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聳立的塔與復活的魂 ——日本「八紘一宇塔」的歷史記憶與現實鏡像

聳立的塔與復活的魂 ——日本「八紘一宇塔」的歷史記憶與現實鏡像

原標題:聳立的塔與復活的魂 ——日本「八紘一宇塔」的歷史記憶與現實鏡像



日本宮崎縣,傳說中「萬世一系」日本天皇家族的出生地。


在縣城西北一個不到60米高的丘陵上,至今仍然聳立著一個日本在二戰時期所建的「八紘一宇塔」。


這不是一座普通意義上的塔。

傳統的塔,作為一種建築形式最早源於古代印度,是佛教高僧的埋骨建築,代表著對吉祥和至善的紀念;而這個八紘一宇塔,無論其形狀,還是其內涵,都與佛的精神沒有任何關聯;它僅僅作為日本企圖統治和奴役中國、亞洲乃至全世界的野心和慾望的象徵,不但在過去,而且在現在,並將在未來,成為日本右翼勢力賊心不死的軍國主義「招魂法器」。



1. 獨具「匠心」的「戰爭意志高昂之塔」


八紘一宇塔是在日本軍國主義悍然發動侵華戰爭背景下建造的。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當天,一個名叫相川勝六的宮崎縣地方官員被任命為新任知事(地方行政長官)。時年正值傳說中的日本神武天皇即位2600周年,相川勝六認為神武天皇當年正是從宮崎的日向國為出發地,創建了日本國;現在日本人又在神武天皇的「感召」下,進一步把戰火燃燒到了中國;因此,有必要以某種具體的形式紀念神武天皇的「偉大精神」,並激勵和鼓舞全國人民進一步拓展國土,完成天皇的神聖願望。於是,他提議建設一個「八紘一宇塔」並拿出了精心設計的方案。這一提議很快得到了日本政府和皇室的大力支持。昭和天皇的皇弟秩父宮雍仁親王還親處出馬,為該塔題寫了「八紘一宇」四個大字以示鼓勵和讚揚。


相川勝六不虧是天皇故鄉的知事。他為建好這座具有巨大象徵意義的「八紘一宇塔」進行了周密的準備和精心的設計施工。


「八紘一宇」的建設過程和設計理念可謂獨具「匠心」:


其一,八紘一宇塔選址極為講究。它建在神武天皇當年揮師東征前召開軍事會議的名為八紘台的丘陵上,東臨太平洋,西望高千穗峰,南俯大淀川,周圍為年代久遠的皇家古墳墓群所環繞——相川勝六認為,那墳墓里的「皇家聖魂」,可以護佑日本帝國軍隊成功實現「八紘一宇」的世界野心。


其二,在八紘一宇塔的整體設計中,最能體現相川勝六「匠心獨具」的,是建造塔身和塔基所用「石頭」的不同處理上。開始建設前,相川勝六便寄給陸軍大臣板垣征四郎一份《獻石委託書》,請求陸軍配合他在世界各地收集建塔的石材。板垣征四郎接到委託書後,隨即下達命令,要求佔領中國的陸軍部隊每個軍或師團交兩塊石頭,其中一塊必須是軍或師團司令部所在地附近的石頭,代表日本皇軍的軍威兵鋒所到之處;另一塊則盡量是在最前線戰場附近採集來的具有某種特殊歷史文化意義的石頭,象徵日本對所到之處的「文化和歷史」征服。


除此之外,相川勝六還別出心裁地對這些掠自中國和世界各地的「無言的石頭」進行了具有更大象徵意義的安排:主體塔身只用宮崎本地出產的石頭,因為宮崎是「萬世一系」的天皇家族的出生地,以代表天皇至高無上的地位;而作為「被鎮壓對象」的塔基的石頭,因為象徵著支撐天皇權威,代表著奠基「神國」基礎,隱含著接受統治和等級秩序,所以多數使用坂垣征四郎從中國各地掠來的石頭,少數則是日本的「愛國僑民」們從全世界寄回來的石頭;當然也代表著天皇在世界各國處於「天生」的最高等級。據日本宮崎市「八紘一宇研究會」調查,建造塔基使用的372塊石頭中,1塊掠自庫頁島,123塊來自朝鮮,238塊則來自中國;剩餘的是日本僑民「捐獻」的加拿大、秘魯、新加坡、菲律賓的石頭。尤其是從中國掠來的石頭中,上面均刻有代表中國廣袤大地的「泰山石」、廬山石、「南京中山陵」、「武漢黃鶴樓」、「朝鮮總督府」、「萬里長城」、「多田部隊」等,就連孫中山先生為上海市政府親自設計的巨型門楣,也被日軍在攻佔上海後被搶運到了這裡,被賦予了「征服和鎮壓」的象徵意義。


