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建築不是結果,而是過程

建築不是結果,而是過程

厚建築厚建築在一直在等待具有建匠情懷的您

厚建築定時為您更新優秀的設計案例哦

設計/景觀/建築/室內

【厚建築】建築不是結果,而是過程

v

內涵厚文

李冀對話博塔

跨越時空的理念本源

李冀①:目前中國的建築市場很大,有很多建成或在建的項目,產生了大量的圖紙,很多項目的表皮非常潮流時尚,但內部貧乏,與傳統處於隔絕的狀態。但是我們卻能在您的建築中感受到一種跨越時空的魅力,雖然採用了很多現代的工藝和材料,卻依然散發著歐洲傳統的氣息,甚至能夠與遠古宇宙產生深淵關係。您在做設計的時候並沒有刻意加入現代的元素,還是說是由學識的積澱自然產生?對於您的這種設計理念,究其根源來自於何處?您是如何從傳統空間中汲取營養並成為一名當代建造者的?

博塔②:建築設計應該有一個原始的意念。建築設計並不是一個表面傳達的符號化的形象,其本身即有自己本來的面貌和傳統。建築同時存在於兩個條件下,一個是自然條件,一個是歷史文化背景的條件,即使產生新的形式或新的做法,也會帶有傳統的影子。比如畢加索的繪畫,他將很多傳統的東西都融匯在了現代的繪畫中。對於我來說,建築設計本身並不是講述現代生活的載體,而是傳統的縮影。

一個形式並不是突然形成的,比如花朵肯定是從最初的種子發芽逐漸開花的。建築同樣有一個形成的過程,通過其地域條件、功能條件、光線條件等種種因素的影響而最終自然形成了一個設計。建築不應該只是一個單純形式化的圖像,而是各種元素的綜合反映。建築從來不是一個結果,而是一個過程,並不是用於闡釋問題,而是一個事實存在。

對話自然,根植地域

李冀:您多次提到地域問題,那麼瑞士這個國家為何締造了如此多的建築大師?這與瑞士的地域或土壤是否有某種內在關聯?如果再將這個問題延伸一下,卒姆托出生於瑞士巴塞爾,長期生活在哈爾登施泰因,據說建築師彼得·卒姆托③認為成長環境對於他的設計思想有著巨大的影響。據了解,您出生在瑞士提契諾州④,那麼成長環境對於您的設計來說又有多大的影響?

博塔:瑞士有起伏的高山,幾何式平靜的湖水,各種水平線之間形成了其獨特的空間。建築師通常會從瑞士的風光中尋找自然的元素,將人工的幾何線條放入自然環境中,從而產生人與自然的對話。對我來說,設計作品需要積極尋找建築與自然之間的對話關係,二者存在互動關係。建築不應該單純被安插在一個自然環境中,即使存在矛盾與衝突,也永遠是在講述人工的概念。

李冀:您的很多作品都存在於非常城市化的環境中,那麼在以純自然為主導的環境中,您的設計策略會有怎樣的變化?

博塔:對於建築方案,我一直秉持同一個原則——在需要建築與自然對話關係的基礎上,還需要尋找一個表達元素以適應和表達不同的地區形式。相較於城市,建築是在已形成的城市基底上進行設計,在純自然環境中做建築設計同樣需要尋找對話關係,其方法是一樣的。建築應該是一個時代的見證者,而不僅僅只承載懷舊或其他用途。建築應該是一面鏡子,能夠反映所在城市或地域的歷史,反映當下的歷史狀態和時代問題。

李冀:即便我非常贊同建築反映時代和地域的觀點,但是在實踐中也依然會存在這樣的一個疑問:建築既需要與不同的場所互動、反映當下時代,又要與強烈的個人統一風格達到平衡,您是如何處理兩者間的關係的?

博塔:建築要與大地產生關係,植根於地域之中,其本身具有一些不可變的特性。在實踐中,建築師往往可以利用同樣的建築語言來表達不同的意境。如同繪畫,印象派可以採用同樣的繪畫手法,但是每一幅印象派作品表達的作者意圖肯定是不同的。建築語彙或形式對於歐洲來說是自然而然產生的,但對於中國來說,建築創作還處於一個快速發展快速變化的時期,是存在於完全不同的語境之下的。

建築語言的延續

李冀:您非常鍾情於磚和砌塊類的材料,這與歐洲的傳統有很大關聯。那麼您若是在中國的地域環境中進行設計,是否會採用新的材料和新的建築語言?

