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這樣給娃買玩具啦!你眼裡的性別標籤,都是孩子成長的遺憾
周末在商場給好友家寶寶選生日禮物時,看到一個奶奶和一個小男孩兒駐足在金屬玩具小車的櫃檯前。
汽車擺放在透明玻璃柜子里,顏色、款式一覽無餘,買好的小汽車可以在店鋪的回形軌道上免費玩。
看樣子,這位奶奶已經妥協,同意給孫子買一個:「喜歡哪個你自己選吧。」
看著很尊重小男孩的選擇。
小男孩用手指了指玻璃後面一款粉色小轎車,滿眼期待的等著奶奶表態。
「哪有小男孩選粉色的,粉色是小女孩才玩的。」與剛剛同意孩子買車時態度,來了個180度的大轉彎。
小男孩倔強地指著粉色小汽車一動不動。
奶奶又在旁邊勸了起來:「我們是男子漢,才不選粉色的呢,看看其他顏色的。你要粉色的,奶奶可不給你買!」語氣里明顯有了威脅的意思。
小男孩為了得到玩具,選擇了退而求其次,挑了一款藍色的小卡車。
奶奶也很滿足:「嗯,還是藍色的好看,哪有男孩子選粉色的!」
我們日常看到的玩具,給女孩子設計的玩具大都粉粉嫩嫩,而男孩的玩具大都是冷色系。很多賣場在擺放玩具的時候,玩具屬性也有很明顯的性別區分:毛絨玩具是女孩的專屬,汽車飛機是男孩的最愛。
我對玩具的選擇一般更注重延展性和認知能力的培養,在給喆選的玩具里,桌游、彩虹積木、拼圖、磁力片這些常規玩具有選,廚房玩具、娃娃屋、毛絨玩具這些喆自主選的玩具我也有給買。
就連之前朋友在《100元玩具玩出上萬元價值,這些玩法逆天了》里分享過的波普串珠也剁手買了,還被喆爸嘲笑,想要閨女想魔怔了。
事實上,男孩女孩是應該在很多方面區別對待,但盡量不要發生在玩具的選擇上。
孩子玩的其實都是大人認為
他們應該喜歡的玩具
最近看到的一個實驗視頻,很多潛意識裡的認知已經主導著我們的行為,陪伴男孩和女孩的方法完全不同。
實驗是這樣子的——
實驗讓男嬰與女嬰互換衣服,並在實驗場地擺上了各類玩具,分別讓男女成人志願者陪玩,看看會發生什麼情況。
第一個志願者抱著裝扮得粉粉嫩嫩的男嬰(起了個女嬰的名字叫索菲)入場,並憑主觀判斷說:「你是個乖女孩兒,是吧,索菲。」
隨後,這名女志願者給索菲拿了洋娃娃和毛絨玩具玩,逗孩子的方法也很積極,告訴洋娃娃是在睡覺。
索菲手裡拿起機器人的時候,這名志願者又用毛絨玩具吸引索菲的注意力,還用小貓咪的手偶學貓叫,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來陪著這個「女孩」玩。
而當實驗組織者告訴她,她陪伴的其實是一名男嬰的時候。這個志願者露出了驚訝的表情。
GIF
志願者說:「我想著這是個小女孩,所以我要給她玩小女孩玩的玩具。」
接下來,一位男性志願者面對索菲的時候,也同樣在用毛絨玩具逗「她」。
男士得知真相後也很驚訝,以為是個女孩,所以很自然的久選擇了粉色的毛絨玩具。
然而,假扮成男嬰這組的實驗結果也不容樂觀。
兩名女志願者都選擇了機器人、車和益智類玩具,並陪伴著玩一些運動類的遊戲,玩小三輪車和搖搖馬。
男嬰組這邊得知他們陪玩的小朋友實際上是個女生的時候,同樣相當驚訝。
出於刻板印象,她覺得自己一直陪伴的是個男孩,在潛意識中自動選擇了男孩子玩的玩具,然後改變了她對待孩子的行為,具有很明顯的性別傾向性。
所有志願者無一例外,這種偏見或者說是傾向,在男女志願者身上都有體現,都是按照看到的孩子的性別,有傾向性的在選取玩具。
也就是說,孩子玩的,其實都是大人認為他們應該喜歡的玩具。
打個很通俗的比方,送禮物給小朋友,我們向別人徵求意見的時候,一般都會問:
「5歲的女孩喜歡什麼?」
「8歲的男孩喜歡什麼?」
我們大多時候也是如實驗中的志願者一樣,已經根據孩子的性別劃分出了男孩喜歡什麼,女孩喜歡什麼。
這個實驗提到一個很尖銳的問題,男生在數學領域、空間認知及運動類方面占很大主導地位。男生是真的擅長這些嗎?
