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太陽王」使法國成為「當時」的西歐最強國家

「太陽王」使法國成為「當時」的西歐最強國家

聖西蒙在回憶錄中指出:給我一隻手錶和一本年鑒,即使遠隔千里我也能掌握路易十四的情況,足以表明路易十四對於工作的認真和條理性。柯爾伯提到路易十四每天工作6―8小時,政務繁忙時甚至翻倍,對於正常人來說8小時已經接近極限,何況國王。當一個人有了權勢和地位,仍在刻苦學習、不斷進步,很多事就會變得很簡單,路易十四在極短的時間內把法國帶到歐洲的鼎峰也就順理成章了。

作為「當時西歐最強國家」並與「康熙帝同時代」的西方大帝,世人人尊稱「太陽王」。更是被反對波旁王朝的拿破崙高度讚美,認為其是一位偉大的國王,並造就了法國在國際中的一流地位,還坦言自查理曼以來又有哪位君王能夠與他相比。那麼,歷史上的路易十四究竟是怎樣一個人,他又為法國做出了哪些具體的貢獻呢?

「早年多舛·巴黎起義」

作為法王路易十三的長子,路易十四於1638年9月5日,出生於法國聖日耳曼昂萊。5歲那年(即1643年),路易十三去世,同年5月14日,路易十四即位。接著,法國貴族重新活躍起來,形成了以孔代親王等為核心的投石黨人,這是路易十四即位時的嚴峻形勢。

由於路易十四即位時尚不滿五歲,故由太后奧地利的安娜攝政,但是掌握實權的是黎塞留的忠實接班人馬扎然。此時馬扎然不僅是幼王路易十四的宰相、教父,同時也是攝政太后的情人。其位尊權重,可想而知。

馬扎然接受朝政之時,恰恰是法軍在三十年戰爭中決勝關頭。馬扎然為了應付戰爭的需要,而向金融家預支款項,並以允許他們徵收捐稅和收取國家的收入作為交換條件。這些包稅商從中獲得巨利,引起了貴族的嫉妒和人民的憤怒。

10歲那年8月26日,巴黎爆發了人民武裝起義。起義者一夜之間就築起了1200個街壘,他們用「福隆德」射擊馬扎然擁護者的住宅。在外省也爆發了反政府的起義。這年10月,國王路易十四從京城出走,馬扎然被第一次流放。此次暴亂一直到1652年10月21日,路易十四才得以返回巴黎。這就是法國歷史上第一次「投石黨運動」。

「連遭變亂·內戰結束」

同年(1648年),投石黨運動爆發之時,因為法國仍與西班牙作戰(1635年-1659年),所以陷入嚴重的內憂外患當中。法國國力被嚴重削弱,並導致它原本稱霸在即的事業,被硬生生中斷;而且叛亂之後,法國的國力短時間仍難以恢復,國際地位暫時下降至二流國家。

第一次「投石黨運動」後,孔代親王因謀取馬扎然的職位未成,便聯合對宮廷不滿的孔蒂、貢蒂、隆格維爾公爵夫人等親王顯貴,密謀推翻馬扎然政府。路易十四12歲那年一月,馬扎然拘捕孔代親王、親王的兄弟孔蒂及其妹夫隆格維爾公爵,親王的擁護者在外省暴動,教士亦與貴族聯合,對抗宮廷。

叛軍由蒂雷納子爵率領,聯合西班牙軍隊進攻法國。1650年12月,杜普萊西斯公爵在Champ -Blanc戰役中擊敗蒂雷納。與此同時,1651年3月至4月期間,其他地方叛軍也被逐步鎮壓。迫於各方壓力,孔代等貴族被釋放,馬扎然第二次被流放。第一次內戰結束。

「運動結束·內亂再平」

13歲那年12月,馬扎然被召回京城巴黎。孔代親王聯合西班牙等入侵法國。1652年2月至4月間,叛軍取得一系列軍事勝利。王室再一次逃離巴黎。蒂雷納率王室軍隊與孔代親王軍作戰,在巴黎附近取得一系列重要軍事成果。巴黎反叛人民組建政府。

此時馬扎然再次使用以退為進的手腕,宣布自己引退流亡,馬扎然離職後,孔代親王失去民眾支持的基礎。讓投石黨的權貴們再度陷入內鬥;馬扎然又利用路易十四的神聖君權,在1652年底讓厭倦大孔代「暴政」與投石黨內鬥的巴黎市民,以歡欣鼓舞的心情迎接路易十四母子重返巴黎,重建中央集權的王室政府;最後在次年初,路易十四的下令召回馬扎然,重新委以大權。

