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春秋古國——蓼國,「江漢諸姬」成員之一,亡於楚

春秋古國——蓼國,「江漢諸姬」成員之一,亡於楚

蓼國為西周到春秋時期的一個南方小國,起始地在今河南固始縣一帶,後來東遷。關於這個蓼國的來歷,有多種不同的說法。根據《路史》、《古今姓氏書辨證》、東漢王符《潛夫論》等古籍的說法,蓼國跟其周邊的州國、絞國、貳國、軫國同為偃姓,是皋陶後裔所建方國;而姓氏族譜卻說蓼國為姬姓,周文王之子伯廖的封國,在先周古飂國的基礎上重建;還有一種說法是古(飂)蓼國始封君為叔安,早在夏時便已立國,後來「飂」字演化為「蓼」、「廖」,蓼叔安也是現在廖姓的始祖,以唐河縣為廖姓發源地,據說南陽唐河縣湖陽鎮蓼山有「廖氏始祖叔安公紀念館」,每年農曆二月二十八,當地人要在蓼山舉行蓼王廟會。這裡暫以第一種說法為準,事實上《左傳·文公五年》中記載蓼國(東蓼)最後滅亡時,魯國大夫臧文仲聽聞此事後如此加以總結:「皋陶庭堅不祀忽諸,德之不建,民之無援,哀哉!」意思是皋陶庭堅從今往後再也沒有後裔來祭祀他了,(怪蓼國執政者們)德行不積累,百姓不支援(導致亡國),真是可悲!其中指出蓼國為皋陶庭堅之後,與上述第一種說法相符。

「蓼」字帶「草」,一種常見水生植物,長於潮澤,花小,白紅相間,呈穗狀花序,類似鳥羽,品種繁多。「翏」(liù)字從「羽」,造字本義跟鳥的羽毛有關,後來派生出大量含「翏」的字。「蓼」字的意思是「一種像鳥羽一樣美麗的水生植物」。古蓼國境內水草豐滿,估計因多有此物,故而以此命名。

蓼國在西周時被周王室正式冊封,作為「漢江諸姬」的異姓成員國,自然而然成了楚國北上東進的絆腳石。史料記載下來的相關蓼國歷史主要集中在春秋初期,根據《左傳·桓公十一年》中記載,楚國說服貳國和軫國後,蓼國便和鄖國、隨國、絞國、州國五國聯盟,想組建一支五國聯軍共同討伐楚國,可惜未能實施即遭到楚國破壞。楚國之後進行掃蕩式報復(詳見鄖國篇、州國篇),蓼國極有可能在這次楚國報復行動中被滅。事實上幾百年後的楚國太師子穀在追憶先君楚武王的豐功偉績時也曾提到楚國攻克州、蓼一事(《左傳·哀公十七年》),這裡將州、蓼相提並論,說明州國和蓼國滅亡時間相近。

蓼國亡國後,頑強的蓼人遷散各地,其中有一支東遷至今河南固始縣、霍邱縣一帶,重建蓼國,史稱東蓼,當地還存有遣址「蓼城崗」,固始縣、霍邱縣至今也各有古蓼國之地的說法。照楚人「遷其公室,存其宗廟,縣其疆土,撫其臣民」的一貫作風,估計蓼國東遷也是在楚國的支援下進行的。但東遷後的蓼國僅僅維持了七十餘年,據《左傳·文公五年》記載:「楚公子燮滅蓼。」說得是公元前622年,楚公子燮(xiè)滅亡了蓼國。此蓼即是「東蓼」,歷史上的蓼國也到這個時候正式亡國。

蓼國亡國後,國人以國名為氏,稱為蓼氏,後去「草」加「廣」,形成廖姓,成為廖姓的其中一支。

文/堰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堰風來襲 的精彩文章:

夏朝古國——過國,膠東第一古國,史上首位女間曾在這裡做卧底
江淮古國——嬴姓樊國,「籬笆」的由來,城牆從這裡受到啟發

TAG:堰風來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