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支持者跳票13部長請辭,澳大利亞總理特恩布爾遭「逼宮」

支持者跳票13部長請辭,澳大利亞總理特恩布爾遭「逼宮」

【編譯/觀察者網 童黎】

用中文說「澳大利亞人民站起來」的澳總理可能要走人了,但他還在掙扎……

本周,劍指澳大利亞總理特恩布爾(Malcolm Turnbull)的「逼宮」行動還在進行中。13名部長及助理部長請辭,主要支持者倒向對手,呼籲發起第二次黨內改選,特恩布爾的黨魁和總理職務岌岌可危,而中國人民眼熟的外交部長畢曉普有望成為總理候選人。

支持者倒戈相向,澳總理要氣壞了

據路透社當地時間8月23日報道,受黨內領導權之爭影響,澳大利亞議會已經暫停運作。而部長們拋棄了特恩布爾,呼籲進行第二次投票。

本周二(21日),特恩布爾搶先發起投票,以微弱的優勢擊敗前內政部長達頓(Peter Dutton),贏得了黨內領導權投票。但達頓和一些部長在周四呼籲進行第二次投票。

據了解,澳大利亞自由黨現與國家黨聯合執政,由自由黨黨魁特恩布爾出任總理。

路透社稱,周四,3名曾在周二給特恩布爾投票的部長表示,他們現在改為支持其競爭對手達頓。

達頓(右) 圖自外媒

在達頓辭職後,貿易部長、網路安全部長等12名部長及助理部長接連辭職,但一些人的辭呈未獲批准。

而特恩布爾的主要支持者——金融部長科曼(Mathias Cormann)也已遞交辭呈,表示認為達頓才是明年5月大選前領導保守黨政府的最佳人選。

科曼宣布不再支持特恩布爾,他稱自己「不能忽略這樣一個事實,自由黨的大多數同僚認為需要改變」,而另外5名曾在周二投票中支持特恩布爾的部長也告訴他,他們正在改變立場。

不過,據澳大利亞ABC電視台報道,外交部長畢曉普(Julie Bishop)、教育部長伯明翰(Simon Birmingham)、國防部長佩恩(Marise Payne)等人仍是特恩布爾的堅定支持者。

外交部長畢曉普或參選

路透社同時援引澳媒稱,特恩布爾已經不太可能參加第二輪領導權投票,財政部長莫里森(Scott Morrison)或意外挑戰這個最高職位。莫里森一直是特恩布爾的支持者,但他一直有成為總理的雄心壯志。

特恩布爾(右)與莫里森(左) 圖自《衛報》

另據澳媒消息,內閣成員也「強烈」鼓勵外交部長畢曉普成為領導權的第三位候選人。

談到訪華時,畢曉普面露微笑 視頻截圖

不過,《衛報》指出,達頓僅需比周二多得7張選票就將獲得多數選票,而第三位候選人的出席只會讓達頓的反對者產生分歧。

據報道,由於自由黨內部陷入混亂,澳政府將在9月10日之前暫停下議院的運作。休會期間,自由黨將有時間解決其領導權危機,避免給政府部門帶來影響。候選人也能抓緊時間,在投票前爭取更多支持。

特恩布爾則表示,如果43名自由黨議員簽署請願信,要求重新投票,他才會在周五中午再次召開黨內會議。言下之意,在黨內多數人表明希望他離開前,他不會主動下台。

如果舉行黨內改選的要求被通過,那他將不再參加投票,並辭去議員的職務。

態度強硬,質疑對手議員資格

本周的澳大利亞議會一片混亂,特恩布爾將這場「逼宮」稱為「內部叛亂」,是在將自由黨帶向極右翼,「黨內少數人在議會外一些人的支持下,試圖霸凌、恐嚇他人實現領導層變動。」

與此同時,特恩布爾對達頓的議員資格提出質疑。有報道稱,達頓在獲得政府資金的日托中心獲取了經濟利益,而澳大利亞憲法禁止議員獲取聯邦資金。

對此,特恩布爾要求澳最高級別的法律官員在周五上午對達頓的參選資格作出解釋,理由是他自己「不能過分強調,澳總理一職的候選人是否為合格議員有多麼重要」。

2015年9月,特恩布爾在黨內政變中擊敗前總理阿博特(Tony Abbott)後上台,後者在最終落敗前,也曾在一場黨內領導權爭奪中獲勝。

去年底,澳大利亞政壇發生一系列「反華鬧劇」。而總理特恩布爾竟用普通話宣稱「澳大利亞人民站起來(了)!」,之後又借孫女用中文叫他「爺爺」來示好。

這一行為被澳前總理陸克文認為是「給了中國人一拳」,破壞了與澳大利亞最大貿易夥伴之間的關係。

混亂政局引發選民不滿

據報道,澳大利亞政局不穩,頻頻更換總理,對商業投資帶來消極影響,引發了選民的憤怒不滿。

此次政治危機影響了投資者的預期,導致澳元下跌0.9%,成為周四表現最差的主要貨幣。澳大利亞股市也下跌了0.2%。

澳洲航空公司喬伊斯(Tony Abbott)表示,「對於每個國民來說,首都堪培拉正在發生的事著實令人失望和沮喪。商業領域需要確定性和對未來抱有信心。堪培拉帶來的不確定性起不到任何好處。」

另據中新網報道,47歲的達頓是保守派政要,立場比中右翼的特恩布爾更強硬。他在擔任內政部長與移民部長期間以硬漢形象示人。達頓承諾,若他當上總理,將減少移民,壓低電價,提高水資源投資,幫助遭遇旱災的農民。

不過,特恩布爾究竟為何「眾叛親離、四面楚歌」?BBC總結了這場「逼宮」的導火索。本周一,特恩布爾為安撫保守派,放棄了立法制定「碳排放目標」的計劃,他本想藉此挽回一下民調。但這還是引起了政府其他政客的「反攻」。

值得一提的是,澳大利亞換總理甚為頻繁。如若特恩布爾下台,那新總理就將成為該國不到10年間的第六任總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國際頻道 的精彩文章:

美國參議院未發現特朗普與俄羅斯勾結的證據
人大學者:美國為什麼狂躁?看這張圖就明白了

TAG:觀察者網國際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