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肅未起看濃情
圖 | 攝圖網
臨近處暑,天氣依舊熱,早晚的涼意在山風裡倒是分外濃郁起來。夜晚,靜坐麓山,林深月明,燈火寂寥,聽流水淙淙,簫聲空遠,自有古意闌珊。
古人說,夷為七月之律。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長江以南這樣的夜晚,倒不覺得蕭肅,有著暑雲剛散的清朗和涼風送爽的空靈。雖是入秋,北風漸多,但依舊要緊緊地拽著盛夏的尾巴。拂身而過,風裡依舊透著柔和的水潤、潮濕的暖意。而在北方,漢馬嘶風,黃雲草衰,萬類霜天競自由,這時候,處暑留不住「風吹草低現牛羊」的盛景,蕭蕭斑馬鳴是高天闊土之上的洒脫,又彷彿是萬物蕭殺的悲涼輓歌。
而衝破這蕭殺之氣,搏擊長空的是天上的雄鷹。秋令屬金,五行為義,金氣肅殺,鷹總是先知先覺,感其氣而捕殺諸鳥。對鷹來說,這更像是鳥類南飛之前最後的盛宴,他不需要太久的等待,只需要以驍勇之勢,疾風勁雨般在這場大規模的遷徙之前,把殺戮與食物的儲備進行到底。並在食用前把捕獲的獵物集中陳列、展示,因為看起來宛如祭祀,《逸周書》記載為:「處暑之日,鷹乃祭鳥」。
漢代儒學大家董仲舒秉持「天人合一」的思想,他提出,「天有四時,王有四政,慶、賞、罰、刑與春、夏、秋、冬以類相應」。因此,漢代刑殺只能在秋冬蕭殺之際進行,並被載入律令而成為制度沿襲。到了唐代「秋後問斬」逐漸成為世人的忌憚和震懾,在自然的蕭殺之外多了一份人為的肅穆沉重與凜然寒意。但人壽不如山,年光忽如水,若非是「禍起蕭薔」,誰人不在處暑的和煦里沉醉?此刻,盛夏的果實正待收穫,涼熱生千籽,豐收才是最值得期待的正事。
朱塞佩·阿爾欽博托肖像油畫作品 《秋》
萬物在真正的蕭肅之前,碩果累累是最為誠摯熱烈的濃情饋贈。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藝術家朱塞佩·阿爾欽博托把《秋》認真而俏皮地畫在人物的臉上。他的頭髮是葡萄、帽子是南瓜、耳朵是蘑菇、耳環是無花果、臉蛋是蘋果、鼻子是梨、下巴是石榴、鬍鬚是板栗、脖子是蘿蔔……整個畫面散發著古銅色的光澤,細看每一樣都是經過夏日熔爐里鍍過光的紅、綠、青、藍、紫,沒有春季的明艷柔嫩,卻沉澱得更加熱烈深沉。我驚詫於畫家對物候赤子童真般的表達,這些秋日裡繽紛可得的水果,在處暑里正是上市的最好時節,哪一樣不是我們時下垂涎的念想?
處暑第三候「禾乃登」是指禾苗成熟,人們即將迎來一年中最為熱烈的「秋收」季節。穀子入倉,好比花姑娘上轎,登堂入室,步步有歡喜。而最深濃的情感早已在稻田千重萬重的金色波濤里纏綿徘徊,在收割、揚場、曬穀的每一個細節里烙上了蕩氣迴腸的濃情。
圖 | 攝圖網
油畫的顏料大約最適合表達這種濃烈的金色,層層堆積的厚重和濃得化不開的塗染,最終凝聚成麥田最好的顏色。記得秋日裡坐火車由北向南,在麥田的流水線上,一邊看風景,一邊在視頻里看梵高的畫,窗戶外的麥田平坦遠闊,一塊塊金色工整地鑲嵌在北方大地,燦爛平靜;視頻里梵高畫的33塊麥田卻有著濃烈大膽的熱度,尤其是陽光下那金色的麥田,他們像熔岩流漿、像金蛇狂舞、像太陽的萬丈光芒,灼得眼睛裡有熱淚。仔細想,平靜與熱烈的區別在於是否身在其中,只有貼近麥田,在麥田裡揮灑過汗水、傾注過感情的人,才能真正看見她熾烈的光芒。
我對秋收的記憶停留在隨父母下放農村的童年,拾稻穗、在大人紮好的草垛里捉迷藏,那種感覺快樂而真切。記憶中最美的場景便是揚場,家門口就是曬穀坪,曬穀坪上堆起金山一樣的谷堆,大人箭步向前,接著用手中的木掀用力一鏟,向後一仰,木掀用力揚起,稻穀在空中划出優美的弧線,千粒萬粒的穀子就像如今看到的金色禮花般綻放,「嘩」地飛出去,再像拋物線一樣徐徐墜落。當一次次的揚起、放下、再揚起、再放下,動作越來越快的時候,彷彿是千騎奔騰,揚蹄掀起的大漠風沙,還沒睜眼看清,轉瞬間地下已是揚好的新谷堆。父輩們揚場的姿態彷彿是俯仰起舞,健碩而有力,他們把青春的濃情以最美的方式獻給了最廣闊的農田。
圖 | 攝圖網
處暑也是祭祀繁忙的時節,處暑前後便是又稱為「七月半」、「鬼節」的「中元節」,江西、湖南等地有「祭祖」的習俗,在這個甚至比清明還隆重的節日,剛剛經歷了豐收,即將經歷漫長寒冬的人們為逝世的親人準備好食品、紙衣、紙錢,以「接老客」、「送老客」的方式恭恭敬敬等待先祖每年一度在陰陽兩界的往返。很多地方還會豎燈篙、放河燈任其順水而飄,以祈禱長流不息的江河之水,祛除疾病災禍,帶來幸福安康,送去對親人的追思和緬懷。忙完秋收,谷滿倉滿的人們也會興緻沖沖地宰殺牲口、烹制香氣正濃的新米新麥,祭祀土地和莊稼。此時,海溫尚高、膏肥蟹美,靠海為生的人們也千帆待發,在開海開捕前舉行盛大的祭海活動,祈禱魚豐民安。
這些祭天、祭地、祭祖先、祭莊稼的活動,來得深情厚重,卻在秋日裡表現得喜悅歡騰,無論是祭祀過往,還是祈禱未來,無論是滿足還是憂患,都有著對天地萬物的感恩和事死如事生的達觀。
處暑過後,氣溫下降得更快,即將到來的蕭肅在一年四季繁重的勞作面前,無非是休養生息的一段歲月,像纖雲流散,任他來與去,心裡的歡喜安穩才是最重要的,那是對土地不負耕耘的濃情等待,彷彿和春天的約會,從來沒有早和晚。
欄目策劃:李翊
微信編輯:王小懶


TAG:三聯生活節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