其三,因為當時日本的大多數青壯年都被派往中國等地發動征服全世界的戰爭了,所以參與建設任務的,是以日本兒童為主體的「祖國振興隊」——讓孩子們參與「偉大的八紘一宇塔」建設,可以讓他們親身感受大日本帝國的雄心壯志,本身就是一種最佳的「教育形式」。為此,先後約有6萬名日本兒童參與了工程施工。

其四,塔的整體設計由當時日本最著名的雕刻家日名子實三親自捉刀。在外觀和裝飾上也頗具「匠心」:從外觀看,它貌似日本神道祭祀中使用的御幣:御幣外形為一根木棍,上面纏著之字形的、通常為白色的紙條或布條;在日本神道中,洗濯去垢的祓禊儀式是獲得神力的重要途徑,天照大神就是伊邪那岐命通過祓禊儀式生出來的,於是「潔白無瑕」的御幣則被視為具有洗濯和除魔的神力。相川勝六在談到八紘一宇塔的外形設計時就曾坦言,此塔外形蘊含著要用此御幣「洗凈全世界」之意。塔的外部四面進行了浮雕裝飾,內容分別為「天孫降臨」、「神武東征」、「民族協和」、「萬世一系」的圖樣;塔的背面特意鐫刻著日本皇紀2600年以來日本對外用兵所侵犯的國名、地名等武功戰績;石塔正中即是由軼父宮題寫的「八紘一宇」四個漢字;塔的四面分別放著荒御魂(武士)、和御魂(工人,代表和力、社交力之魂)、幸御魂(農民,愛護和關心之魂)和奇御魂(漁民,知性和理性之魂)四尊神像。體現了日本神道教中所謂的「一靈四魂」精神,其中,「荒御魂」代表的是鬥爭心、忿怒心之魂,也是日本武士的象徵,也是其中最突出的神像代表。


塔內同樣進行了精心布置,其中有一個所謂的「嚴室」,內部牆壁上嵌著八幅浮雕,分別為:1,神武天皇從美美津出發東征大和;2、大國主命(統治日本國土的本土神,或稱地方神)向神武天皇奉還國土;3、天孫降臨;4、神武天皇的父親出生;5、神武天皇即位;6、明治維新時期;7、「民族和諧圖」;8、東半球地理圖和西半球地理圖。值得關注的是第7和第8幅圖。日本人不但用東西兩個半球的浮雕來證明其統治世界的「終極野心」,而且用了一副「民族和諧圖」來說明其征服世界的手段:畫面顯示,一位女神居於畫的中心,在她的周圍有三個孩子手牽著手,象徵著大和民族與亞洲其他民族的「大團結」。然而,設計者的真實意圖卻暴露在女神的背後:雕刻著飛行中的轟炸機和戰鬥中的士兵,意味著日本要通過軍事力量強制融合其他民族而已。


在日本人眼裡,「八紘一宇塔」可以說是「戰爭意志高揚之塔」。相川勝六在《築塔主旨書》中公開指出:「八紘一宇是顯現在東亞大地上的神聖事業。」武力侵略亞洲被他描述為「賦予我大和民族的歷史使命。」



2.「八紘一宇」的歷史由來


「八紘」一詞原出中國典籍《列子·湯問》和《淮南子·地形訓》,原意指四方四隅。成書於 8 世紀、用漢文寫作的日本史書《日本書記》借用此詞,編造日本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的建都詔書,內稱:「兼六合以開都,掩八紘而為宇。」這裡的「宇」指「屋頂」,意思是「將世間的四面八方,置諸於一個屋頂之下」,而這個「屋頂」,自然是日本人眼裡的「世界最高君主」天皇。


