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飛鏢繩鏢的起源與流傳

飛鏢繩鏢的起源與流傳

據傳說,飛鏢發源於原始時代,人類祖先首先用石頭打擊野獸,以獲取食物,以後還漸將石頭磨出尖角,用於抗擊敵方的入侵,再後來用銅、鐵、鋼等金屬製作成飛鏢。至北未時期,飛鏢被少林方丈引進入寺成為眾僧習練的防身暗器,經千百年流傳至今。

北宋時期,有位法名性圓的老僧人,少年時曾經在西域遊歷,得到高人的使授,精通各種武術技藝,但西域武術技藝與中原武術技藝不同。後來,性圓隱居在西蜀忠州(重慶市忠縣的舊稱)某寺悉心研究,花費幾十年的時間將西域武術技藝與中原武術技藝融會貫通,習練到出神人化的境地。

性圓有三大絕活,一是槍法,二是刀法,三是鏢法。當時世運多變,性圓於是遍游中原,想求得英才傳授武藝,以備國家日後之用。性圓在中州(河南省的日稱)遇到周侗,見他詳恭有禮好學不倦,可為人師,就把槍法傳授給他。性圓在安徽結識了趙巋,見他勇武絕倫、豪爽率直,可以大用,就把刀法傳授給他。性圓在江州(江西省的舊稱)結識余全,見他精靈活潑、手眼異於常人,就把鏢法傳授給他。周侗、趙道、余全又在一起相互切磋,將槍法、刀法、鏢法都學會了。後來,周侗將槍法傳岳飛,趙巋將刀法傳其子趙壁方,余全將鏢法傳其子余化龍。

元明時期,學習飛鏢的人逐漸增多,可謂代代有高手。到了清朝初期學習飛鏢的風氣已經發展到鼎盛。習武者除了學握正式武藝之外,還把鏢法當作一種防身技能,人人必學。即使到了火器盛行時期,這種風氣也未消退。

明朝時期,有一位河朔(河朔在中國古代是指黃河以北的地區、大體包現今山西、河北和山東的部分地區)人鄒永寬,擅長綿拳十三手、同時也是飛鏢高手。他與人對打時,只要遠遠站著,拉開架勢,對方就不敢靠近。只要稍微接近就會被摔出幾丈外,連怎麼被摔出去的原因都不知道。鄒永寬的鏢技也精絕,曾經在京城通州與人比武,無人能敵。通州原本就是武術極盛的地方,名家輩出,特別以鏢技聞名於世。有多事的人知道鄒永寬的名聲,就慫恿通州的名家同他一比高下,但都不能取勝。通州人郭泰,武藝超群,也是飛鏢高手,能一手連發三鏢,百步之內擊人,發無不中。武術界稱這種技藝為「一子連三丟」。有一次,鄒永寬在通州比武打擂郭泰見眾人不能取勝,就挺身而出,與鄒永寬鬥打斗二十幾個回合之後,仍然不能取勝,於是他乘隙向鄒永寬發鏢。3枚飛鏢都沒有打中,反而均被鄒永寬用手接住。郭泰這才知道此人技高一籌,不可與之匹敵,於是向他請罪,並求教於他。鄒水寬笑道:「我聞通州能人眾。至鏢師保鏢過其境,噤口不敢喝鏢令(會是保局中人使用的暗號)。今一見,技亦猶人耳。余因不擅此者,既君輩有此興緻,請一試之。」其意是說,通州的能人眾多,外地的鏢師、保鏢路過通州,都不敢大聲吆喝鏢令。今天與眾人比武,果然技藝超人。我不擅長此武藝,既然各位有興緻,請比試一下。

擂台前有一棵榆樹,樹上榆錢累累。鄒永寬讓郭泰在樹上選三串榆錢標上記號,自己站在百步之外舉手發鏢,三枚全中。鄒永寬發鏢的手法,是「一子連二丟」,堪比養由基「楊穿三葉」。春秋戰國時期,楚國人養由基善於射箭,能在一百步以外射中楊柳的葉子,後遂以「楊穿三葉」、「百步穿楊」比喻射技高超。

繩鏢,顧名思義,是帶有繩子的鏢。相傳古代有一員戰將與對手戰至最後,身上只剩下一枚飛鏢,他急中生智,將這枚飛鏢系在戰馬的韁繩上,順勢甩向對手,被對方躲閃過去。正當對方認為他再也沒有飛鏢的時候,戰將收回繩,又一次發出「繩鏢」。結果,對方猝不及防,中鏢落馬。這就是繩鏢的起源來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鐵馬來夢 的精彩文章:

朱日和,中國軍隊的磨刀石
未來海戰的殺手鐧:軍用水面無人艇

TAG:鐵馬來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