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胃腸疾病養生五原則

胃腸疾病養生五原則

胃腸疾病養生五原則

常言道「人吃五穀雜糧,咋能不生病?」現代社會,由於人們的生活、飲食常常不規律、不科學,加上普遍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以及各種強大的壓力,很多人的胃腸都處於亞健康狀態。胃腸疾病包括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急性腸炎、慢性腸炎、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便秘等,常見胃痛、胃痞、胃灼熱、嘈雜、腹痛、泄瀉、納呆、納差、便秘等癥狀,老百姓習稱「胃病」。胃腸疾病尤其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慢性腸炎對人體的危害與健康的影響持久而廣泛,如果長期得不到有效治療或久治不愈,會引起胃腸黏膜糜爛、潰瘍、穿孔甚至癌變。

金代名醫李東垣明確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脾胃、胃腸為氣血生化之源,是後天之本。防治胃腸病、保養脾胃應遵守「素為主,八成飽,勿刺激,勤運動,莫憂愁」五大原則。

素為主

《黃帝內經》提出的「五穀為養、五菜為充、五畜為益、五果為助……合而服之」的膳食結構,既符合中國人養生保健的總體營養要求,也符合現代營養學的理論與實踐,是保證生長發育和健康長壽的必要條件。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大部分人的肉類、奶類的食用量在增加,高油、高脂、高糖的食物吃的越來越多,就是所謂過食「肥甘」,同時穀物糧食、蔬菜水果攝入減少,使疾病譜上也有很大的變化,不但胃腸病高發,難以康復,以前發病率很低的心腦血管疾病以及結腸癌等腫瘤近年來也一直在逐年增加。

為防治胃腸病,保護脾胃,人們的日常飲食應以素食為主。素為主,不是「素食主義者」,尤其不是「嚴格素食主義者」,應是減少肉食,保證蔬果,增加豆製品與奶製品。如此,才能既保證食物搭配合理,使人體得到各種不同的營養,以滿足生命活動的需求,同時也有預防胃腸病,促進胃腸病康復的作用。

八成飽

八成飽,即飲食要節制,飲食量要適度,既不可過飽,也不可過飢。如此才不至損傷胃腸,引起胃腸病、加重胃腸病癥狀,同時還可確保脾胃受納、運化功能正常,提高對攝取食物的消化、吸收,使氣血營養化生旺盛,身體健康。另外,亦無營養缺乏或過剩之憂,可減少營養不良和肥胖,預防動脈硬化、冠心病、脂肪肝、糖尿病等「文明病」的發生,提高生活質量。

八成飽,應參考個人的食量靈活對待。由於每個人的食量多少不定,因此應根據自己的食量,結合年齡、學習工作、運動活動等情況,在保證人體必需的營養基礎上酌情調節食量。

八成飽,不僅要注意數量,更要注意能量,同時還要注意以不損傷脾胃為度。數量只是其形式,關鍵是能量,如果一頓飯里多是大魚大肉、油炸食品,因為高能量,而且不容易消化,那就不能是八成飽,而應該是七成飽,甚至是六成、五成飽;如果一頓飯里多是蔬菜和少量低熱量的主食,就可以吃九成飽。肉食、油脂不易消化,容易損傷脾胃,一定不能多吃,尤其是胃腸病患者更要注意;蔬菜、水果,雖說對健康益處較多,能量也低,但脾胃功能先天虛弱或脾胃虛寒型胃腸病患者也不能大量食用。

勿刺激

勿刺激,即少食或不食刺激胃腸的飲食。

戒煙限酒或戒煙禁酒 吸煙和飲酒都會刺激胃腸道,引起胃腸充血、水腫或是功能紊亂。所以,胃腸功能弱者要戒煙、限酒,甚至要戒煙、禁酒。

避免機械和化學性刺激過強的食物 前者如粗糧、芹菜、韭菜、雪菜、竹筍及乾果類等,若食之不當,可損傷胃腸黏膜,引起胃腸炎或胃腸出血。後者像喝濃茶、濃咖啡、濃肉湯,大量飲用烈性酒等,可刺激食管和胃腸道黏膜,使其充血、水腫、糜爛甚至潰瘍,引起食管炎、胃炎、潰瘍病、慢性腸炎等。因此,胃腸病尤其是潰瘍病患者,要盡量避免刺激性過強的食物。

少吃腌制、辛辣食物 如鹹菜、腌肉、腌魚、熏肉、熏魚、臘肉、香腸等所含亞硝胺類化合物是食管癌、胃癌以及大腸癌的致病因素之一。像麻辣燙、火鍋、燒烤、煎炸食物性多溫熱,容易助熱生火,導致胃腸燥熱、胃陰虛損,出現胃痛、便秘等病證。而煎炸食物因油脂較多,還會引起消化不良。所以應少吃或不吃腌制、熏烤食品以及辛辣、燒烤、煎炸食物。

禁忌產氣、產酸與生冷食物 如芋頭、紅薯、土豆、山藥、生蘿蔔、洋蔥、生蔥、生蒜等產氣食物,有產氣鼓腸、增進腸道蠕動的作用,胃腸炎、潰瘍病等患者宜禁食。而芋頭、紅薯、土豆、山藥、甜點及糖醋食品有產酸作用,潰瘍病、吐酸者宜禁食。像冷飲、水果、涼拌菜等生冷食物易使脾胃陽氣受傷、功能虛衰,併產生陰寒內盛的腹部冷痛和功能失調的嘔吐、泄瀉,因此脾胃功能差、陽虛體質以及寒性胃痛、胃痞、腹痛、泄瀉等病證患者慎食。

勤運動

勤運動,即經常適度的運動鍛煉。中醫認為,運動有暢達經絡、疏通氣血、和調臟腑的作用,由此可達到增強體質、益壽延年的養生目的。現代研究表明,運動對人體是一種生理刺激,可使各組織器官發生適應性變化,並逐漸增強其功能,因此對身體健康大有裨益。運動可加強胃腸蠕動、消化液分泌和脂肪代謝,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與傳導排泄,長期運動能使固定肝、胃、脾、腸等內臟器官的韌帶得到加強。因此,運動鍛煉能預防或改善胃食管反流症、消化不良、大便秘結、胃腸下垂、脂肪肝、潰瘍病等疾病。

莫憂愁

莫憂愁,即注意怡養精神、調攝情志,避免或減少憂愁、思慮、惱怒對脾胃的影響。中醫學早就認識到,脾胃、胃腸病的發生髮展與精神情志關係密切,如憂愁、思慮過度,可致肺氣鬱、脾氣結,久之肝氣也會郁滯,橫逆乘犯脾胃,則會導致胃腸疾病;惱怒傷肝,致使肝氣上沖,可致脾胃升降失調,引起胃腸疾病。為防治胃腸、脾胃病,保養脾胃,人們應高度重視精神情志調攝,避免或減少不良情緒對脾胃、胃腸的影響。

胃腸病的成因複雜,有飲食失常、精神情志失調、外感病邪、過勞過逸、藥物毒副作用等環境因素,以及素體因素和內生致病因素等體質因素,這些因素不僅與胃腸病的發病有關,而且與胃腸病的康復關聯。因此,預防和治療胃腸病,應樹立「處處防」的觀念,大事小情,都需注意。(□ 鄧沂 安徽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中醫 的精彩文章:

葉天士闡釋「輕葯」「輕劑」
刺血療法臨床應用體會

TAG:傳承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