事實上,自「大和國」於 4 世紀末、5 世紀初統一日本開始,新生的「大和民族」便開始踐行「掩八紘而為宇」的擴張計劃。日本古代即有神功皇后「征伐三韓」的傳說;4 世紀末,倭王一度曾經渡海攻破百濟、新羅城池,並擄掠奴隸、布帛。7 世紀,日本出兵介入朝鮮政爭,被唐朝與百濟聯軍重創,此為中日間第一次交兵的「白江口之役」。16 世紀末,豐臣秀吉在初步平定戰國紛爭後,立即向外擴張,先是迫使朝鮮、菲律賓、琉球前來朝貢,進而大規模出兵朝鮮,試圖以朝鮮作為征服中國的跳板。雖然當時的明、朝聯軍在長達七年的戰爭中擊敗日軍,使豐臣秀吉鎩羽而歸,但此後日本民族「必圖朝鮮、以窺中華」的擴張觀念卻被傳承下來了。


日本幕府統治後期,隨著西方殖民主義者相繼入侵,日本主流學者們在深入探討挽救民族危機的方略時,達成了一個共識:精神上推尊日本至上、天皇至尊,方法上超越島國局限,仿效西洋列強向外侵略以「擴張國權」。


提出完整擴張計劃的是日本著名的「經世家」佐藤信淵。他 1823 年撰成《宇內混同秘策》,其中首句即稱:「皇大御國(指日本——引者)乃天地間最初成立之國,為世界萬國之根本,故若能經緯其根本,則全世界悉為其郡縣,萬國君長,皆為臣僕。」佐藤還進一步煽動日本民眾:「以此神州(指日本)之雄威征彼蠢爾蠻夷,混同世界,統一萬國,何難之有哉!」他還具體擬定進攻中國的實施計劃:在東京、關西等八地實行「富國強兵」,得雄兵 20 萬人,然後由天皇渡海親征,先鋒直撲江南,以南京為臨時皇宮,錄用支那人才並完全征服支那後,再圖東南亞和印度等國。


明治以降,另一個軍國主義理論家吉田松陰承襲佐藤信淵等人的擴張主義,提出「失之於歐美,補償於鄰國」的「海外補償論」,認為日本沒有與西方列強對抗的實力,只能通過侵略鄰國補償被列強掠奪的損失。吉田松陰的外交謀略認為:應暫為隱忍和順從俄、美、英等西方列強,而對衰弱的鄰邦中國和朝鮮則取侵略攻勢,進而「控制南洋而襲印度」,為將來「并吞五大洲」作準備。此種戰略構想,不但成為日本軍國主義「大陸政策」的先聲,也被「九一八」事變的策劃者石原莞爾繼承並發揚光大。

福澤諭吉是闡發日本侵華戰略的另一重要思想家。這位至今仍被印在萬元日鈔上的「啟蒙論者」,在日本國內力倡「文明開化」,引進西方技術和西方制度,卻主張把中國、朝鮮等亞洲鄰邦視作「野蠻未開」的「惡友」,予以拋棄乃至「蹂躪」。以「脫亞」和「侵亞」為目標,福澤諭吉倡導窮兵黷武。他在《通俗國權論》中甚至提出:「百卷外國公法不敵數門大炮,幾冊和親條約不如一筐彈藥」,洋溢著武力崇拜和軍國主義精神。


在吉田松陰和福澤諭吉等「思想家」的鼓動引導下,1903 年,日本「國柱會」成員田中智學把神武天皇「掩八紘而為宇」之語概括為「八紘一宇」,宣示日本為統一全世界的霸主;1915 年 3 月 11 日,國柱會機關報《國柱新聞》刊登《神武天皇の建國》一文,正式拋出「八紘一宇」說;1940 年 7 月 26 日,日本近衛內閣制定《基本國策綱要》,聲言建立「大東亞共榮圈」,「八紘一宇」被寫入其中並正式成為日本的國家目標;中日戰爭及太平洋戰爭期間,「八紘一宇」更是進一步成為日本帝國的國家格言,其軍政機構牆壁上「法定」要懸掛兩條豎幅,一為「武運長久」,一為「八紘一宇」;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銀行發行的10圓鈔票,背景即為八紘一宇塔。



