損害公司的事情。

定策略難嗎,還真的很難。苟且活著是容易的,但看到未來,並為未知的未來付出努力卻是困難的。定策略,定的就是遠方。

「人的臉對應著人的心,就像是水中的倒影與真實景緻一般,彷佛看得清,卻又總是看不清。」

數據,團隊,策略。

在零售的世界裡,

數據看到時勢,時勢的背後是人心。

Q:

商業世界裡,

你是相信數據,

還是相信自己的直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做新零售的JZ 的精彩文章:

英國「快樂教育」與中國「勤學苦練」的碰撞

TAG:做新零售的J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