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處暑無三日,新涼值萬金!

處暑無三日,新涼值萬金!

處,止也

暑氣至此而止矣

23

星期四

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14個節氣,一般在每年公曆8月23日或者24日,「處」是終止的意思,表示炎夏即將過去,暑氣將結束,即為「出暑」。

暑氣到了這裡就停止了

疾風驅急雨,殘暑掃除空

一場雨,拉近了與秋天的距離

夏日的輝煌落幕,秋天的冷靜開始

生命至此,也應該停下忙碌的腳步

去看山看水,看那藏在歲月中的雲彩

人生,行到水窮處,便坐看雲起時

「八窗盡落,清風徐來,紈扇羅衫,剖瓜解暑。」《浮生六記》里描繪的處暑,道破了初秋最真實的美。

處暑之後北方地區降溫會比較明顯,早晚有些小涼,中午也不會如夏季那麼暴晒;而南方地區還會有很長一段時間很炎熱,處暑尾巴可能還會迎來「秋老虎」,這種天氣一般要持續到白露時節才會有秋季的涼意。

處暑時節,南方的雨水伴著「嘀嗒嘀嗒」 的聲音打在葉面上,而北方的楓葉則和秋雨一樣,噼里啪啦落了一地,秋意更濃。老話說:「一度暑出處暑時,秋風送爽已覺遲。」正如諺語說的「立秋處暑天氣涼」。隨著秋雨降下,「一場秋雨一場涼」,秋意漸深,秋味漸濃。

在涼風的搖曳下,顆顆晶瑩剔透的珍珠砸落著一個個為生活勞碌的人,帶來顫嗦的冷。裊裊的炊煙,因為遊子的歸來晃動又慢慢消弭在空氣里。對於遠走他鄉的腳,對於遨遊天空的翅膀,炊煙是糾葛與牽絆的繩子。就像那路口的老梧桐,它的枝幹指著許多的路,而起點只有一個,終點也只有一個。

處暑之秋,能讓人的心緒進入一種冷靜的氛圍,卻絲毫沒有深秋那種惆悵和寞落的感覺。處暑時節,不妨泡杯清茶,靜下心去思索,拋棄那些虛無的幻想與煩惱,追尋一種反思之後的超然與洒脫。

處暑三候

我國古代將處暑分為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

一候鷹乃祭鳥

指此節氣中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並且先陳列如祭而後食用。

二候天地始肅

指接著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充滿了肅殺之氣。古時有「秋決」的說法,即是為了順應天地的肅殺之氣而行刑。《呂氏春秋》上說:「天地始肅不可以贏。」即是告誡人們秋天是不驕盈要收斂的季節。

三候禾乃登

「禾」指的是黍、稻、粱類農作物的總稱,「登」即成熟的意思,意思就是開始秋收。

處暑習俗

祭祖

處暑前後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舊時民間從七月初一起,就有「開鬼門」的儀式,直到月底「關鬼門」止,都會舉行普度布施活動。時至今日,已成為祭祖的重大活動時段。

秋日出遊

處暑之後,秋意漸濃,正是人們暢遊郊野迎秋賞景的好時節。處暑過,暑氣止,就連天上的那些雲彩也顯得疏散而自如。民間向來就有「七月八月看巧雲」之說,其間就有「出遊迎秋」之意。

開漁節

對於沿海漁民來說,處暑以後是漁業收穫的時節。每年處暑期間,浙江沿海都要舉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開漁節,在東海休漁結束那一天,歡送漁民開船出海。

處暑養生

處暑養生要點:潤秋燥、解秋乏。

秋天天氣漸涼、變得乾燥,加之夏季餘熱未清,津液未復,人體處於津虧體燥狀態。處暑過後應順應氣候的變化,進入養身的狀態,飲食宜滋陰潤燥,清熱利濕。

處暑屬於長夏,這個季節的飲食養生講究淡補。雖然已經立秋,但是此時不宜"貼秋膘"。淡補,也就是飲食清淡,用"淡"來養生。因為這個季節仍有暑氣,脾胃功能較弱,過食辛辣、油膩容易造成食積。

秋 凍

「春捂秋凍」是古人總結出的生活諺語。處暑後要使身體有一些涼意,不要天一冷就馬上全副武裝,穿很厚的衣服。初秋是「冷」,但並沒有感覺到「寒」,採取「秋凍」對於適應與抗禦後來冬天的嚴寒都有很大的好處,從機體適應能力上看,也可以說符合季節之間的「慣新原理」。

