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默默死去的博客與啟蒙時代

默默死去的博客與啟蒙時代

近日,網易博客公布關停公告。在此之前,已有多家博客平台停止運營。目前,幾大門戶網站中僅有新浪博客首頁仍保持日更狀態,搜狐等平台的最後一次更新都停留在了一年前。

網易博客關停公告

即使我們再不喜歡「告別一個時代」這一句式的濫俗,也無法否認,博客時代已然過去。

可若梳理博客的脈絡,我們會發現這個「時代」十分短暫。

博客時代

1993年6月,最古老的博客原型—— NCSA的「What"s New Page」網頁誕生,此後,國外陸陸續續出現早期博客。1999年,Peter Merholz以縮略詞「blog」來命名博客,沿用至今。2001年的9.11事件後,博客成為信息和記錄災難的重要渠道,從此步入主流視野。有人認為,博客代表著「新聞媒體3.0」:1.0是指傳統媒體,2.0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新媒體,而3.0就是以博客為趨勢的「個人媒體」。

2000年,博客進入中國,但運營平平。2003年,木子美在博客上發表網路性愛日記,使得「博客」一詞成為網路搜索引擎熱門關鍵詞,步入人們視野。

2003年,木子美在博客中國發表性愛日記《遺情書》,成為中國點擊率最高的私人網頁之一。

此後,原本並不看好博客的各大門戶網站紛紛開設博客。2006年到2009年間,博客是最主流網路平台,也是最廣闊而有效的表達渠道。門戶網站通過博客擁有了無數優質內容的生產者,獲得了巨大紅利。

如今回望那個時代,有許多事情值得一提:

2004年初,「竹影青瞳」在天涯社區張貼個人寫真照片,導致社區訪問倍增,伺服器無法承載而癱瘓。

2004年5月,「個人門戶」概念被提出。

2004年7月,博客中國獲得第一筆風投。

2004年9月,一塌糊塗BBS關閉。高校blog隨之關閉。賀衛方就「一塌糊塗」網站致北大校長書,在博客上掀起討論熱潮。

2005年3月,博客中國被評為中國最具投資潛力媒體。

2005年10月,韓寒新浪博客正式開通。

2005年12月,胡戈的《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推出,引發惡搞潮,也掀起了博客的一輪關注。

2006年2月13日,徐靜蕾博客點擊量衝破千萬大關。

2006年3月,韓寒罵戰白燁。博客網隨即發起《博客公約》討論,擬定了中國第一份《博客公約》。

2006年7月31日,羅永浩的牛博網(Bullog)上線。

2007年9月,韓寒博客的點擊量超過1億。成為繼徐靜蕾(blog)之後第二位過億的新浪博客。

……

徐靜蕾博客,2010年11月停止更新

韓寒博客,2011年閱讀和評論最活躍

建立在互聯網技術進步之上的博客,又成為互聯網技術進步的犧牲者。微博出現之後,博客的空間便日漸縮窄。到2014年6月,中國博客的使用率只有19.3%,用戶規模為1.22億,已基本跌出主流應用範疇。

互聯網太快,讓人來不及懷念

互聯網時代的悲哀就在於此,技術替代越來越快,過往經驗不再適用。在此前的人類文明史上,每一次媒介的技術變革,都有極長的持續性,通俗點說,就是「起碼管用一百年」。而且,舊媒介與新媒介的共存幾率極高,比如電台誕生後,就有人認為報紙會消亡,電視誕生後,這種說法更為普遍,但歷史告訴我們,那之後是報紙、電台和電視三者長期並存的歲月。

互聯網時代卻不同,「時代」兩個字不再以百年為計量,而是以五年為單位,我們一生中會遇上許多個時代。論壇興起時,我們認為它將改變人類社會,並憧憬論壇的未來,可隨後就出現了博客。我們認為博客已經是最好的平台,可微博隨即興起。當我們沉浸在微博架構的全新社交生態,認為它也許代表著終極選擇時,微信又出現了……

博客之後,微博興起

這一切變革,僅僅是十幾二十年間的事情。

這甚至讓人來不及懷念。2016年10月,網易論壇關停,意味著論壇時代的結束,對於某些老網民來說,論壇的記憶甚至比博客更為深刻。也是那一年,敏思博客等相繼關停,「論壇之後是博客」的說法甚囂塵上。如今網易博客的關停,似乎只是一種印證。

