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回望延安》——回望,是為了更好地前行

《回望延安》——回望,是為了更好地前行

來源:八一評論微信公眾號  作者:李國鋒

「那是一個奮發的時代,一個朝氣蓬勃的年代,一個黨和人民、領袖和群眾同甘共苦,相濡以沫,共同創造英雄史詩的年代……」

「幾回回夢裡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千聲萬聲呼喚你——母親延安就在這裡!」一首家喻戶曉的詩歌《回延安》,曾讓多少人熱淚盈眶。

「夕陽輝耀著山頭的塔影,月色映照著河邊的流螢,啊延安……」一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延安頌》,曾唱響大江南北,傳遍座座軍營。

如今,一部歷史文獻《回望延安》的熱播,再次打開人們記憶的閘門,讓延安這片神奇的土地,這座歷史古城、革命聖地,吸引億萬國人虔誠的目光,點燃共產黨人奮進的激情。

延安,1935年中共中央在這裡落腳,1948年解放大軍從這裡出發。這期間,這座不到3000人的陝北小城,經歷了怎樣滄海桑田的變化?這期間,飽受苦難的中華大地,發生了怎樣天翻地覆的變遷?

鳥瞰紅色延安

如今的延安

「巍巍寶塔山,滾滾延河水。」《回望延安》從紅軍長征勝利結束開篇,全景展示了黨中央在延安的13年間,如何錘鍊出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堅強領導集體,如何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一次歷史性飛躍,如何探索出一套管黨治黨的基本經驗,如何造就了一大批能夠擔當大任的棟樑之材。

這是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也是執政規律的深入探索。然而,很多時候,經驗與規律看似普通平常,過程卻往往艱難異常,甚至超乎尋常。

當時的延安,日偽軍瘋狂掃蕩,國民黨經濟封鎖,邊區軍民「沒有衣穿,沒有油吃,沒有紙,沒有菜,戰士也沒有鞋襪,工作人員冬天沒有被蓋……」斯諾在書中說,「陝北是我在中國見到的最貧困的地區之一」。

「貧瘠的土地可能長不好莊稼,但卻能長出金子。」延安,物質極度匱乏,但「金子」卻無處不在:毛澤東思想這個真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大生產奇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血肉聯繫,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

1939年,毛澤東在延安楊家嶺與當地農民親切交談。

也許,鮮明的對比更有說服力。《回望延安》中,「鐮刀鎚頭」與「青天白日」多次同框出現。接待陳嘉庚一頓飯,毛澤東花了1塊8角錢,蔣介石開支800大洋;對待兩個「理財人」的貪腐行為,共產黨處死肖玉壁,國民黨袒護孔祥熙;對於兩個「殺人犯」的處置,延安處決黃克功,南京放縱張靈甫。一正一反,立見高下。

「那是一個奮發的時代,一個朝氣蓬勃的年代,一個黨和人民、領袖和群眾同甘共苦,相濡以沫,共同創造英雄史詩的年代……」延安,像一塊巨大的磁石,凝聚天下人心;延安,又像一座火紅的熔爐,傳播革命火種。每一塊根據地,都是一個「延安」的縮影,讓星星之火漸成燎原之勢,最終完成了建立新中國的奠基禮。

戰爭的硝煙早已散盡,但歷史的迴響仍在繼續。《回望延安》讓我們看到,無論起始多麼地簡,無論道路多麼曲折,一個政黨、一支軍隊的精神與作風,將直接影響與決定這個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

有理想、有信仰、有希望,永遠是不同時代人們的不懈追求。這也是為什麼艱難困苦沒有擋住成千上萬嚮往的腳步,「延安的城門成天開著,成天有從各個方向走過來的青年,背著行李,燃燒著希望,走進這城門。」最多的時候,一天有1000多名知識青年到來,真可謂「萬眾矚目清涼山」。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振聾發聵,影響深遠。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人心向背,始終是歷史興衰的深刻答案。也因為如此,延安步履維艱仍然贏得了四面八方高度的讚譽,攝影家吳印咸稱之為「理想所在」,作家丁玲的答案是「這是樂園」,陳嘉庚感慨「中國的希望在延安」,斯諾盛讚這是「東方魔力」「興國之光」,正所謂「狂流一柱在延安」。

三年前,習主席重回延安時,語重心長地叮囑全黨全軍,要不斷接受「延安精神」的洗禮。延安精神過去是凝聚人心、克敵制勝的精神動力,今天更是實現中國夢強軍夢的強大力量支撐。我們回望延安,不是漫不經心地回憶,也不是漫無目的地回顧,而是一次靈魂的洗禮、精神的升華、思想的淬鍊、作風的檢視。

至今,延安中央大禮堂上方,仍然懸掛著這樣的橫幅——「在毛澤東的旗幟下勝利前進!」行程萬里、不忘初心,汲取力量、砥礪前行,我們一定能夠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原文標題:《回望是為了更好地前行》

