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軍中三個被誤讀的稱呼:「本座」「末將」和「屬下」

古代軍中三個被誤讀的稱呼:「本座」「末將」和「屬下」

原標題:古代軍中三個被誤讀的稱呼:「本座」「末將」和「屬下」


作者:劉宏宇


(呂布)


(1)本座


這是典型的「幕府辭彙」,只可能用於「幕府」。


「幕府」,指軍事統帥(軍閥)的府邸,引申指這類人為首的權力集團。

典型舉例:《三國演義》的「主公」們,很有一部分是比較「單純」的軍事統帥,比如董卓、呂布、未得天子冊封之前的曹操、孫堅孫策父子、袁紹、稱帝之前的劉備……他們的府邸和「集團」,都可稱為「幕府」。


再舉例:西漢武帝時代,大將軍衛青的府邸,即稱「幕府」;唐初二皇子李世民,因為是「打天下」的統帥,他的府邸,就正式稱為「天策上將秦王幕府」。


一提到「幕府」,相信很多人會想到日本。沒錯,日本在歷史上,曾經有謂為漫長的「幕府時代」,也就是以軍事統帥為最高實際決策人的時代;再說白點兒,就是軍閥混戰時代。



(衛青)

但「幕府」這個詞,卻是來自中國。日本是效仿。「幕府」的詞意源頭,是軍帳。軍帳就是軍用帳篷。統帥的帳篷,比較大,甚至可能很奢華,但還是帳篷。帳篷里沒法像在房屋裡那樣設置固定的牆、門,所有「隔斷」,都靠「幕」,「幕府」之「幕」,即由此而來。


只有在軍事集團內部,其首領或者具有「獨當一面」地位的使命的高級部下,才會自稱「本座」。因為在集團(分集團)中,他/她的「座位」是固定的、別人不能去坐的。自稱「本座」,是在強調這個「專有」及其意味著的權力與責任。


對比「本宮」,「本座」之「本」,物理上,只是個可能舒適也可能不怎麼舒適的「座位」。真正的貴族,不可能強調自己只有個「座」,斷然不會自稱「本座」。很多影視劇中都用錯了——只要不在軍營里,不處於戰爭狀態(或準備戰爭狀態),任誰,都不會自稱「本座」。



(孫堅)

(2)末將


有「末將」這個稱謂。只不過不是像在影視劇中常看見的那樣:統帥呼喚某將,被呼喚的那傢伙就出列叉手行禮,答「末將在」;統帥問誰去執行啥任務,一大幫將領出列行禮,紛紛說「末將願往」。很可笑的。


這個可笑,大抵的始作俑者,是羅貫中老先生。老先生一天兵沒當過,卻把征戰、軍旅、幕府之事,寫得惟妙惟肖,想像力是很可以的,錯漏也絕然難免。


這本無可厚非。要命的是,後人、特別是創作評書戲曲的後人,也不考究,權把老先生的對與錯,都當經典傳承了下來,且不容置疑,更不容稍改,否則就是「離經叛道」,該罵!我們的民族在文化上的舉步維艱,多半跟這班很佔主流的固步自封者脫不開干係!

「末將」,是武官謙卑的自稱,通常只向貴族乃至皇帝使用,而且大多用於書面的落款。在軍中,應答統帥時,武官、將領,最常見的自稱是「標下」「驃下」,意思是在統帥的旗幟、坐騎之「下」,明確上下級關係。


順便說一句——在軍中用「標下」「驃下」自稱的人,通常沒機會跟誰自稱「末將」,不管是書面還是口頭。他們大多是中下級將領,沒幾個能拼到能跟貴族乃至皇帝「自稱」的份兒上。



(3)屬下


這個稱謂本來是沒有的,是武俠小說作家發明的,用於日月神教、星宿派、縹緲峰靈鷲宮、桃花島、蜀中唐門、青龍會等等等等這類帶邪惡色彩的虛構的組織里下級對上級的自稱。同樣的作品裡,「名門正派」相對應的以下對上的自稱,是「弟子」。


「弟子」也好,「屬下」也罷,都是武俠小說作家的想像、杜撰,用於武俠小說及其改編影視作品,沒毛病。可照樣搬到宮廷、軍旅,甚至中統軍統特高課這樣的「現代」組織里,就可笑了。


古代軍旅,如前所及,下級對上級的自稱,通常是「標下」「驃下」;


近現代軍旅中,絕大多數都變成了「卑職」,或者乾脆就是第一人稱「我」。



同理,中統軍統什麼的(特高課就算了,外國組織,不好說),下級對上級,如果非不用「我」而要找個什麼詞來自稱的話,也是「卑職」。哪怕是「在下」,也不可能是「屬下」。


要是放在宮廷或者「門庭」(門閥之「庭」),以下對上的自稱,依著「下」一方的「身份屬性」不同而不同——門客或者「家臣」,在主上面前自稱「臣」;奴隸屬性的奴僕、婢子,自稱「奴」。有些門閥豢養私兵(如著名的「戰國四公子」和幾乎同期的秦國大宦官嫪毐),私兵及其頭領,對門閥尊主,也可能自稱「標下」「驃下」。


總之,現實中,根本就沒有「屬下」這個自稱。



【作者簡介】劉宏宇,常用筆名毛穎、荊泓。實力派小說家、資深編劇、北京作協會員,「夏衍杯優秀電影劇本」獲獎者。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寫乎 的精彩文章:

逸翁先生的國畫欣賞
在繼承人的競爭中朱棣為什麼落選?朱元璋是怎麼考慮的?

TAG:寫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