但每個時代都自有其意義。更重要的是,互聯網社會的每一次技術變革,一旦與中國這個場域相遇,總會迸發出火花。如果你仍然懷念數年前那個喧囂卻不失真誠,幾乎讓所有人產生「中國就此改變」之錯覺的微博時代,那麼你也應該感謝更早的博客時代——它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表達平台,精英與草根並在,以寫作記錄時代,即使許多人的本意僅僅是將博客作為網路日記本。

在博客里學習自由發聲

多年後的今天,如果你耐心翻閱一個人、一百個人甚至一萬個人的博客,其中數之不盡的時代細節將組成一部生活史。民國時代的《申報》以客觀詳實記錄時代而著稱,成為最堪借鑒的生活檔案,而我們每個人的博客,都是一份《申報》。這是我們共同記錄的時代,除非平台湮滅,否則無可抹殺。

博客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啟蒙。主要依託於門戶網站的博客,面向著數以億計並迅速增長的網民,不但給了所有人發聲機會,讓草根得以崛起,也讓知識分子走上前台。

在「公知」二字遭遇嘲諷和歪曲的今天,回看博客興起的時代,仍然會讓人感慨:那是公共知識分子最好的時代,也是中國互聯網史上不多的光芒。

當年的博客,主流品類是文化、財經和時評,一度形成了相對自由的言論場域。它甚至是互聯網時代最真誠、最不功利的場域,不像之前的聊天室,「你不知道在電腦那頭跟你聊天的妹子其實是個摳腳大漢」,也不像之後的微博,以照片記錄生活,甚至如郭美美般炫富。

許多曾經在報紙、電台和電視上遭遇觀點拘束的知識分子們,在博客中擺脫了自我閹割的形象,開始就公共問題自由發聲。「意見領袖」這個在此前中國簡直無從想像的辭彙,也在那時誕生。

許多人都厭倦了「啟蒙」二字,甚至認為啟蒙就是一種欺騙。但我們都是互聯網啟蒙的受益者,正是在這個場域里,我們學著如何發聲,如何探討問題,如何邏輯先行。

牛博網是最好的例子,2006年上線,延攬了梁文道、韓寒和柴靜等公共知識分子,即使今日看來難免良莠不齊,但仍是言論場域不可抹殺的一筆。也不要認為啟蒙被公共知識分子所壟斷,因為從草根變身意見領袖,在那個時代同樣十分常見。

曾經的牛博網

即使沒有公眾號,博客也不是最後的「完整寫作」

短暫的微博時代過去後,我們迎來了微信。有人說,幸而有公眾號,才讓「完整寫作」得以延續。

這種說法顯然表達了對微博的不滿。對博客衝擊極大的微博,承接了博客記錄心情、傳播社會熱點的功能,同時一改博客缺乏互動的弱點,社交屬性大大增強。

在智能手機時代,微博的興起實屬必然,但它帶來的碎片化閱讀,卻也是必然。有人認為,「碎片化閱讀削弱了閱讀的自主性,人們通過互聯網攝入的大量信息往往造成一種時間上的浪費。此外,碎片化的閱讀給讀者帶來的提升極為有限。不但沒有讓瑣碎卑微的人生得到絲毫反省和超越,反倒使其獲得了一種『知識』『觀念』層面的肯定——這樣的閱讀不是醒酒湯,而是麻醉劑。」

不過,與其說這是博客和微博的較量,不如說是電腦終端和移動終端的較量。於博客而言,這是非戰之罪。

何況,博客的弱點一直存在。它缺少互動性,比論壇更開放,但比起後來者卻明顯封閉。它更注重寫作,而寫作本質上仍然是一種精英化活動,這也是注重社交的微博能瞬間擊敗博客的重要原因。而且,在誕生、紅火直至消亡的這十幾年裡,它甚至從未有過結構上的改進。在互聯網時代,一個產品長期沒有變化,等待它的只有被淘汰。換言之,博客的消亡趨勢,僅僅依靠情懷根本無法挽回。

博客僅僅是一個載體,它並不等同於「完整寫作」。互聯網載體的多變,使得我們無法預知十年後的平台會是怎樣,但真正的創作者只會隨遇而安,真正的閱讀者也一樣。

能讓「完整寫作」消亡的,只有不再相信文字力量的人。我們真正應該懷念的,也是那個我們幸而走過、卻戛然而止的啟蒙時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虎嗅APP 的精彩文章:

生了二胎,除了命是自己的,其他都不是自己的
如何治理中國嚴重的水污染?

TAG:虎嗅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