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修行中的三層境界

修行中的三層境界

修行中的三層境界

第一層,眼裡有人、心裡有人

第二層,眼裡無人、心裡有人

第三層,眼裡無人、心裡無人

無境之境,身口意具滅

為什麼人會遇見是非?為什麼人總是在情緒的苦海里翻滾?為什麼人會在關係的糾葛里操控?到底什麼算修行?修行的意義何在?如何知了自己修行的狀態?生活中處處是修行煉心的因緣,我們有沒有抓住機會呢?

早上出坡,打掃完自己的區域後,看下時間,差不多了,又見別人在偷懶,故拿著掃把和簸箕往回走,恰巧碰見「檢查師兄」,指出我提前5分鐘離開,講到作為新來學生更要認真遵守規定。當下心生羞愧,像個做錯事情的孩子,點頭稱是。轉過身去,卻心起憤怒,轉回來大喝一聲「師兄!」然後上前問到:「出坡時,是僅僅掃地,還是可以玩手機、看資料、四處閑逛?」這位師兄倒也誠實,先講行禪的要領,又說出坡與行禪的相似之處。而後,我深吸一口氣提到,「眼見一些師兄在做這些事情,還請師兄多多監督」。師兄此時才知背後有坑,說到:「我們修行是修自己,莫管他人,別人的情況與我們不同,有的人是有抑鬱症、狂躁症的,我看到他們會單獨說,就如我對你一般。」自知這一回合敗陣來,趕緊一句「感恩師兄」,然後溜走。

回到宿舍,心有鬱郁不順,自認為已相當精進,將自己區域打掃乾淨,而且用的是禪修方法,而其他人各有姿態。進而想到「檢查師兄」的態度不好,怎麼可以這樣講話?完全可以更友善一點。後有歸罪「偷懶」師兄,每次都偷懶,還在眼前晃來晃去,就是因為不想見到你,才趕緊離開。思慮種種,心情難以平復。

至早齋時間,坐在桌前,無心早讀,覺察在情緒風暴中的自己,可以看到自己內在有一個想偷懶的小人,也可以看到自己不允許自己偷懶,在偷懶被發現之後,有一種惱羞成怒的感覺,而後的攻擊性則是自己小我被刺破時的自動反應,內心不滿則是在心中在拿自己與「偷懶」的人比較。一方面,自己入寺之後,長期止語,走路亦不左右觀望,旨在將心收攝,內觀自性,曾與人言,自己已是「目中無人」。而今日之事,讓我覺察到雖「目中少人」,卻「藏人於心中」矣,甚至細細思忖,自己入寺緣由,也有不喜見人的意思,以為入寺,收攝身心,少人少語,便可修心。自以為到達第三境界「眼裡無人,心中無人」,竟有「我慢」產生。透過今日事之覺察,才見到自己心裡裝著不少人,「偷懶的人」、「傲慢的人」等等,修行是一個人的事情,修行是修自己的心。對於心的修行,唯有誠實面對自己,揭露自己的陰暗面才能進步。這部分是別人無法觸及和幫助到的,只有靠自己下大決心,發大願,才能有所成就。

所謂有人,與心理學中的投射有相似之處,我們內心中有的內容,會投射出去,外在的世界就像一個大屏幕,呈現著我們心裡裝著的內容,心有恐懼,則處處看到恐懼,心有悲傷,則到處見悲傷之事,心有憤怒,則總遇見激怒自己的事情,心有喜悅,會看到周遭世界的美好。

有智慧的人懂得通過外在的世界來修鍊自己的內心,當看到憤怒的時候,並不把手指戳向別人,而是覺察自己的內在有哪些憤怒的情緒,來自何處,因何而來,然後進入這個憤怒,去看見自己,去療愈自己。療愈的標準是自己不再因過去同樣的事情而產生同樣的情緒,曾經令你憤怒的事情,一笑置之;曾經令你恐懼的事情,你可以去嘗試;曾經令你難過的事,你可以去平靜的面對;這稱之為修行,稱之為智慧,稱之為波羅蜜。

修行,不是躲在寺院的小房間里打坐,不問世事,更不是封閉自己的內心,無問東西。一個人修行是簡單的,沒有外緣的干擾,很容易見到成效。但這種成效是暫時,是低效的,一旦遇到人和事,底層的自動化反應立刻發生,習氣又會上來。有人說,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什麼問題都沒有,而一旦跟自己的父母或者愛人連接,則翻江倒海。這不是真修行。

修行有三種境界,第一層境界「眼裡有人,心裡有人」,說的是內心有很多小人,自己並沒有看到,但可以看到外在世界的「小人」,我們常常把自己的情緒責怪於他人,認為是你你你讓我不開心了,讓我不爽了,逢人便抱怨他人,或者抱怨這個世界,為什麼看不到好人。之所以這樣是佛家所說的「無明」,也就是沒有覺察,這樣的人從來沒有向內看,認為自己的所有情緒都是外部世界的責任,也就是所謂的「巨嬰」。

當我們開始覺察,我們會向內看,然後會發現,原來是我們自己的心裡有事兒,別人才會觸碰到我們,引發我們的習性反應。我們內心有別人才可把憤怒、焦慮、多疑的衣服掛上去。我們心裡有傷口,別人只要輕輕一碰,我們就會啊啊大叫。所以,一句話可以讓人哭,一句話可以讓人笑,甚至不用說話,一個眼神就夠了。沒有覺察的人,像是任人擺布的機器人,像是一個木偶,有很多隱形的線被人操控,不自由。而隨著覺察力的提升,我們會逐漸切斷身上的線,任你如何打罵、污衊,我不起習性反應,我知道,我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我也不需要向你證明什麼。然後,這個覺察人的眼裡就沒有人了,到達「目中無人」的境界。此時,他的心裡還是有人的,他清晰的知道自己內在有什麼樣的人,但不怪罪與外界,自己承擔起生命的責任。這即是第二層境界:「眼裡無人,心中有人」。一個人到達這個境界算是修行入門,也就是說不抱怨才是修行的開始。

當我們說到「心中有人」,有的是什麼人呢?這就需要更進一步的深入覺察,也就是內觀,不斷的向內看,看自己的內在有什麼,是喜、怒、哀、懼?還是貪、嗔、痴、慢、疑?我們內心那些不敢、不曾與人提起的陰暗面是什麼?當我們開始修行,最重要的前提是對自己絕對的誠實,也就是內在誠實,你必須知道你心裡有什麼,是什麼,因何而來,去看到、療愈、轉化自己的內在陰影。唯有這樣才會進入內在世界的整合,那些形色各異的「小人」們被整合起來,越來越合一,最後形成身心一致的自己。如此便可以進入「眼裡無人、心中無人」的境界,這裡說的「心中無人」是無他人,無第二人,無第二念,只有一念,行一直心。

於是才有了最終的無境之境,說的是「身口意具滅」,這類似與從1到0,類似於從太極到無極,類似於「涅槃」,融入大道之中,歸於無常以內。能到到這個境界的便是逍遙遊,便是隨心所欲而不逾矩,便是得大自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育德談心 的精彩文章:

TAG:育德談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