至此(1653年),投石黨運動完全結束,馬扎然在國內建立屹立不搖的統治地位。而勢單力孤的大孔代已在1652年9月流亡西班牙,西班牙國王腓力四世授權孔代指揮西班牙軍隊與法國作戰,並把盧森堡賜封給他,一直到1659年他才獲得路易十四原諒,回到法國。14歲那年十月路易十四被人民迎回巴黎。奧爾良公爵加斯東被貶他鄉。二次內戰逐漸平息。

「親攬大政·積極勤政」

年幼的他在逆境中被撫育成人,他在投石黨運動中見識了巴黎人民的瘋狂暴動,被巴黎人民拋棄而被迫逃亡的慘痛遭遇給國王留下了陰影,國王始終認為"巴黎不安全,人們不愛戴他"。他決定永不允許這樣的暴亂重現,開始計劃在未來定居凡爾賽宮。

23歲那年(即1661年)3月,馬扎然病逝,死前密矚路易十四要親自掌權、不再任命宰相;於是24歲的青年國王,宣布親政,並把自認為是馬扎然繼承人的重臣尼古拉斯·富凱以貪贓收賄的理由給解職。

親政後的他是一個事必躬親、親力親為的國王。後藉由天才宣教士博旭哀主教積極宣傳君權神授與絕對君主制,以及路易自身的努力,他徹底馴服法國貴族與教會主教,並重用有非凡才幹的中產階級,為他打理分工越趨精細的國家事務。

當中最優秀的就是柯爾貝爾;而能幹的皮埃爾·塞吉埃(1588年-1672年)則是負責外交與法院事務,對法國早期的外交成就貢獻卓著。正是路易十四的親力親為、勤於執政,國家才能夠有條不素的運轉,才能為經濟的發展提良好的內部環境。

「凡爾賽宮·絕對王權」

凡爾賽宮的建造是路易十四集中政治權力的策略之一。路易十四完成了李希留和馬扎然為了建立一個中央集權、專制的民族國家的努力。他將貴族們變成了他宮廷的成員,解除了他們作為地方長官的權利,藉此削弱了貴族的力量,為此他建造了凡爾賽宮。

44歲那年5月6日他搬進這座位於巴黎城郊的巨大的宮殿。宮廷的規矩迫使貴族們為了衣裝費用而付出巨款,並長期待在宮殿里參加各種慶祝活動。但他讓這些貴族們沉溺於博取國王的寵幸,沒有時間去管理地方的問題,漸漸地他們就喪失統治地方的權力了。

他認為,要獲得無上的權力,就必須禁止宗教自由。所以他對新教徒施加壓力。尤其以1685年的楓丹白露敕令為甚。在熱誠的天主教徒-戰爭部長盧福瓦侯爵與大主教博旭哀等人的鼓動下,他因此推翻了先王亨利四世於1598年對新教寬容的南特敕令。

敕令下達後胡格諾派的教堂被摧毀,新教的學校被關閉,多數胡格諾教徒被迫改宗天主教。路易的這個命令,迫使不願改宗的二十多萬胡格諾教徒移居國外,他們各自移居荷蘭、普魯士、英國、北歐和北美。

「推向專制·後期危機」

這些流亡者為他們到達的國家帶來了巨大的財富。但是對路易和他虔誠的大主教們來說,一個統一的法國就應該是一個天主教的法國;而且事實上,強迫胡格諾教徒改宗的政策,獲得法國多數天主教徒的狂熱支持。

在經濟上,路易十四將經濟問題交給了柯爾伯,推行重商主義。在紅衣主教阿爾芒·讓·迪普萊西·德·黎塞留和馬扎然的外交成果的支持下,路易十四在法國建立了一個以他為中心的、巴洛克式的專制王國。

他發動戰爭、在凡爾賽宮舉行豪華的慶祝、資助藝術和科學的發展來為他自己增光。後將整個法國的官僚機構集中於他的周圍,以此增強了法王的軍事、財政和機構的力量。因對胡格諾派教徒的迫害以及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他執政期的後期法國國庫空虛瀕臨破產"。

「法荷戰爭·西歐陸霸」

對遺產戰爭中叛變的荷蘭心有餘悸的路易十四於1672年發動了復仇性的法荷戰爭。但他在1685年廢除南特詔令、迫害國內胡格諾教徒的政策,卻激起了歐洲新教國家的廣泛敵意,嚴重破壞其外交成果,譬如原來的盟友普魯士與瑞典,就疏遠了法國並舉戈相向。

