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前,想起俞敏洪一句話:請成長起來,不要讓自己只是變老
第25篇深度好文 | 3459字 | 7分鐘閱讀
俞敏洪曾經對清華大學的學生說:「請成長起來,不要讓自己只是變老而已。」
又深刻又現實,真讓人害怕。
有人志向遠大,口號響亮,卻仍只是原地踏步。
有人工作辛勞,加班頻繁,卻仍不受上級賞識。
有人牽掛草原,心繫大海,卻仍困在寫字樓中。
俞敏洪的這一句話,道破天機——多少人看似辛辛苦苦很多年,到頭來,其實不過是毫無進步地瞎忙了一場。
按俞老師的話說,年輕人的生活切不可消極。
變老是消極的、自然而然的過程,睡覺與否,讀書與否,努力與否,你都會變老。
與其相反,成長是積極的,是主觀行動所引導產生的結果。
因此,消極而變老的年輕人們,只不過長了年紀,增了皺紋,添了油膩,並沒有提升學識與能力、眼界與格局。
為什麼有人無法成長?因為成長很難。
心智的成長,就像骨頭的生長一樣,常常伴隨刺痛、疲倦與畏懼。骨頭的生長是無法避免的,即使是再大的苦,你也只能乖乖受著。
但心智的成長不同,你若是怕疼、不願意承受,便可以主觀地退縮、放棄。
久而久之,你的骨架的確成型了,可心靈卻仍然幼稚。
人與人的區別、「成長」與「老去」的區別,常常就在於這些苦痛,以及面對苦痛時,一個人做出的選擇。
關於成長的選擇,今天我說三個故事。
1
董卿:活著就要用力,
用力才會過癮
董卿這個上海女孩,從小就勤奮、肯吃苦,很獨立、很堅韌。
董卿的父母都是復旦大學的畢業生,新聞系的父親是知名編輯,物理系的母親熱衷於外國文學。
這家人,有文墨書香的學識底蘊,也有嚴格苛刻的知行教育。
這樣的自律與堅持,配合著不懈的認知追求,搭建起董卿一生奔跑的人格基調。
1995年,董卿從浙江台來到上海台,一頭扎進茫茫的大城人海。
原先在浙江台,董卿有親自編導、主持的節目,但她為了家庭與個人發展,決定放棄當下,前往上海打拚。
在上海台,短短几年之內,董卿已經頗有名氣。《相約星期六》《收視滿天星》等節目有著優質的反響,她也屢獲殊榮。
然而,一個機遇使她再次放手,決意北漂。
2002年,董卿輾轉來到北京,就職於央視的西部頻道,主持一檔名為《魅力12》的節目。
在這裡,董卿度過了兩年清素而孤獨的生活,雖然節目未能大紅大紫,但她表現出色而穩定,贏得各方稱讚。
很快,機會一次次垂青於這個優秀的女人。2004年,董卿走上了《青歌賽》與《歡樂中國行》的舞台。
2005年,董卿第一次在春節聯歡晚會上亮相,站在了央視最閃耀的聚光燈下。
春晚多少年裡,董卿從新人成長為央視的一姐。那時人們覺得,這可能是一個主持人所能觸及的頂峰了。
未曾想,近兩年里,《中國詩詞大會》與《朗讀者》橫空出世。
在娛樂至上、浮躁橫行的中國文化中,董卿圈出了一塊文學寶地。一剎那,中國人的精神氣節在大舞台上熠熠生輝。
反觀董卿的成長史,好像她從來不懂什麼是安逸求穩——既然從小習慣了全力以赴,便很難再停下腳步。
傷痛與前途無知的躊躇,董卿也曾有過。「功名不顯於天下」的苦惱,也必然存在。
當回憶起自己離開上海台、決定北漂的那一刻,董卿說了這樣的話:
夜裡兩點多,我一個人開車回家,路上行人稀少,馬路兩側的燈光呼嘯地從眼前划過去,我一邊開車一邊控制不住地流眼淚。當時只知道這個地方不再屬於我,而且是我自願選擇離開的,沒有人告訴我這種選擇是對還是錯。
其實,在漂泊與焦慮的背後,藏著董卿對更高人生維度的追求。
她是一個不被束縛的女人——不被社會的期望所束縛,也不被自己的處境所束縛,忙碌時咬牙工作,清閑時飽讀詩書。
當提起《朗讀者》,董卿說,最大的收穫就在於發掘了更多成長的可能,又一次衝破了自我格局的天花板。
在董卿的故事裡,沒有一夜成名的神話。她能踏實地做好本質工作,但也不甘於舒適的境地,不斷尋找機會去突破、拉伸自己。
自我拉伸會使你痛苦,但只有長久地經受酸楚,你才能成長。
因此,不要隨隨便便地接受當下的人生格局,這拉伸的痛苦是必然的。
2
李叫獸:百度花了一個億,
買下我的一個技能
2016年,百度花費重金,全資收購李叫獸工作室,輿論一片嘩然。
這個叫李靖的90後,不就是寫了一些有關營銷原理的爆款文章嗎?他何德何能,居然身價如此之高,深受李彥宏夫婦的賞識?
