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切不尊重腸道菌群的減肥方法都是耍流氓!

一切不尊重腸道菌群的減肥方法都是耍流氓!

對於想要通過調整飲食減肥的人來說,有些人輕輕鬆鬆體重就下降了,而另一些人怎麼都減不掉渾身肥肉。WHY?

最近一項新的小型研究發現,人們的腸道細菌可能在決定他們減肥的難易程度方面起了作用。

研究發現,在減肥困難的人群中,腸道細菌更善於利用碳水化合物,為身體提供更多的能量。

這通常是一件好事,因為人們需要能量來補充他們的身體。但是,對於一些想減肥的人來說,腸道細菌提供能量的能力可能是減肥的阻礙。

明尼蘇達州羅徹斯特梅約診所(Mayo Clinic)的胃腸病學家、該研究的聯合資深作者Purna Kashyap博士說:「這項研究告訴我們,腸道細菌可能是在進行生活方式和飲食干預後決定體重減輕程度的重要因素。」

研究人員強調,這些發現只是初步的,需要更大規模的研究來證實。

但該研究表明,「在(減肥)臨床研究中,有必要考慮微生物群落」。

腸道微生物為減肥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方向,可以讓我們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治療肥胖的方法,」Kashyap說。

糞便的研究

研究者利用糞便研究腸道菌群基因組成

1

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26名超重或肥胖的人的數據。這些人參加了一個肥胖治療項目,通過調整飲食、增加運動和改變日常行為方式,幫助人們減肥。研究人員還分析了參與者在研究開始時和減肥計劃實施三個月後收集的糞便樣本。

在這三個月里,參與者平均減掉了8.2磅(3.7公斤)。

其中9名參與者減了至少5%的體重,研究人員認為對這9個人來說,這是一次「成功」的減肥。其他17名參與者減掉的體重不到他們體重的5%。

在「成功」減肥組中,參與者平均減重17.4磅(7.9公斤),而在「不成功」組,體重平均只減少了3.3磅(1.5公斤)。

2

接下來,利用糞便樣本,研究人員分析了參與者的腸道菌群,以確定細菌基因在分解碳水化合物中扮演的角色。

他們發現,在「不成功」的減肥組中,這些細菌基因的數量比「成功」減肥組增加了。

研究人員在8月1日發表在《梅奧臨床進展》(Mayo Clinic Proceedings)雜誌網路版上的研究報告中寫道:腸道微生物群中碳水化合物代謝能力的提高似乎與體重減輕具有負相關。

3

更重要的是,研究還發現,「成功」減肥組的人體內的一種叫做Phascolarctobacterium的細菌含量更高,而「不成功」減肥組的人體內的一種叫做Dialister的細菌含量更高。

不過,研究人員指出,目前尚不清楚Dialister菌是否會以一種特殊的方式代謝碳水化合物,從而阻礙減肥。

菌群如何影響減肥?

它的工作原理如下:

當你吃蘋果時會發生什麼?

你消化了大部分。但蘋果有一部分是我們無法吸收的。我們沒有合適的酶來消化所有的蘋果,但細菌可以。細菌吃了我們不能吃的東西。在這個過程中,它們會產生我們可以消化的副產品。所以這些副產品變成了我們的另一種熱量來源。

這項新研究表明,某些細菌或細菌的組合可能更有效地製造出「額外」的熱量供我們消化。

我們所有的卡路里中有5%到15%是微生物為我們提供的,如果食物缺乏,這種增加熱量的方法可能是有益的。但在很多人想減肥的時候,這些額外的卡路里可能是一件不想要的禮物。

未來會怎樣?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健康中心(UCLA Health)肥胖風險因素體重管理項目(Risk Factor Obesity Weight Management Program)的Vijaya Surampudi博士說,儘管他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但這項新研究「支持我們正在學習的有關微生物群落的知識」。

事實上,這些發現與最近的其他研究結果一致,這些研究表明腸道細菌可能在肥胖和減肥中發揮作用。

2013年的一項針對老鼠的研究發現,接受過肥胖者「腸道細菌移植」的老鼠比接受過瘦人細菌移植的老鼠體重和脂肪量增加更多。

2015年一項針對人群的研究發現,減肥手術可能會導致腸道細菌的長期變化,從而有利於體重減少。

然而,Surampudi認為本次這項26人的新研究的規模過小,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證實這個發現。

Surampudi說,總有一天,我們可能會找出對特定飲食有反應或沒有反應的人

例如,如果這項新發現被證明是正確的,這可能意味著那些體內含有對碳水化合物高代謝的細菌的人對低碳水化合物的飲食會有更好的反應。

我們可以使用微生物組來幫助不同人確定哪種飲食方式更適合

不過在這種方法應用於病人之前,還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

END

供稿及編輯:楊泓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微生物組創新創業者 的精彩文章:

與細菌相愛相殺多年,卻忽視了一直陪伴我們的那個「她」

TAG:微生物組創新創業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