實驗也在追問:這到底是先天的還是後天塑造的?
之後給出了一個結論:當孩子頻繁玩空間認知的遊戲,他們的大腦會在三個月內就會有生理性變化。
咱們之前分享過的眾多遊戲稿中也提到過——
孩子大腦的主要組成細胞是神經元,出生時的神經元可達100億個,感官刺激越豐富,神經元之間的連接也就越多,孩子也越聰明。
也就是我們說孩子3歲前早教的重要性,在這個階段,腦部正在構建腦神經網路。
如果在玩具方面,給孩子更多元化的選擇,給孩子提供的大腦刺激和體驗也更多元、更豐富。
性別傾向是怎麼影響孩子的?
還是引用國外的一組實驗
研究人員給一群美國孩子選了一款他們從未見過的加拿大玩具,男女混合被分成了2組。
其中一組孩子被告知「這是一款男孩子玩的玩具」,另一組被告知「這是女孩玩的玩具」。
結果,同樣的玩具,被告知是男孩玩的玩具時,同一組中的男孩表現更好;而被告知是女孩玩的玩具時,同組中女孩的表現則優於男孩。
同一款玩具,因為成人賦予的性別傾向,得出了兩個完全出乎意料的結果。孩子在性別傾向暗示中的表現、發揮的潛能,會因為受到成人的干擾,表現出不同的結果。
之前也有研究證實——
嬰兒的選擇會根據家長的表情和態度而產生變化,成人對玩具的喜愛或厭惡情緒會影響兒童對玩具的選擇。
比如嬰兒與成人表現出喜歡錶情和聲音的玩具有更多互動,而當大人對某種東西表現出厭惡,孩子自然會減少這種東西的互動。
我之前給喆入過《恐龍快遞》一書,拿到書的那一刻就被它的畫風和創意吸引,查了作者信息,發現作者董亞楠是個90後女孩,2014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
從小就是恐龍迷的她,將兒時的願望付諸筆端,耗時數年整理和研究恐龍相關的知識,用想像力和創造力打開了一個女性視角下獨特的恐龍世界。
這本創意無窮的機關書,還斬獲了央美畢業設計一等獎及8B設計獎「設計師神品獎」。
這一切,都源於作者兒時對恐龍的熱愛,正是這份熱愛,才讓這位小女生有了創作這樣一本書的內驅力吧?
如果當初她的父母堅定地認為「恐龍是男孩子的專屬」,也許就不會有這本書的誕生吧。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如果成人給男孩和女孩作出了某種限定,孩子在這種暗示和判定中,一般也會不斷強化著這種區分。
在日後的玩具選擇、興趣行為、職業選擇上,也許都會受到影響。就像文章開頭提到的試驗那樣。
讓玩具只是玩具,我們該怎麼做?
1尊重孩子的選擇,少去干預
前文中看到的奶奶已經把選擇玩具的主動權交給了孩子,卻在孩子選擇粉色汽車後加以干預。
這樣的場景很常見有木有?既然把選擇權交給了孩子,在商量好所購買物品的價格之後,坦然接受孩子的任何選擇結果。
有段時間喆很喜歡粉色,又怕小夥伴笑話,他自己想了個辦法:衣服穿男子漢類型的,襪子穿一雙粉粉的。這種對粉色的執著大概持續了三四個月,自動消失了。
2內心淡化玩具性別化的區分
玩具只是陪伴孩子的一種形式,剝離玩具的性別色彩,僅僅把它們當成一種工具,多和孩子一起開發玩具的不同功能,更能培養孩子的各種能力。
那套波普串珠,雖然入手比較晚,但對於精細動作發育較慢的喆來說,也是多了一種提升這項能力的選擇。
3根據孩子近期的喜好定
好友女兒在我家玩了喆的托馬斯後,也被「圈粉」。
找我要了購買托馬斯的鏈接,好朋友還把跟托馬斯相關的書也備了些。據她反饋,女兒在玩托馬斯的時候,嘴巴里嘟嘟囔囔,給小火車安排線路、設置情境,自發的興趣對她的語言表達能力有了充足的鍛煉。
4選擇性別界限模糊的玩具
當無法確定孩子喜歡什麼,我們可以多選擇性別界限模糊的玩具,建構類玩具、場景類玩具,比如磁力片、樂高積木、彎彎樂等;
或和孩子一起,利用生活中的道具自己動手製作,既可以鍛煉動手能力,也是共度美好親子時光的好時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