作者單位:河南省軍區

配圖來源:網路

不忘初心,推進新的偉大工程

——歷史文獻片《回望延安》在全軍和武警部隊官兵中引起熱烈反響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

歷史文獻片《回望延安》在中央電視台播出後,在全軍和武警部隊官兵中引發熱烈反響。大家在學習討論中紛紛表示,要通過觀看《回望延安》,進一步深化對中央軍委黨的建設會議精神的理解,把握思想精髓、強化使命擔當,努力把軍隊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工作抓得更緊更實,為實現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完成好新時代軍隊使命任務提供堅強政治保證。

「該片集中回答了中國共產黨在延安的13年,如何實現由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浴火涅槃,靠什麼從中國的西北一隅走向全國、震撼世界。」軍事科學院軍隊政治工作研究院解放軍黨史軍史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翟清華收看後心情激動。他感到,《回望延安》是站在新時代對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追根溯源,是對延安時期我們黨形成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的展現弘揚,從加強黨的自身建設的視角回答了「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這一歷史命題,為全面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全面從嚴治黨提供了生動歷史教材。

「我們的原則是黨指揮槍,而決不容許槍指揮黨,這是在血與火的鬥爭中得出的歷史經驗。」軍委機關各部門黨員幹部深刻感到,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是人民軍隊的建軍之本、強軍之魂。歷史和現實一再證明,有了黨的堅強領導,人民軍隊前進才能有正確方向和強大力量。「維護核心就是維護大局,就是最大的政治。」各戰區機關幹部表示,要堅定自覺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強化「四個意識」,堅定「三個維護」,全面深入貫徹軍委主席負責制,堅決聽從黨中央、中央軍委和習主席指揮。

黨要管黨、從嚴治黨,一直伴隨著中國共產黨發展壯大的每一個階段。共產黨的黃克功、國民黨的張靈甫;共產黨的肖玉璧、國民黨的孔祥熙,兩個領兵人,兩個「理財人」違反紀律規矩後的不同結局,給官兵帶來很大啟示。「正風肅紀,是走向勝利的堅強保證。」海軍南沙水警區永暑礁守備部隊副參謀長譚歡樂感言,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必須以永遠在路上的決心、攻堅克難的意志、務求實效的行動,把「全」「嚴」「實」貫穿管黨治黨的各方面、全過程。陸軍某部、武警某部紀檢幹部結合工作實踐說,提高黨的建設質量,既要堅持和發揚我們黨加強自身建設形成的優良傳統和成功經驗,又要根據黨的建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創新方法手段,用新的思路舉措解決改革強軍出現的矛盾問題。

在延安,黨和人民、領袖和群眾同甘共苦,才共同創造出「英雄史詩的年代」。連日來,火箭軍某團「常委新訓示範班」在訓練場上帶頭摸爬滾打、嚴摳細訓。全軍優秀指揮軍官、團政委張紅偉深有感觸地說,黨員幹部應該是「先鋒模範」的代名詞,必須責無旁貸挑起新時代賦予的重擔,帶頭加強黨性修養,錘鍊優秀品格,以實際行動發出無聲的命令、形成無形的感召。

中央黨校、抗大、馬列學院、陝北公學、魯藝……延安時期30多所幹部學校,培養出大批治黨治軍骨幹,為人民軍隊贏得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乃至建設新中國,奠定了雄厚的人才基礎。這一幕引起第75集團軍某旅官兵共鳴。調整改革後,該旅黨委建立幹部培養精細化常態化機制,使幹部成長踏上快車道。該旅二營教導員劉光鎮說,習主席強調要把培養幹部、培養人才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們要注重製定和落實好優秀年輕幹部培養規劃,把人才放在備戰打仗一線、關鍵崗位和急難險重任務中摔打磨練。

行程萬里,不忘初心。剛赴俄參加「航空飛鏢-2018」國際軍事比賽並勇奪殲擊轟炸機組冠軍的北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旅飛行二大隊大隊長張立,征塵未洗又投入緊張訓練;多次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的第80集團軍某旅一級軍士長於世忠,即將滿服役期仍幹勁不減,帶領技術攻關小組解決了多個訓練難題……奮戰在各個戰位上的廣大官兵表示,老一輩革命家和老一代共產黨人在延安時期留下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培育形成的延安精神,是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弘揚延安時期黨的建設優良傳統,全面推進新時代軍隊黨的建設,就是要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意識、捨我其誰的擔當精神、蹄疾步穩的務實作風,忠實履行好黨和人民賦予人民軍隊的新時代使命任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報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雄鷹突擊—2018」中白特種部隊聯合訓練開訓
陸軍邊海防學院組織黨政軍警民「五位一體」強邊固防實兵演練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