曾有文章指出,李叫獸的高超之處,在於把複雜的營銷機制簡單化,做到了深入淺出的方法總結。
李叫獸崛起之前,營銷市場是混亂的。
一千個營銷人,就可能有一千種營銷的說辭,弄不清誰對誰錯。怎樣才能高效地打動客戶,實現病毒式傳播?誰都說不準。
李叫獸不同。
從《用「需求三角」模型破解所有營銷難題》到《蘋果、小米、FB這些品牌,為什麼現在不酷了?》,李叫獸大力推舉「營銷科學化」,探尋營銷方法背後的人群心理本質。
他從「做什麼」入手,一步步挖掘出「為什麼」。
一時間,無數人恍然大悟——原來我們對於廣告的愛恨情仇,都是有理可循的。
因此,百度花費大價錢,買下的不僅僅是李叫獸已經公之於眾的方法論,更是他的深度思考、挖掘社會運作規則的能力。
這也是為什麼,年紀輕輕的李叫獸,在營銷學著作的影響下,在深度思考的催化下,能夠一次又一次道破天機。
當他拋棄大眾的淺層認知時,便遠遠地甩開了與同齡人的距離。
美團創始人王興曾經說過:多數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願意做任何事情。
思考不易,花心血,花功夫,也貴在堅持。接受約定俗稱的社會觀念不難,但在混亂的社會力量之中,求取獨立與寧靜,並深刻思索現象背後的本質,這才很難。
同樣是年輕的實習生,同樣是翻譯一個PPT,有些人會機械地翻譯完事,而有些人能透過文字間的邏輯,看穿整個演示文檔的架構布局。
由此可見,全局觀、升維競爭的格局、深度思考的能力,足以在一件小事上拉開人與人的差距。
深度思考會消耗體力,但只有時刻活得清醒透徹,你才能成長。
因此,不要隨隨便便地接受大眾的淺層認知,這思維的勞累是必然的。
3
蔣勛:那些等著退休的年輕人,
早就已經老了
在《出走》中,蔣勛這樣寫:「我忽然有一種驚醒!我要這樣地老去嗎?」
那時的蔣勛,正在大學教書、編輯雜誌,忙碌於生活的各種瑣事之中。
在他看來,這樣單調而重複的生活,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一種「原地踏步的機械式循環」。
這促成他心理上的不長進,潛移默化地抹殺了他的好奇、初心、衝動。
這樣的驚醒,令蔣勛很害怕。
那一刻,他決定出走,再一次追尋年輕時的夢想——去巴黎畫畫。
回到1972年,25歲的蔣勛前往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學習,研究19世紀法國從新古典主義到印象派的藝術作品。
年輕的蔣勛,自己也很想畫畫。然而,畫室與顏料都很貴,他只能在美術學院四處找朋友、蹭畫室,擠在角落裡和別人一起學人體素描。
蔣勛曾說,當時覺得專業畫畫是一種奢侈的夢想。
前路未知,但蔣勛很執著。在歐洲的四年里,他遊歷四方,深耕音樂、戲劇、歷史,從西方美學中挖掘東方淵源,堅定了自己對中國文學的渴求,1976年回到祖國。
異鄉生活的窮苦,帶給年輕的蔣勛一種率性、洒脫、清醒、自我。
藝術夢想的昂貴,為艱辛的求學之路賦予了更加深刻的道義。
關於初心,蔣勛曾聊起《西遊記》的故事。
孫悟空的一個跟頭,能翻越十萬八千里,而唐僧卻只能一步一個腳印,緩慢地向前走。
可是,為什麼唐僧能取得真經,而孫悟空只能一路追隨?
因為唐僧有動機與個人追求。相比於能力,動機更加重要——沒有動機就沒有出發點。
沒有個人動機的年輕人,雖是活著,卻沒有為自己而活著。他們不斷地遷就著外界的慾望、期待、壓力。
在《出走》中,蔣勛這樣描述自己的思考過程:
我算一算,在故鄉的島嶼,我有多少時間沒有真正為自己生活,有時為了父母,為了老師,為了社會上既定的習慣,好像很認真地活著,但又似乎都不是自己。
那些大大小小的考試,那些分數,那些升學的成功與失敗,那些文憑與證書,它們究竟證明了什麼?證明了一個生命更快樂一點了嗎?證明了一個生命更幸福一點了嗎?
還好,中年的蔣勛決定出走,拒絕踏實、安逸、忙碌,選擇真實的內在追求,為自己而活。
中年出走,拋開塵世,蔣勛怕嗎?怕。但他沒有猶豫,第一時間聯繫了巴黎的朋友,沒有給自己留退路。
逃離熟悉的生活會激發恐懼,但只有追隨心之所向,你才能成長。
因此,不要隨隨便便地接受麻痹人心的生活狀態,這改變的恐懼是必然的。
不要隨隨便便地接受當下的人生格局。
不要隨隨便便地接受大眾的淺層認知。
不要隨隨便便地接受麻痹人心的生活狀態。
許多人的初心很好,目標也很積極。可惜,心靈的意志被苦痛的現實一次次打敗。
他們怕酸楚、怕思考、怕改變。日子久了,即使是最美好的初心,也終將無法激起鬥志,人也會變得倦怠油膩。那時,人就真的老了。
成長不易,且沒有捷徑。只有不妥協、不安逸、不盲目、不畏懼,才能不荒廢歲月,才能對得起臉上的皺紋。
活得更用力、更清醒、更純粹一點吧!衰老應當是成長的勳章,別讓它變成歲月的陪葬。
不求打賞,
轉發即是最大的支持。
本文圖片來自互聯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逸章說原創,轉載請註明


TAG:逸章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