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伊拉克麥粒汞中毒事件——禍從口入

伊拉克麥粒汞中毒事件——禍從口入

種子含汞,並不是投毒,而是一種殺真菌手段的結果。

1971年12月21日,一名病人被送進伊拉克北部城市基爾庫克的醫院。接下來的一個星期,大量病人湧入全國各地的醫院。他們的癥狀相同,包括:感覺失調,手、腳、唇、舌麻木,運動機能失調,聽力及視力減弱等神經系統損傷的癥狀。

基爾庫克市的一名醫生曾經見過類似的癥狀,意識到這是汞中毒。如此之多的民眾忽然在短時間內汞中毒,引起了醫院的高度警惕。五天之後的26日,醫院向政府發出了特別警告,一場大規模的汞中毒災難正在全國範圍內發生。

因為汞中毒而變形的日本水俁病患者手部 網路圖經過大量的科普教育,我們對著名的汞中毒事件——日本水俁病還是有所了解的。魚類從被污染的水體中攝入汞,汞在魚類體內積聚,並通過食物鏈累積。處在食物鏈頂端的人類食用體內富集汞的魚類,從而中毒,這便是水俁病的發病原因。

但發生在伊拉克的汞中毒事件卻有所不同:患者集中在農村地區,城市裡則沒有一個病例。如果是食用魚類導致中毒,怎麼會出現城市裡無人患病的情況呢?

接著往下調查,醫護人員們發現,這些患者的共同點是全部食用了一批進口小麥種子製成的麵餅。

難道是外國敵對勢力的投毒?

汞在水體生物食物鏈的累積與美國國家環保局建議食用量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當年秋天,伊拉克政府從美國和墨西哥進口了73000噸小麥種子和22000噸大麥種子。這批種子先運至各地穀倉,再免費發放到農民手中。

那麼,伊拉克政府知道自己進口了一批「毒種子」嗎?答案是肯定的。實際上,伊拉克國內就有這樣的「毒種子」。

種子含汞,並不是投毒,而是一種殺真菌手段的結果。在農業領域,常施用甲基汞來起到殺滅真菌的效果。尤其當種子需要遠洋運輸,防止霉變成了重中之重,甲基汞便成了經常使用的殺菌劑。

經過處理的種子可以播種,但決不能食用。種子被染成粉紅色以示警告,包裝袋上明確標示警示語,畫上黑色骷髏加十字交叉的骨頭圖樣,政府也命令經銷商必須盡到告知義務。

究竟是哪一個環節出了錯,讓這批種子流入的餐桌呢?

當時的一袋小麥種子。標識皆為西班牙語,地上可見染成粉紅色的種子 圖片:維基百科種子送到農民手上時已是深秋,錯過了播種時節。由於種子是免費發放的,農民們擔心這會衝擊明年的糧價,因此提前拋售了存糧。這批種子成了他們過冬的唯一口糧。

包裝袋上的警示語用英文和西班牙文寫成,伊拉克農民根本看不懂。貌似全球通用的黑色骷髏圖案,在當地文化中也沒有警示的含義。這條防線沒起到半點作用。

經銷商發種子時沒有盡到告知義務,又或者告知了農民也沒當回事。種子染的粉紅色是可以洗掉的,這恰恰給人一種錯覺,那就是毒素已經被洗掉,可以放心食用了,可是甲基汞是洗不掉的。

更致命的是,汞中毒從攝入到發病有一段平均16-38天的潛伏期。有些農民首先嘗試將種子餵給牲畜,等一段時間看牲畜沒事便放心製成麵餅食用,孰不知那只是潛伏期沒過毒性未發而已。

總共73000噸小麥種子,受災人數令人不敢想像。

小麥製成的麵餅是伊拉克人最常食用的食品 網路圖據統計,伊拉克全國一共接收了6530名汞中毒患者,其中459人在醫院死亡。然而外界普遍認為實際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遠遠高過這一數字。由於醫療資源的不平衡,許多只有輕微癥狀的患者根本沒有去醫院。而很多病重患者臨終前被親人接出醫院,在家中去世,這些人沒有納入統計。

1972年1月,伊拉克政府發布警告,告知民眾種子的危害性,警告他們不要食用。恐慌的民眾紛紛將手中的種子拋入河流和湖泊中,尤其是底格里斯河,繼而引發水體污染。政府為避免更大規模的恐慌,選擇了封鎖消息。

一名汞中毒的伊拉克嬰兒,肢體僵硬扭曲。 網路圖預防都做了,可種種原因導致預防措施沒有起作用。其實,最根本的預防還是放棄使用甲基汞處理種子,從源頭上杜絕災難發生的可能性。

事件發生後,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經有毒物質處理過的種子,必須用當地語言標識其毒性,危險標誌也須符合當地文化。種子外表可塗上苦味的物質,防止誤食。經銷商的告知義務也必須盡到。兩個組織還督促各國放棄使用甲基汞,僅在無其它手段可用的情況下才使用甲基汞。

十一月的另一場會議上,兩個組織還強調政府應當坦蕩地公開災情,不必有任何羞恥之心,因為公開透明的信息才是了解、控制災情,挽救人民的關鍵。

作者:楊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蝌蚪五線譜 的精彩文章:

這麼浪漫的小吃,就是為了成全七夕吧!
貴寶石祖母綠是何元素的結晶?答案找了兩千年!

TAG:蝌蚪五線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