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果工作不僅僅是為了名利,那還為了什麼?

如果工作不僅僅是為了名利,那還為了什麼?

你害怕在每個工作日的早晨走進辦公室嗎?

也許公司新來了一個老闆,他的存在讓你感到很不舒服;也許公司最近被收購了,之前的團隊氛圍不復存在;也許你只是超越了自己的角色,不再甘心被束縛在格子間里。

研究發現,我們對工作的喜歡程度,往往取決於工作與自身使命的一致程度。

就職的公司、從事的職位、內心懷有的使命感——在我們的一生中,這三者會始終發生變化。如果我們想要達到或保持三者的最佳平衡,就不能畏懼轉換職業,甚至是變化本身。事實上,我們必須對其敞開懷抱。

使命感對於幸福感至關重要。研究發現,如果一個人在生活中表現出使命感,那麼他的死亡風險會降低15%。工作中的使命感自然也同樣重要。然而,一個過於表面的使命感並不足以給我們帶來幸福:隨著環境以及自身發生的變化,我們必須不斷地去尋找、去體悟。

「我始終告誡、提醒自己『戰鬥尚未勝利』,」賽諾菲巴斯德的高管席琳·士林格(Celine Schillinger)如此表達了她對學習之旅的看法,「我永遠不會自滿,不管怎樣,我都會不斷修鍊提升自己。」2001年,士林格開始為這家全世界最大的人用疫苗研發和生產企業工作。到目前為止,她已經在人力資源、產品開發和投資者關係三個領域任職過。2015年,為了專註於品質創新,她還把家搬到了波士頓。「我始終將自己定義為一個『正在建設中的人』,」她說,「不管我走到哪裡,我總會試著一點一滴地豐富自己的經驗。我會不斷嘗試探索,強迫自己走出舒適區,從而在最大程度上汲取新知識。」

士林格的故事說明,其實你不必非得以跳槽的方式獲得使命感,但是有時候,我們卻必須做出根本性改變。

我們來看看瑪那·約內斯庫(Mana Ionescu)的故事。她在一家美國公司工作,她努力地在公司中爭取晉陞機會,而且很有可能晉陞到總監的位置。然而,約內斯庫卻為工作的事務性感到很懊惱。這項工作幾乎不需要任何創造力,更談不上靈感。她想:「我的人生應該不只是坐在這裡賺錢,我得發揮實質影響。」最後,她決定辭職。辭職後,她在芝加哥創辦了一家名叫 Lightspan Digital 的數字營銷公司,這家公司專門提供社交媒體、電子郵件及內容營銷服務。這段經歷讓約內斯庫意識到,她必須始終掌控自己的生活與工作。也正是從這以後,她對於生活和工作又重新收穫了使命感。

對於每一個人而言,我們都必須決定什麼時候該勇敢地跨出那一步。

試試以下這個練習:每天下班的時候,看看你在以下三種心態的時間分配情況。

工作心態。當一個人持有工作心態的時候,他們會採取一種「薪水心理」:他們只為了薪酬而工作,別無其它動機。

事業心態。當一個人的視野過度聚焦於薪水、職位,一心想著擴大權力、團隊規模或控制範圍的時候,這種心態就會產生。

使命心態。這種心態的特點,就是一個人在工作的時候會表現出熱情、創新、奉獻感。而持有這種心態的人,也會有一種外向目標,就是為更廣大的組織或關鍵利益相關者服務。他的職業使命與個人使命是一致的。

堅持幾周記錄,就能夠判斷你偏向三種心態中的哪一種了。如果「工作心態」和「事業心態」已經佔據了你超過一半的時間,那麼你就一定要警醒了:你必須重申或重新定義你的個人使命。

沒有人會不間斷地停留在「使命心態」。但是請記住,沉浸在「事業心態」或「工作心態」太久,一定會對你有所消耗甚至傷害:你會對工作感到不滿,而這種心態最終也會影響你的聲譽、晉陞機會以及長期發展。

另外,過多的「工作心態」和「事業心態」還會激發你的負面行為,比如欺凌、自私以及不斷膨脹的控制欲。所以,在面對這樣的結果之前,你不妨尋找一個新的職位,甚至是換一家公司,以免讓生活失衡。

如果你從來沒有寫下自己的個人使命,那就從這一刻開始吧。簡而言之,你要想清楚到底該如何度過每一天。在寫個人使命的時候,要簡潔、具體、通俗易懂,同時也要具有表現力。你的個人使命應該具有你的個人色彩,融合了你的強項、興趣與志向。

總體說來,使命主要分為三種,分別是:個人、工作和組織,需要提醒的是,永遠不要忘了你的個人使命。維多利亞大學教授伊藍高凡(A.R. Elangovan)曾表示,把個人使命拋之腦後,是一種極其常見的錯誤。他說:「在工作和組織使命方面,一定會有許多利益相關者來保證實現。而對於個人使命,只能也必須依靠你自己的努力。」

生命是短暫的。你應該擁有一個能夠讓你獲得個人使命感的工作,千萬別讓你的公司、團隊、老闆為你做主。在這件事上,你必須自己定義並執行。

丹·龐蒂弗拉克特(Dan Pontefract)|文

丹·龐蒂弗拉克特是TELUS 的首席設想家(Chief Envisioner)。

歐明謂 |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哈佛商業評論 的精彩文章:

「無聊」的傳統公司怎樣才能「酷」起來?
酒場先敬直接領導還是上級領導?敬酒冷知識大全,憋住別噴,偷偷學!

TAG:哈佛商業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