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遊戲 > 觸樂夜話:八大菜系都是我的家鄉味

觸樂夜話:八大菜系都是我的家鄉味

觸樂夜話,每天胡侃和遊戲有關的屁事、鬼事、新鮮事。

觸樂夜話:八大菜系都是我的家鄉味

圖/胡又天

地方菜

月初去成都參加漫展Comiday 22,上周又去上海的「東方螢燈筏」(TouHou Only 9th,即THO9),再轉戰蘇州聽「幻奏盛宴」音樂會,順道再去訪問當年《精忠報國岳飛傳》製作成員現在開的工作室。在這些主要活動之外,少不得的自然就是飲食,記憶中熟悉的味道,懷念的川菜與江浙菜。

怎麼川菜也懷念,江浙菜也懷念?實情是,大江南北那麼多地方菜,幾乎就沒有我不懷念的。這是生長在台北的福利:幾乎每一種地方菜都吃得到,只要有當年他們的人過來。

近代開始叫起來的八大菜系是哪八大還存在爭議──關乎飯碗,不能不爭,就算定案了,不在名單上的也必須拚命爭取第九、第十,畢竟「四天王有5個人是常識」,八大菜系即便要列到20個以上,也是很合理的。所以這裡就只數東南西北。

東邊江浙,當年遷台的大員、軍人和百姓都多,名店也就不勝枚舉,如「銀翼」「秀蘭小館」「隆記菜飯」「九如」「浙寧榮榮園」「敘香園」「老上海」,還有大名鼎鼎的「鼎泰豐」,都是我們常去的(或者從九如買生的餛飩、粽子,從鼎泰豐買生的菜肉大包回家自己蒸)。而且我祖父母就是浙江人,我外婆家也是江蘇人,聚餐時自然常選這一系。2011年我研究所畢業時,第一次回金華祭祖,到奶奶親戚家裡吃飯,驚覺那紅燒牛肉的味道和奶奶做的一模一樣,於是對味覺記憶之強固深有所感。

南邊閩粵,閩菜和台菜不用說了,說粵菜。台北的港式飲茶和粵菜館也很多,甚至不比香港的差──雖然最頂級的大館,和最庶民的粥面、燒臘是差一些,但中高檔的如「粵香園」「神旺」「品珍坊」等等,都有不少都能做到實惠而美味。老爸在香港工作過一年多,回來飲食功力大進;我讀博士也在九龍城周圍吃了3年,只要願意多走一點路,不捱學校食堂里那種有洗潔精味道的蔬菜,都能時時印證食經。廣府菜之外,據查還有客家、潮汕兩大派,客家人和客家菜早在清朝便在此開基傳承下來,無須贅言,潮汕菜在台北倒是比較少,不過我住香港時也補課補上了。

觸樂夜話:八大菜系都是我的家鄉味

在洛杉磯趙阿姨家看到的舊書《最新原味粵菜譜》,現在給我帶回北京了

西邊川、湘、陜,川菜在台灣地區也正宗,以前我家附近的「四川吳抄手」老闆還是我長輩親戚,後來他退休轉讓出去了,大菜的口味退步了一些,但紅油抄手、粉蒸肥腸這些小點還是維持著水準,有時我一個人也會去吃。川籍老兵來台後發明的四川牛肉麵算不算川菜不重要,「老鄧」「老張」還有幾十家牛肉麵做得都很好才重要。維持著水準的正宗川菜館還有「驥園」,近年也還有一些四川媳婦開了一些很不錯的小麵館,如「天府」。太辣的湖南菜我沒法吃,但台北的都不至太辣,小時候跟大人去過幾次「湘之最」,也忘了是怎麼個「最」法;比較常去的是一家忘了名字的家常菜,每次都點「炸蛋」來配飯。陜西菜,台北也有「勺勺客」,麵食和菜、肉都很對,和我去絲路旅遊時吃到的相比,除了羊肉沒辦法那麼新鮮,其他都不差了。

北邊京魯,「都一處」「京兆尹」「為福樓」「同慶樓」「半畝園」「真北平」等等都是伴我成長的,從炸醬麵、大滷麵、合菜戴帽、牛肉大餅卷這些基本款,到宮廷點心,到火鍋,到烤鴨之類的大菜,從平價到豪華都有,甚至比我在北京吃的都好。我在北京也吃過一些真正好的館子,也在一位阿姨家吃過她親手做的極好的炸醬麵,但哪裡能天天跑那麼遠去吃?平常還是只能將就於連鎖店和食堂級別的東西,果腹而已。台北就不同了,我從家裡騎個腳踏車出去,不遠就有好店。山東大饅頭也是兩三代人的記憶,雖然近年老兵漸漸凋零了,麵食也都還有傳下來。

