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道德經之論道篇(捌)

道德經之論道篇(捌)

道德經之論道篇(捌)

第三十二章: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與江海。

意思是:道體虛無,永遠無名,處於質樸的狀態。雖然隱微,天下沒有誰能支配它。侯王若能堅守這虛無的道體,不違反萬物的本性,萬物自然會順其性而歸服。天地陰陽交合,就會降下甘露,不需人們指使,就會很均勻。道創造了萬物,就產生出了各種名稱。既定了名稱,紛爭就開始產生,所以人便不可捨本逐末,應該知道適可而止。知道適可而止,才能遠離危險,避免禍患。就譬如道對於天下人來說,就好像江海對於百川的關係一樣。

本章說明,在道的作用下,天地萬物各有名分,各有所屬,各自按照自身發展的規律發展。天地黑白輪轉,春夏秋冬,四時有序,周而復始,循環往複,萬物皆有其位、各有所歸,就像江河匯入大海一樣,天地萬物都歸於一統的大道。

當人類社會一開始,就開始制定名相和概念,萬事萬物有了名字,社會分工開始形成,社會秩序需要維持。立制度、定名分、設官職等社會行為也就開始了。它不能沒有,但卻也不可過分,要適可而止,否則定會紛擾多事、人心思亂,這是人類社會引起爭端的重要根源。

老子告誡世人,要明白萬物皆有其名分和發展規律的道理;要安分守己,尊重科學,尊重規律,尊重別人的意見,即使有所分歧,也要和而不同,不做非分之想,不做過分之事,知足、知止,這樣才能發展自己,保全自己,遠離禍患。

但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很多人都愛爭先奪高,爭名逐利,無限放縱自己。無休無止的物慾,使自己陷入無限的痛苦、困擾之中。殊不知,天下萬物各有所屬,別人的東西只是別人的,不屬於自己的永遠也不爭不來。無休止的爭奪,只會為自己帶來禍患,不如適可而止。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適可而止呢?老子沒有做明確的說明,而是引用一個比喻,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知止不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大家知道,溪流成河,河流入江海。小溪靜靜地流著,毫無企求地悠然地流著,最後止於那大江大海之中。它原本沒有江海的名分,但卻成就了江海,也最終成為了江海的一部分,這就是「知止」的結果。

在佛學思想里,佛法無邊的佛,就相當於老子的「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道就是佛,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佛性。每個人都能成佛,哪怕是殺生很多的屠夫,放下屠刀,棄惡從善,也可以立地成佛,這不也是「知止不殆」的結果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