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科學思維與方法缺失已成科研發展瓶頸

科學思維與方法缺失已成科研發展瓶頸

科技日報記者 王海濱 通訊員 王玉芳

人們經常說要弘揚科學精神,科學精神在科研過程中如何體現?怎樣激發科學研究內生動力?近日,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所長王建國。

團隊協作精神也是科學精神的一方面

科技日報:怎樣理解科學精神,它包含哪些內容?

王建國:要理解科學精神,首先要理解科學的內涵。科學,不單單是指科學知識本身,更重要的是指科學的態度、科學的方法、科學的思想和科學的精神,其中尤為重要的是科學的精神。

所謂科學精神,是人們在長期的科學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共同信念、價值標準和行為規範的總稱。它表達的是一種敢于堅持科學思想的勇氣和不斷追求真理的意識,表現為求實精神、實證精神、探索精神、理性精神、創新精神、懷疑精神、獨立精神和原理精神等。

1996年,我在北京去德國的飛機上碰到的一件事對我觸動很大。我的鄰座是一位60多歲的德國老人,聊天時得知他只是一位普通的工人,但當他在飯前打完胰島素後拿出一張很大的記錄紙時,我驚呆了。上面密密麻麻但非常清晰地記錄著過去幾個月來他的血糖值和胰島素給葯數據,還有血糖隨時間的變化曲線圖,記錄之詳盡、規範讓我們有些研究生的實驗記錄相形見絀。到了德國後我發現,飛機上遇到的情況並非偶然,科學精神已經滲入到了德國大眾的意識深層。德國人的廚房裡普遍都有帶刻度的容器、秤等計量工具,菜譜書籍也都有明確的配方和製作程序,而不像我們的菜譜,這個「少許」,那個「適量」。

科學精神約束科學家的行為,是科學家在科學領域內取得成功的保證。

耐得住寂寞、求真務實、探索……這些都是科學精神必不可少的內容,也是科研工作者必須具備的素養。除了這些,我認為團隊協作精神也是科學精神的一方面。所謂團隊精神,簡單來說就是大局意識、協作精神和服務精神的集中體現。核心是協同合作,揮灑個性、表現特長保證了成員共同完成任務目標,而明確的協作意願和協作方式則產生了真正的內心動力。

隨著科學研究越來越複雜,現在搞科研需要一批人、一個團隊才能完成。團隊成員都應該在自己的崗位上盡心儘力,主動為了整體而甘當配角,自願為團隊放棄私利。其實科學研究的過程,也是團結協作的過程,我們看到的偉大科學成果背後都是整個科研團隊共同努力的結果。

以論文數和期刊評估成果違背科學精神

科技日報:怎樣激發科學研究內生動力?

王建國:科學研究,有些可以形成關鍵技術而轉變為現實生產力,為人類造福;有些將來可能轉變為生產力;還有一些只是為了滿足人們認識自然的好奇心,但可以改變人們的世界觀。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很多,但大部分是把科學研究作為職業,其貢獻是積累數據、傳播科學思想、普及科學知識與科學精神,這是完全必要的。只有極少部分人是從本質上熱愛科學、探求未知,他們就是喜歡科學,不求名利,研究不明白,吃不下睡不著。

現在我們熱衷於過早、過度評估評價科學研究成果,早先是看發表了多少SCI論文,後來是看論文刊登在什麼雜誌上,產生了很多不良後果,從根本上違背了科學精神。其實,發表論文的數目和發表的期刊並不能準確反映研究工作的意義與重要性。很多科研工作在多年後才能體現其價值,歷史上許多重要的科學研究成果發表在「很不起眼」的雜誌上。我認為,對科學研究應該少評估、少評判、少評價,為科研工作者營造一種寬鬆的氛圍。如果要評價,也應該更加註重研究成果本身的科學內涵。讓科學家們能真正安下心來潛心研究,為一些重大的科學目標或者技術目標去做科研,科研的內生動力才能更好地激發,科研的功利性自然就會減少。

科學思維與方法的缺乏使所得結果更像「偶遇」

科技日報:我們的科研現狀如何?突出的問題在哪裡?

王建國:我認為,我們的原始創新能力低下,基礎研究薄弱,重大理論突破和原創引領性成果乏善可陳,甚至學術造假,浮誇浮躁等現象頻發,根本原因不僅在於科學精神缺失,科學思維與方法的缺乏也是重要因素。長期的應試教育,使我們擁有了很多「知識」,卻沒能掌握獲取知識的能力與方法。我們很多研究工作所採用的方法難免讓人聯想到「奇技淫巧」,而不是源於基本原理、令人信服的科學方法,所得結果也更像是一種「偶遇」,而不是基於普遍科學原理的一種必然,很多工作甚至是將本來就複雜的現象更加複雜化,而不是簡單化、條理化,沒有找到現象背後的本質規律,科學價值不大。

科學思想與方法的缺乏和我們的文化傳統與推理方式有關。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中有一學派叫名家,極其善辯,他們討論概念的形成,追究概念的不同及其相互關係,如「白馬非馬」「堅白論」等,看起來很枯燥,其實很重要,可惜歷來對其評價不高,甚至被認為是詭辯。邏輯推理分兩種,歸納推理與演繹推理。歸納推理是從個體現象中發現普遍規律,演繹推理是在普遍規律下分析個體現象。這兩種方法我們掌握、應用得都不夠好,我們可以從個體現象中總結出一些經驗規律,但上升不到科學的層面,如我們的「四大發明」;我們掌握了很多「死知識」,但不能很好地利用普遍規律去分析個體現象。

來源:科技日報 圖片均來自網路

編輯:岳靚

審核:管晶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新一代人工智慧什麼樣?看過這10項技術你就知道了
最後一架「超級銀河」交付,美戰略運輸機將何去何從?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