博塔:就石材來說,歐洲幾千年來並沒有什麼變化,自古便是傳統的建築材料,但是它的表達形式或語境是不同的。全世界都會用火來燒磚,但是磚同樣能夠表達不同的語境,建築的關鍵是看其要表達的含義,而不在於使用哪種建築材料,因為材料是可變的。建築設計要體會當地的空間,不斷去觀察、了解當地技術,隨後逐漸產生要表達出怎樣的空間感覺,而不是預先設想採用哪種材料。

李冀:您在光線的運用上不僅能夠滿足光感,還會給人帶來心靈上的舒適,這是否受到了路易斯·康的影響?如何通過光線獲得精神上的感動?您認為這其中最重要的是什麼?

博塔:路易斯·康是我的老師,自然光線對於空間創造來說是一個非常豐富的成分,沒有光線也就沒有空間的存在。首先自然光線對於我來說是第一個創作工具,而且是最重要的;第二個是幾何形式,原始的幾何形式;其次是材料,這也是對光線的反射和反照。對我來說,對於空間的創造和設計一直伴隨著對光線的考慮。

實踐在中國

彭禮孝:您在設計位於瀋陽的魯迅美術學院的主體校區項目之時,如何看待中國與歐美的委託方的差異性?很多中國建築師評價您設計的清華大學新圖書館並未能達到應有的水準,這是否是由中國的委託方以及建造技術與歐美地區之間存在的差異性從而造成的?在面對魯迅美術學院新校區項目時,您又是如何處理設計與中國建造標準之間的矛盾的?

博塔: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區別,但是從設計的角度來講,中國建築或項目的尺度要比歐美大得多。用杜甫的詩來說就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家都在尋找一個好的居住環境而已。對於清華大學圖書館這個項目來說,我也意識到這個問題了,從設計角度來講希望儘可能做到最簡潔明了,從而避免因技術原因而相差太多。從這個圖書館的整體設計構造來說,並不複雜,所有的做法都是為了保障施工質量和後期維護能夠達到一定的水平。而魯迅美術學院的主體校區這個項目相當於是一個從零開始的新創作。起初也會擔心建造技術會影響到設計施工,但是實際表明影響並不大。做建築設計肯定會對施工技術或技藝有要求,同時,施工同樣對設計也有適用性,於是在項目進程中,設計與施工會相互配合、相互影響。目前我在中國主要面臨的問題是項目進程太快,以至於沒有時間去思考如何做得更好。中國在建築領域之中有很多值得探討的現象,但是,中國在未來應該重新找回自己在藝術或傳統上的記憶,不該被全球化或國際化所淹沒,應該尋找其獨特的屬性和身份地位,而非泛化的普遍性。對我來講,已經做好了隨時在中國工作的準備。中國的建築市場有很多的可能性,也有很多的問題,對我來說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嘗試,我很感興趣。

注釋:

①李冀:原地(北京)建築設計有限公司主持建築師,199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香港建築師學會會員。

②馬里奧·博塔(MARIOBOTTA):1943年,出生在瑞士門德里西奧(Mendrisio)。博塔中學輟學,15歲起就從事建築設計工作。在結束跟隨路易斯·康的學習之後,他逐漸開始形成自己的風格,諸如:多立斯風格、愛奧尼亞風格以及科林斯風格等古老的建築風格,他開始從這些歷史風格中得出相應的色彩、材質、原料以及結構等方面的構思,其所有的工作都逐漸從後現代的古樸風格中得出其內在的聯繫。博塔關於建築原型的重新詮釋、重塑場所的理念、形式原則和建築語彙的運用、有機統一的城市體系、歷史傳統的延續性以及建築的隱喻性和象徵性等等建築思想和設計手法,都具有鮮明的原創性和獨特性,已引起世界建築界的廣泛關注。

③彼得·卒姆托:1943年出生於瑞士巴塞爾的一個製作傢具的工匠家庭。卒姆托的建築作品是瑞士建築成諒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受到普遍的關注和尊重,這不僅得益於其建築作品所展現出的純凈形式的魅力以及他對建築材料精湛的處理技藝,更要歸功於其建築作品所屬現的設計師對最終空間效果無與倫比的駕馭能力。他對待建築的態度非常接近禪宗:一切都是關於存在、感知、冥思,並且最終超越了日常生活的庸俗。

④提契諾州:提契諾州又稱為德欣州 (義大利文:Ticino;德文:Tessin;法文:Tessin) ,位於瑞士南部。提契諾州是瑞士品質義大利風情的地方。這裡浪漫的風景總是吸引著詩人和藝術家,並賦予建築師靈感去設計出基於古老建築傳統的風格大膽的新建築。是歷史和現在,南方和北方,高山和平原,自然和文化,城市和鄉村的融合。

動動手指的時間到了

轉發到朋友圈讓更多人欣賞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厚建築 的精彩文章:

TAG:厚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