因40歲那年(即1678年)法荷戰爭勝利,成為歐洲霸主。但同時,他終生的死敵——荷蘭執政威廉三世也積極的在外交上合縱連橫,醞釀打擊路易十四的霸權。此時法國的強鄰神聖羅馬帝國正在與奧斯曼土耳其作戰,他決定藉此時機,在德意志地區擴張其影響力。

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帝利奧波德一世察覺到他的意圖,於是在荷蘭執政威廉三世的號召與牽線下,於1686年7月9日組成奧格斯堡同盟,希望能阻止他在德意志擴張。可是他卻在1688年9月,乘哈布斯堡王朝剛在東面戰勝土耳其,西面兵力薄弱之機侵略德意志,展開對哈布斯堡王朝的速戰計劃,「大同盟戰爭」正式開啟。

「趨於和解·承認英王」

是年10月,法軍攻佔帕拉蒂納特,並於次年徹底佔領這個地區。哈布斯堡皇帝只得在東方以部分兵力牽制著土耳其,並分兵西線,勉力對付法國,使法軍來回蹂躪德意志西部。由於所有參戰國都因這場持久戰而使其自身的經濟負擔加重,因此戰事趨向和解。

當時法國農業在1694年底的大寒災中受到巨大打擊,數十萬甚至可能百萬人以上凍餓病死;富裕的荷蘭也被迫向趁機抬價的德意志諸國購買昂貴的穀物,英國的反戰情緒也不斷升高,使得反戰的托利黨被選為新的國會多數派。

於是在其39歲那年,厭戰兩方簽訂《賴斯韋克和約》,結束大同盟戰爭。法國降低對荷蘭的關稅;法國為討好西班牙歸還了1679年以後佔領的多數領土薩伏依、德意志的洛林與盧森堡;同時路易十四承認威廉三世為合法的英王,認可他歐洲強大的君王地位。

「外交取勝·反法聯盟」

曾在16世紀時稱霸歐洲的西班牙王國在30年戰爭後漸漸衰落,英、法、荷等均對西班牙領土虎視眈眈。而戰爭的起端就在於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在查理二世死後絕嗣,而查理二世死前,在群臣力薦和羅馬教宗的誘導之下,於遺囑宣明傳位外甥安茹公爵腓力。

腓力同時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次孫,等於是法國外交的勝利,波旁王朝獲得西班牙王位。這引起了奧地利哈布斯堡王室的不滿,他們認為西班牙的王位應該由同是哈布斯堡王室的奧地利大公查理繼承,因此他們積極尋找同盟,以期對法宣戰,並奪回西班牙的王位。

而英、荷等海上強權於勢力均衡被法國破壞,很快在1701年與奧地利簽訂反法盟約。這場戰爭敵對雙方各自與友好國家結成同盟,形成了兩派陣營。法與西班牙、巴伐利亞、科隆及數個德意志邦國、薩伏依、葡萄牙組成同盟;

而神聖羅馬帝國則與英、荷、勃蘭登堡、漢諾威以及多數德意志小邦國及大部分義大利城邦組成新的反法「大同盟」。64歲那年(即1702年)5月大同盟正式對法國宣戰,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正式開打。

「獲得結盟·全盛時代」

法國最終成了西班牙王位繼承的贏家,因為西班牙王位最後被波旁王朝的腓力五世繼承,法國從此消除被哈布斯堡王朝兩面夾攻的憂慮,並且得到未來有力的西班牙作盟友,擴展了法國在歐洲的影響力。

《烏得勒支和約》規定奧、薩瓜分西班牙帝國的歐陸飛地,同時法與西班牙名義上不可合併。法軍也在戰爭中損失慘重:海軍幾乎全滅,陸軍同樣殘破,只剩全盛時的三分之一。與此同時,寒冷的天災與飆升的戰費拖垮了法國的經濟,饑民大量死亡更造成社會瀕臨崩潰。

當苛刻的《烏得勒支和約》公布後,法國人對結果嚴重失望,使得其形象大打折扣;人民不再把國王比作太陽的稱號更從此消失在法國人的言論與記憶中。但在路易十四的前中期,法國的軍力始終維持在西歐第一,這是一直保持住的民氣的拿破崙也不能做到的。

「晚年失落·誘引革命」

在法國,他使法國強大而倍受尊敬,但他無計量的戰爭使法國經濟破產,他不得不逐漸加強對農民的稅收要求。法國歷史學家認為,這個重稅以及他對貴族的削權和沒有政治權力的市民階層對政策的不滿是導致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政治、社會和經濟原因。

公元1715年9月1日,路易十四不幸去世,享年78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舊照回憶錄 的精彩文章:

「抗日戰爭」壯烈殉國的「最高國軍將領」何人?

TAG:舊照回憶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