防 秋 燥

「秋燥症」主要表現為皮膚乾澀粗糙,鼻腔乾燥疼痛或口燥咽乾等,需要及時採取預防措施防治。專家建議:除了多喝開水、淡茶補水外,也要保持居住環境的濕度。多食新鮮蔬菜和水果,便於生津潤燥、消熱通便。

飲 食

處暑時節,天地開始正式收斂浮散在外的陽氣,身體陰陽不平的人會覺得乾燥。飲食方面,口味要減少辛辣,增加酸味。蔬菜可以選擇莖類、大葉類的,如菠菜、芹菜、芥蘭、小白菜白菜、茭白、百合、萵筍、蓮藕等。

鴨肉

民間歷來有處暑吃鴨子的習俗,這一天,北京人去買百合鴨。而老南京人則會在家煲蘿蔔老鴨或者做紅燒鴨塊送給鄰居,當地俗話說「處暑送鴨,無病各家」。為什麼要吃鴨呢?這是因為天氣由熱轉涼,為預防秋燥傷人,飲食調養應以滋陰潤燥為主,而鴨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補虛、養胃生津、滋陰健脾的功效,是民間公認的「補虛勞聖葯」,非常適合處暑食用。

龍眼

福州有俗語「處暑一過臉覷厝」,意指處暑過了,外出避暑的人也要打道回府了,到了處暑,飲食起居都有變化。在老福州的生活習俗里,處暑要吃龍眼配稀飯。中醫上有「補秋」的說法,講究補氣血,要避免寒涼食物,不能再喝涼茶。而龍眼性溫味甘,有補氣養血、寧心安神、益脾開胃的功效,尤其適合心脾兩虛及氣血兩虛者食用。

白丸子

老福州處暑節氣還吃另外一種食物——白丸子。就是糯米和飯米摻和的米漿,什麼也不加,捏成一粒粒的小丸子,捏成的白丸子倒入鍋里,煮熟了,加些糖,就可以吃了,清爽解膩,既祛困解乏,又生津解渴。糯米性溫味甘,具有養陰生津、益氣健脾的功效,秋季食用有補益作用。

酸梅湯

南方地區處暑時節還有秋老虎,餘熱未消,碗酸梅湯可以消暑提神、生津止渴,諺語常說「處暑酸梅湯,火氣全退光」。製作酸梅湯也不複雜,先用水浸泡烏梅、桂花、甘草等材料,浸泡之後大火煮小火燉,再加冰糖,好放涼後裝入玻璃容器,放入冰箱保存。

多事之秋,喝茶解憂

秋天陰氣增,陽氣減,易發秋乏之症。維持心性平穩,調養情志,方保生機元氣,陸遊詩云:四時具可喜,最好新秋時。秋日閑暇,小別書齋,訪古探幽,賞花吃茶,正是此間快事。

處暑之後,天氣開始由熱轉涼。飲茶習慣也應隨著節氣的轉變而調整。夏季清熱解暑的涼茶已不太適合此時的身體所需,此時應以「養」為主,至於飲茶方面,建議以烏龍茶、普洱茶(熟茶)、紅茶、大紅袍為佳。

01

烏龍茶

烏龍茶的性味介於紅茶、綠茶之間,不寒不熱,口感更是「醇、滑、清、爽」,秋季飲用烏龍茶,既能消除餘熱,又能恢復津液,緩解秋燥。

02

普洱茶(熟茶)

普洱熟茶經過時間陳化,香氣深沉而純凈,入口甘甜,滋味醇厚綿柔,香味會隨著陳化的時間而變得越來越柔順,濃郁,適合日常飲用。

03

紅茶

紅茶是經發酵烘製而成,其性溫味醇,對於入秋後極易受傷的脾胃有很好的保護作用。

但需注意,換季期間氣候變化大,最好避免喝冷飲,因為入秋時是健脾的好時機,而冷飲傷脾胃,所以在此季節,每日為自己泡上一杯熱茶,暖心更暖胃!

保持充足睡眠

由於夏季天氣炎熱,許多人會睡眠不足。處暑之後天氣變涼,是補充睡眠的好時機。也可以適當午睡,減輕睏乏。

適當鍛煉

季節交替容易感冒,適當鍛煉可以增強身體免疫力,降低患病或舊病複發幾率,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處暑之後,秋意漸濃,正是人們暢遊郊野登高望遠的好時機,可以鍛煉體魄,陶冶情操。

最後,在這秋高氣爽的時節里,禪茶君祝大家:金秋愉快,身體康健,笑口常開!

圖文整理自網路

排版編輯:茶道網

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茶道網 的精彩文章:

白茶還有減肥的功效,你知道嗎?
中國情人節——七夕,一定要約一個愛喝茶的女朋友!

TAG:茶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