3.戰後被遮掩與包藏的「禍心」


日本戰敗投降後,代表軍國主義用語的「八紘一宇」因違背《波茨坦公告》而被盟軍全面禁止。盟軍司令部頒布了神道指令,要求禁止一切能夠讓人聯想起國家神道和軍國主義的東西。對於八紘一宇塔,盟軍總部曾一度下令拆毀。但一如日本政府竭力保留天皇制一樣,當時的日本政府同樣極力拖延和阻止拆除八紘一宇塔。他們先是把「八紘一宇」四個字用水泥掩蓋上,又把象徵著軍國主義的「荒御魂」武士像搬下來,並把塔名改為「平和之塔」,企圖以此瞞天過海,力保這座塔不被拆除。


很快,朝戰爆發。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需要距離最近的日本支持,對日本不願拆塔的行為也就不再追究。而八紘一宇塔就此成為日本極右翼勢力在內心深處頂禮膜拜的「聖地」之一。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隨著部分日本右翼政客在美國的默許下重新登上政治舞台,1962年,八紘一宇塔的恢復工程悄無聲息地開始了:在時任宮崎觀光協會會長岩切章太郎等人推動下,他們先是悄悄地把代表軍國主義精神的「荒御魂」武士像搬了回來,使八紘一宇塔「魂歸原處」;然後,1964年奧運會在日本舉辦前夕,右翼勢力鼓動日本政府將「八紘一宇」與奧林匹克精神相提並論,他們宣稱,通過運動將世界聯接起來,是奧林匹克的口號;而世界親睦如同一家,是「八紘一宇」一詞的本義;對此心照不宣的日本政府於是特意安排把「奧運聖火」從「八紘一宇」塔下點燃:當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們在觀看奧運聖火從八紘一宇塔下開始點燃傳遞時,很少有人關注並深思那塔基上已然重新回歸的「荒御魂」武士像,正在以日本式的偽裝和冷酷,注視著全面世界,愚弄著全世界,褻瀆著全世界——據說,正是在奧運聖火儀式結束不久,「八紘一宇」四字的復原申請便被秘密遞交到了日本最高當局並順利獲得批准,宮崎地方當局立即把抹在「八紘一宇」四個大字上的水泥扒掉,八紘一宇塔再次露出了被遮掩了十五年的「猙獰面目」。


在恢復八紘一宇塔原貌的同時,宮崎當局處心積慮地在塔邊豎了一塊「由來碑」,特意解釋說:「八紘一宇」的涵義是「與世界人民如同一家」,建塔用石是「從友好諸國寄送過來的」;1981年,宮崎市在市內的觀光指南中,對「八紘一宇」塔的說明中寫道,該塔「是由世界各地贈送石料建築而成」,「八紘一宇」體現了日本「和平的願望」;1995年6月,宮崎地方負責旅遊事務的觀光社再次發布關於八紘一宇塔的「觀光指南」,解釋「八紘一宇」的意思是「神武天皇認為世界是一個關係良好的大家庭」。


然而,「禍心」是永遠「包藏」不住的。如今「八紘一宇塔」外圍的鋼製大門上,仍然繪製著《神武天皇東征圖》,其中那些手持兵矛、盾牌的戰將站在向前挺進的軍船上,殺氣騰騰地破浪東征,難道也意味著「和平」嗎?大門上部還雕刻著代表天皇權力和「神國思想」代代相傳、萬世永續的神器:草雉劍、八尺鏡、勾玉,無疑是在向全世界昭告日本右翼勢力再續「八紘一宇」迷夢的狼子野心。


如今,每年到八紘一宇塔來參觀的旅客超過上百萬人,而且還有愈來愈多的趨勢。如果這些遊客們稍微了解一下這段歷史的真相,相信當他們再次站在這座八紘一宇塔前時,便會清晰地感到日本軍國主義的幽靈仍然在這塊土地上遊盪;而那高聳的塔身,分明依然招搖著日本軍國主義的「魂幡」。


