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今日處暑:調好你的身體,正式進入「初秋」吧

今日處暑:調好你的身體,正式進入「初秋」吧

今天是處暑節氣,酷熱難耐的盛夏終於要結束了。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意思是炎熱的夏天將過去,到此為止了。

我國古代將處暑分為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此節氣中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農作物也開始成熟起來。

處暑,一個美好的節氣,一個由熱轉涼過渡的節氣。白居易的「離離暑雲散,裊裊涼風起」,描寫的就是處暑時節。天上的雲彩疏散自如,再也不像夏天大暑之時成朵成塊了。天地自然,四季更替,不會永遠處於一種狀態,總是從一種狀態過渡到另一種狀態。在這夏秋之交,正好梳理一下由暑熱帶來的紛亂心緒,收神斂氣,順應秋的養收之機,拋開夏日的透支與火熱,在處暑的帶領下,過渡到沉靜、積蓄的階段。

處 暑 習 俗

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是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開漁節

對於沿海漁民來說,處暑正是漁業收穫的時節,這時海域水溫依然偏高,魚蝦貝類發育成熟。從這一時間開始,人們往往可以享受到種類繁多的海鮮。每年處暑期間,在浙江省沿海都要舉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開漁節。

吃鴨子

老鴨味甘性涼,因此民間有處暑吃鴨子的傳統,做法也五花八門,有白切鴨、檸檬鴨、子姜鴨、烤鴨、荷葉鴨、核桃鴨等。北京至今還保留著這一傳統,一般處暑這天,北京人都會到店裡去買處暑百合鴨等。

宜增咸酸減辛辣

處暑時要重視養肺,在飲食方面應適當多吃鹹味、酸味的食物,少吃辛辣食物。比如可以多吃些西紅柿、山楂、烏梅等。如果早晨起來感覺口乾咽干,可喝點淡鹽水。中醫有「朝朝鹽水,晚晚蜜湯」的說法。早上喝淡鹽水,洗腸又解毒,而且有少許消炎作用,可潤腸胃通大便;晚上喝蜂蜜水有助於美容養顏,並可補充各種微量元素,很適合在處暑時飲用。

多食滋陰潤肺食物

處暑時天氣較乾燥,燥邪易灼傷肺津,因此此時節宜多食具有養陰潤肺作用的食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蜂蜜。李時珍《本草綱目》載蜂蜜:「清熱也,補中也,解毒也,止痛也」。蜂蜜有養陰潤燥、潤肺補虛、潤腸通便、解藥毒、養脾氣、悅顏色的功效,因此被譽為「百花之精」。 睡前食用蜂蜜,可以改善睡眠,使人儘快入睡。銀耳亦是養陰潤肺佳品。中醫認為,銀耳味甘淡性平,歸肺、胃經,具有潤肺清熱、養胃生津的功效,可防治乾咳少痰或痰中帶血絲、口燥咽干、失眠多夢等病症。除此之外,還可多食用梨、百合、芝麻、牛奶、鴨肉、蓮藕、荸薺、甘蔗等滋陰潤肺食物。

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而發生轉換。這期間中午氣溫仍然很高,早晚溫涼,暑濕較重,中醫稱暑困脾。暑濕容易讓人煩躁不安,情緒起伏較大,因此容易引發失眠,造成身體免疫力低下,疾病滋生,也有「秋老虎」源頭的說法。此時起居作息要相應地調整,最重要的是運用正確的方法科學睡眠,達到處暑時節睡眠養生的目的。

睡眠養生是指通過充足、高效睡眠達到保養性命,補氣養精調神,防衰的目的。據《笠翁文集》記載:「養生之訣,當以睡眠居先。睡能還精,睡能養氣,睡能健脾益胃,睡能堅骨強筋」。

最好的睡眠時間應該在子時(21―23點)以前上床,在子時進入最佳睡眠狀態。中醫睡眠機製為陰氣盛則寐(入眠),陽氣盛則寤(醒來)。按照《黃帝內經》睡眠理論,夜半子時為陰陽大會,水火交泰之際,稱為「合陰」,是一天中陰氣最重的時候,陰主靜,所以夜半應長眠。就如同植物吸收陽光的能量,夜裡生長,所以夜晚在農村的莊稼地里可聽到拔節的聲音。人類和植物同屬於生物,細胞分裂的時間段大致相同,錯過夜裡睡覺的良辰,細胞的新生遠趕不上消亡,人就會過早的衰老或患病,人要順其自然,就應跟著太陽走,即天醒我醒,天睡我睡。

處暑時節正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瀉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此時人們應早睡早起,保證睡眠充足,每天應比夏季多睡1個小時。早睡可避免秋天肅殺之氣,早起則有助於肺氣的舒暢。午睡也是處暑時的養生之道,通過午睡可彌補夜晚睡眠不足,有利於緩解秋乏。午睡對於老年人而言尤為重要,因為老年人氣血陰陽俱虧,易出現晝不精、夜不寐的少寐現象。古代養生家說:「少寐乃老人之大患」,《古今嘉言》認為老年人宜「遇有睡意則就枕」,這是符合科學養生觀點的。

穿

「春捂秋凍」是古人根據春秋兩季氣候變化特點而提出的穿著方面的養生原則,但在現實生活中,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掌握,不能死搬硬套。

