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騷達溝,尋訪山頂大棺

騷達溝,尋訪山頂大棺

騷達溝墓群,位於吉林市船營區歡喜鄉下窪子村騷達溝北山上,是吉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期中有一座山頂大棺鶴立雞群,吸引了很多考古學家、文保愛好者的目光,隨著歲月的磨礪,騷達溝山頂大棺依然是獨特的史詩級歷史物證。

尋訪,到達騷達溝

夏日的一個早上,筆者和一位朋友騎行前往騷達溝,尋找書上記載的騷達溝墓群中的騷達溝山頂大棺。一路都是水泥構造的相間小路,兩側是稻田地和民宅,陽光比較好,天也很藍。車行至吉林市船營區歡喜鄉下窪子村附近,遠遠就可以看到村路東側一座東西走向的山丘,估計就是騷達溝北山了。山前是一個十字路口,東側是沿著山丘走向的小路;西側不遠處有一條小河銅匠河;北側不知道通往哪裡;南側就是我們的來路。

山下有一個牌子,上寫「保護文物人人有責,挖沙取土依法處理」,北邊不遠處是石質的文保碑上繁體字書寫著「吉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騷達溝古墓群」字樣,時間是1961年4月13日。文保碑背面依然是繁體字書寫,騷達溝墓群是一處原始社會末期墓地,經過一九四九年、一九五零年、一九三五年的發掘,共清理石棺三十座,石棺墓多數扁塊石壘砌墓。出土的隨葬品有陶器、石器、玉石飾物、青銅飾物等。這個墓群面積大,內涵豐富,特別是有山頂大棺這樣特殊的石棺墓葬,對於研究當時的經濟形態、考察家庭、私有制的起源等具有重要考古價值。

我們順著山體下的東西走向小路,一路向東,在接近山體中間位置沿著一處溝塘西側開始登山。山上植被比較好,樹木年齡比較小,胸徑並不粗大,還可以看到一些人為種植的樹林。

疑似,發現石棺構件

由於山勢並不陡峭,加上有樹木可以作為支撐,來到臨道這個山包之上並沒費多大力氣。山頂比較平整,沒有樹木,可以看到一些裸露的山石,目測沒有什麼石棺殯葬的痕迹。我們站在山頂上,發現東側山體相對腳下的山體有些高,符合書上「是整個騷達溝北山的至高點」的記載。我們便一路向東,來到剛才看到的那個山頭。

這個山頭與剛才的山頭比較相像,地勢平整,不同的是有人工種植的樹林和現代墳塋。我們在植物中尋找貌似騷達溝山頂大棺的痕迹,不多時,一處石板進入我們的視野。我們快步來到石板前,發現石板大約有一米多裸露在外,還有一些埋在土地里,露出來的一段大約一米三左右寬,長度無法測量,厚度大約二十多厘米。整塊石板正面平整,側面粗糙、可以看到原始石塊的模樣。石板下面有一個拳頭大的洞口,不知道是動物的巢穴還是雨水沖刷的痕迹。

據1994年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吉林市志·文物志》記載「這座石棺的蓋石、四壁和底石都是用整塊的花崗岩板石對砌而成,而且體積頗大,蓋石(註:發現當時已斷為四塊)長270厘米、中寬133厘米、厚45厘米,墓室長202厘米、寬119厘米、深107厘米,比一般板石對砌墓大得多」。為了踏查準確,我們以這塊石板為中心,四處仔細尋找並未找到其他蛛絲馬跡,這塊石板很有可能就是山頂大棺的石棺構件之一。

考古,奠定大棺地位

騷達溝山頂大棺所處位置不同於一般墓葬或同時期墓葬埋在山腰間,而是整個騷達溝北山的至高點。當時發掘出來的文物有石、陶、玉、銅隨葬品51件。其中除石器、陶器外,還有勾狀玉墜1件、白石管11件、瑪瑙珠飾物14件、青銅斧1件、青銅刀1件、青銅鳴鏑1件、連珠裝青銅飾物2件、大小青銅扣11件,無論數量和品類都是其他石棺墓所不及的。

1994年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吉林市志·文物志》記述,騷達溝山頂大棺是從陶系、器類、製法、石器種類及形制以及墓葬形制和葬俗等方面考察,都同西團山文化有較多的共性。騷達溝山頂大棺與騷達溝一般墓群是同時代的統一文化性質的墓葬,它之所以在埋葬位置、墓葬結構和隨葬品諸多方面比較特殊,應與墓主人身份較高有關,推斷騷達溝山頂大棺的墓主人很有可能是騷達溝氏族部落的酋長。

1986年06期《考古》雜誌中,張錫瑛的《試論騷達溝山頂大棺的文化性質》一文評價「騷達溝山頂大棺是1949年在吉林市發掘的一座大型石棺墓,它和騷達溝大砬子、二砬子石棺墓是吉林地區同類石棺墓中發掘最早的一批,因而在吉林地區考古研究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並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關注。」

此次騷達溝之行,無論路途還是尋訪都比較順利,看到疑似騷達溝山頂大墓的石頭構件,拍攝到相關照片影像是此行的最大收穫。(圖/文 張海川)

歡迎關注曼陀羅文化微信平台:jlmtl2014

大吉林,大東北,

聚焦鄉梓歷史,傳播吉林人物語;

大文化,大生活,

助力文化交流,弘揚慢生活情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五色曼陀羅 的精彩文章:

畫家今之和一條船

TAG:五色曼陀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