4.「討石行動」和三原純子的驚人之論


2013年3月,由民間資金籌建的「南京抗日戰爭博物館」,迎來了一批來自日本的客人。這是日本宮崎縣一個民間組織「八紘一宇研究會」的成員。近30多年來,以會長稅田啟一郎為代表的日本反戰人士一直在研究「八紘一宇」塔的來歷。他們幾乎調查了「八紘一宇」塔基中每一塊石頭的來歷。作為日本人中極少數清醒的「戰爭反思派」,他們試圖拆毀這座至今仍在為軍國主義召魂的八紘一宇塔,於是他們前往中國尋求幫助。通過了解,他們找到了建立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的愛國人士吳先斌先生,希望由他代表南京市民,向日本宮崎當局提出返還當年侵華日軍所掠奪的來自南京的石頭;他們的初衷,是試圖通過拆除基座的部分石頭,進而永遠拆除這座仍然在為日本軍國主義招魂的戰爭之塔。


在相互協商和輾轉往複兩年多後,2015年10月17日,「中國南京戰爭受害者代表」吳先斌一行8人,抵達日本宮崎縣。吳先斌按照計劃向宮崎縣知事遞交了南京市民代表的「討石書」。據說,在得到這一消息時,宮崎縣知事先是在接受日本媒體採訪時說,「人家既然來了,我們還是要見一見,看他究竟說什麼?」


然而,等到預定要見面的前一天晚上,知事突然告知吳先斌,他要「出差」而不能親自接見,他只能指派建設廳廳長會見中國客人。


據媒體報道,這場來自日本官方和中國民間的「非正式談判」持續了僅僅一個小時後便草草結束。圍繞建塔石頭的來源,建設廳廳長一再強調:這些石塊現在已經作為「和平之塔」的一部分而不能被拆除。


南京《現代快報》曾對這次討石行動寫下這段話:


站在日本宮崎市西北部的和平台公園裡,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館長吳先斌撫摸著來自南京刻有麒麟圖案的石頭感慨不已:「看到這塊石頭,眼淚差點掉下來,心情很複雜。」


據「八紘一宇」研究會會長稅田啟一郎調查,這塊刻有麒麟圖案的石頭是從南京明孝陵中被掠走的。熟知中國歷史的日本人知道,麒麟是中國的遠古神曽,中國自古便有「麒麟現,聖人出」的說法;而明孝陵,更是中國一段光輝歷史的見證和儒家文化的凝結。日本軍國主義者將這樣一塊石頭,「鎮壓」在八紘一宇塔下,可見其何等的居心叵測。


然而,與稅田啟一郎等少數作為「日本良心」的日本人形象截然不同的是,就在同年的3月15日,在日本最高權力機關的日本國會,日本自民黨議員三原純子公開向議員們提出:「八紘一宇」是「日本建國以來很重要的價值觀」,它就是「把世界變成日本天皇統治的一個國家」。這樣無所顧忌的發言,不由讓我們聯想到近年來安倍晉三政權不遺餘力推動「修憲」的所做所為;也想起為什麼吳先斌的討石行動為何沒有得到宮崎縣知事的接見——據說是受到了日本極右翼勢力的干擾和阻撓。


但是,無論是來自中國民間的「討石行動」也好,還是來自日本國內的反戰聲音也罷,本文以為,即便中日兩國善良的人們努力拆除了這座八紘一宇塔,誰又能完全消除隱藏在三原純子和安倍晉三們內心深處的,那座代表著軍國主義招魂幡的「戰爭意志高昂之塔」呢?與其如此,莫若讓這座歷史之塔一直現實的聳立著吧:用它的聳立來時時刺痛健忘的中國人的神經,更讓全亞洲甚至全世界人民時刻體驗到芒刺在背的歷史痛感。

法國歷史學家馬克·布洛克曾言:過去就是以後不會改變的資料。但願,在稅田啟一郎等有良知的少數日本民眾和曾經深受日本軍國主義危害的亞洲民眾的共同努力下,「八紘一宇塔」能夠長期僅僅作為歷史的警示和遺迹而存在。


我祁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史鏡像 的精彩文章:

晚清重臣李鴻章: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
雍正帝與年羹堯: ??可以「恩殺」的帝王,不可寬恕的「奴才」

TAG:國史鏡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