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和如今「垃圾食品」不一樣,這些古代「方便食品」很有營養!

和如今「垃圾食品」不一樣,這些古代「方便食品」很有營養!

爸爸媽媽不在家

自己又不會做飯

這時候,速食麵便成了常客

不管是泡還是煮

吃起來還真是別有滋味

除了這速食麵,還有很多方便食品。顧名思義,方便食品就是憑藉方便的優勢才在眾多食品中自成一派,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具體說來,是食用方便,攜帶方便,儲藏方便。如今的方便食品形式多樣,營養豐富,各具特色,滿足了人們在快節奏生活中對美食美味的需求。

那麼,在古代,人們有沒有這個口福呢?

和如今「垃圾食品」不一樣,這些古代「方便食品」很有營養!

其實,便利食品在古代早已出現。古人不僅把它們的名字起得稀奇古怪,而且製作方法和外形也是五花八門,堪稱奇葩。一琢磨也是,作為舌尖上的中國,美食的傳統源遠流長,在方便食品的製作方面玩些花樣,搞點不尋常似乎也不足為怪。

可食用的「備胎」

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外出自駕游,往往會在馬車後面懸掛一個圓圈形狀的東西。難道,這就是傳說中最早的「備胎」?

不!實際上,這個「備胎」狀就是一種便利食品。這個奇怪的東西名兒同樣很奇怪,叫「餢鍮」,音譯「布頭」。實際上,它就是一種便利食品。

這是怎麼做的呢?首先發好一盆面,堆在面板上揉搓,形成一個巨大的面環。然後下到鍋里炸,至金黃皮酥方可。最後撈出鍋,晾掉上面的油,懸掛起來貯存。待到外出的時候,就將炸好的餢鍮掛在車後。路上累了餓了,停車歇歇腳,順便就拿下來啃兩口餢鍮,既方便又能填飽肚子。

和如今「垃圾食品」不一樣,這些古代「方便食品」很有營養!

串起來的「花骨朵」

到了宋朝有種比較常見的方便食品叫作「餶飿」,也叫「骨朵」。

這種麵食裡面還帶餡兒,製作工序類似於包餃子,但比餃子還要複雜。先要擀好麵皮,擱進肉餡,完了對角折起,周邊捏緊,作出一個三角形的模樣。然後把三角形的兩個邊角對摺,捏緊,這樣捏出來的形狀跟含苞待放的花骨朵一般。最後逐一入鍋炸好,再用竹籤串起來,留待日後食用。

《水滸傳》講得就是宋朝的事兒,裡面武大郎被毒害,武松為其報仇,叫來街坊鄰居作證,問王婆的隔壁是誰家,王婆回答:「他家是賣餶飿兒的張公。」可見,張公賣餶飿,就是開了家方便食品小吃店。

和如今「垃圾食品」不一樣,這些古代「方便食品」很有營養!

古代的豆奶粉「豆粥」

南宋時期的《世說新語·汰侈》,記載了叫作「豆粥」的方便食品。它的製作方法,是先將豆子煮爛,研磨成粉,晾乾擱置起來。待到需要使用時,只要將其沖入熱湯中即可。當有客人來了,立馬就可以端上熱氣騰騰的豆粥,請客人品嘗。

這種豆粥的做法跟現在的沖服類食品完全一樣,可見那時的人們製作方便食物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和如今「垃圾食品」不一樣,這些古代「方便食品」很有營養!

可以築城牆的「蘿蔔磚」

明朝時期,有一種方便食品叫「蘿蔔磚」,名字同樣很奇怪。它的主要製作原料就是大蘿蔔。把蘿蔔洗凈去根、去皮之後,放入鍋里蒸煮。冷卻後,倒在盆里,搗成泥糊糊。將泥糊糊灌入準備好的模子里,脫成磚坯形狀,最後晾曬風乾。所以說,這是名副其實的「蘿蔔磚」。

蘿蔔磚還用于軍事防禦上來,明朝時期蘿蔔磚就常拿來構築內牆。當戰火一起,全城戒嚴,處於防禦狀態的時候,城裡和城外隔絕,糧食短缺,這時候蘿蔔磚就派上了用場。從牆上取下幾塊蘿蔔磚來,擱到鍋里一煮,立即成了粥,用來充饑果腹。

和如今「垃圾食品」不一樣,這些古代「方便食品」很有營養!

最美味的「備荒糧」

清朝又製作出了「耐飢丸」這種方便食品。

做法是將糯米炒至發黃,倒在石臼中晾曬。再將紅棗入鍋蒸熟,去皮、去核,同樣倒入石臼晾。用大杵搗石臼中的糯米和紅棗。搗爛和勻之後,將糊糊取出來,團成一個個雞蛋大小的丸子。最後,鋪到葦葉上晾曬風乾。

清人學者李化楠記載這種耐飢丸的效果十分顯著,吃上一丸,管保半天不餓。他在餘姚任職縣令的時候,就曾經號召廣大農民群眾趁著豐收年多製作些耐飢丸,以備災荒缺糧時食用。

怎麼樣,看了這些古代的「方便食品」,你是不是也在感慨古人吃的智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水煮百年 的精彩文章:

1967年華羅庚致信周恩來:請允許我改名換姓工作
古人用「鐵牛神獸」來鎮水,到底是科學還是迷信?

TAG:水煮百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