「春捂秋凍」之意,是讓體溫在秋時勿高,以利於收斂陽氣。因為熱往外走之時,必有寒交換進去。處暑時節,正值初秋,暑熱尚未退盡,此時不宜過多過早地添加衣服,以自身感覺不過寒為準,以便使機體逐漸適應涼爽的氣候,以提高機體對低溫環境的適應能力。

當然,「秋凍」還要因人而異,老人和孩子的正氣弱,既怕冷又怕熱,對天氣變化非常敏感,更應及時增減衣服。「秋凍」不僅局限於未寒不忙添衣服,還可引申為秋季的其他養生保健方面,如睡覺不要蓋得太多,以免導致出汗傷陰耗津。尤其是冷水浴,是符合 「秋凍」的有效方法,應長期堅持。「秋凍」還要密切關注天氣變化,添衣與否應根據天氣的變化來決定。初秋時節,天氣變化無常,「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若要安逸,勤脫勤換」,因此,應多備幾件秋裝,做到酌情增減,隨增隨減。

進入處暑,早晚溫差開始變大,腸胃易受刺激。大多數人都知道「寒從腳下生、養生先養腳」的道理,卻忽略了此時處暑養生應該注意防護的是腹部。夜寢時更應關好門窗,腹部蓋薄被,注意保暖,以防止秋風流通受涼。

因此,除了根據天氣變化增添衣物、晚上睡覺注意覆蓋腹部外,還可以按摩肚臍,方法是先將雙手掌心搓熱,然後上下重疊放在肚臍上,按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分別揉按100次。如果寒氣積聚日久,病症頑固,還可以取粗鹽(腌鹹菜用的)0.5~1公斤,將鹽炒熱後裝入毛巾縫製的口袋中,放在肚臍上熱熨。

處暑時節,由於氣候漸乾燥,很多人會感到早晨起床時嗓子發乾,皮膚乾燥,即使飲用一大杯水,也難以解渴。這種現象就是人們常說的「秋燥」。

「秋燥」是指在秋季發現的以乾燥為特徵的病變,分溫燥和涼燥兩種。處暑期間的「秋燥」屬溫燥,病症多表現為頭疼、少汗、口渴、乾咳少痰、咽干不適、手腳心熱等,易與上呼吸道感染混同,這種具有明顯季節性的不適,主要與久晴少雨、秋陽暴烈的氣候有關。此外,處暑期間某些疾病,如支氣管擴張、肺結核等,在 「秋燥」的作用下也易複發或加重。因此,處暑時節自我保健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預防「秋燥」。

對付「秋燥」,可以多喝開水、淡茶、豆漿等飲料以補水。另外,保持居住環境的濕度也是潤燥的重要環節。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在家中種些花或養魚,也可早晚多往地上灑點水,或用濕拖把擦地等。如果在乾燥的空調房中待久了,人體的津液自然會受到更大的損傷,引起皮膚乾燥、舌紅少津、毛髮乾枯、大便乾結、口鼻咽干、胸痛乾咳、少痰等癥狀。所以要遠離空調多通風。同時,注意調節生活節奏和生活環境,防止過度疲勞和無節制的夜生活。上面提到的飲食調養也是防「秋燥」的好方法。

運 動

處暑入秋之後運動的好處在於,在逐漸降低溫度的環境中,經過一定時間的鍛煉,能促進身體的物質代謝,增加產熱,提高人體對低溫的適應力。中午由於室外天氣仍然炎熱,運動的時間適合選在早晚。運動的類型則可選擇慢跑、登山等,景緻自然,空氣新鮮,於怡情中健身,「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登山之樂,由來已久。處暑運動要以「不累」、「微汗」為標準,以便保持良好的精氣神。對於經常待在室內的辦公室一族,可利用辦公間隙散散步,呼吸新鮮空氣。

情 志

時至處暑,「露蟬聲漸咽,秋日景初微」,秋意漸顯。中醫講究「秋收冬藏」,尤為重視精神調養。由暑入秋的過度階段,陽氣收斂,人也要適應節氣變化,收斂神氣,宜安靜性情,忌情緒大起大落,可以通過聆聽舒緩音樂、練習書法、釣魚等集中神志、安定內心的活動實現精神內養。

按 摩

難以入睡或易於驚醒,或睡眠持續時間短於正常(早醒)或睡眠不深,統稱為失眠。失眠原因很多,但主要由神經衰弱而致。這裡介紹幾個簡單易行的自我按摩方法。

天門開穴法

兩拇指指腹緊貼於印堂穴(位於兩眉眉頭之間),雙手余指固定頭部二側。左拇指先自印堂穴垂直向上推移,一直推至髮際正中直上1寸位置,然後兩拇指呈左下、右上,左上、右下同時交替推摩。手法由緩至速、由輕至重,反覆推摩約1分鐘。

百會穴點按掌摩法

用右手拇指尖在百會穴(頭頂正中心)點按,待局部產生重、脹、麻感後,即改用拇指腹旋摩,如此反覆交替進行約30秒,緊接著用掌心以百會穴為軸心,均勻用力按壓與旋摩約30秒。

膻中穴按摩法

坐姿,用兩手中指重疊,按住膻中穴(位於前正中線第四肋間隙處),呼氣並數1、2,漸漸用力,數3時強按穴位,吸氣並數4、5、6,身體放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安文化北京 的精彩文章:

今年最複雜的一次水逆即將退散,你經歷了怎樣的兵荒馬亂?
暴雨生存指南,珍愛生命珍愛健康

TAG:正安文化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