講完東南西北當然還要來個中。湖北菜,比較冷門,台北有過「湖北一家春」,離我家也不遠,我沒有吃過比它更好的珍珠丸子(雖然材料也沒多高級,但味道就是正),可惜在我中學時關門了,後繼無人。比較悲哀的是河南,還真不記得有哪家是以河南菜為標榜的,頂多取個河南的地名。還是把山西從旁邊拉過來支援一下吧,「小山西」的燒餅從小吃到大,此外老爸常說我們小時候在一家很貴的火鍋店一連點過10盤肉,我一直認為他把記憶誇大了。

再補個東北和西南:東北有做酸菜白肉火鍋的「長白」,西南有「雲松小館」等等雲南館,兩者在酸味上頗有異曲同工之妙,於台北炎熱的天氣都算對症。

所以我到大陸來的時候,人家問我吃不吃得慣?只要是好吃的,當然一點問題都沒有。有問題更好,出了問題(例如重慶火鍋),找到答案(例如廁所),我的記憶庫就又增加了。

真要說吃不慣的,那就是一些重油重咸重辣,蓋過食物本味的料理。以前跟團來的時候,導遊、領隊會再三請餐館少放油鹽、少放味精,結果還是偶有死鹹的情況,不過近年好不少了,大概是因為經濟發展,高血壓、糖尿病也發展,知道怕的人漸多,年輕人也開始會比較、會講養生;又或者只是因為我學會避雷了,盡量不點可能太重口味的。

如果還要說不滿,自然就是連鎖店、超市的東西吃起來太無聊了;瀏覽各種飲食文學和網上的食話,許多都在感嘆以往的好味消失,被一堆沒有靈魂的量產貨取代。但又要怎樣才能找回靈魂呢?辦法不是沒有,只是你沒那工夫每天去做;偶爾能吃到一頓還行的,也就不錯了。也因此,有機會吃到真正好味的時候,都要滿懷感謝。

觸樂夜話:八大菜系都是我的家鄉味

1969年的食家,已有不少對料理劣質化的感慨,而我們也多虧有這樣的一群人,才得以把「正味」傳承至今。對此書有興趣的讀者可聯絡我

地方語言

8月21日,國產動畫電影《肆式青春》在B站上架了,大會員可看。相對於先前在網飛上架的英語、日語配音版,中配版最大的不同,自然就是配音(廢話)。

《肆式青春》是3段各自獨立的短片,人物彼此並無關係,而共同的主題,真正的主角,是1980至90年代的街景、家居和現今的對比,他們用動畫再現不同地區一代人的童年,並且,配音也多處採用了早就該做、我也一直想要多聽到的方言,雖然不完全。

我對方言和其中的文化,從來都是充滿興趣的。幾年前改編賈平凹散文的《賣豬》就把1978年左右的陜北黃土高原表現得相當生動,配音亦好。這種片子我從不嫌多,聽到熟悉的鄉音很高興,聽到陌生的方言更高興,我又可以學到一些有意思的東西。

《肆式青春》第一部是湖南的故事,並以米粉為貫串全篇的名物。然而沒有湖南話,是找不到配音員嗎?有人說,因為湖南各縣,甚至各村的方言差距就很大,但這是理由嗎?差得多,不也很好?何必要拿一種最強勢的,例如省會地區的來作標準,或者怕被挑剔「和我熟悉的湖南話不一樣」就乾脆不做了?

觸樂夜話:八大菜系都是我的家鄉味

料理要戰,方言也要戰:《肆式青春》的湖南米粉

我國中音樂老師是客家人,她說很多客語歌唱比賽的評審,對音樂和歌藝都不講究,只在乎歌手的發音是不是「標準」的四縣腔或海陸腔,而這些標準其實也都是近年編字典、開客家電視台以後,才人為地定下來的。大同之下,本應容許小異,有些人硬要以「標準」為美,不想接受自己不熟悉的異質,這樣一種固執,實不可取。

第二部在廣州,配的就是廣東話;第三部在上海,就用上海話。當然不是都用,而是會看場合和對象,與普通話交替著用,這是忠於實情。

在B站看這部片,或者各種含方言影片的彈幕,看眾人如何圍繞配音來品頭論足,總是饒富興味。有人說這粵語配得還是硬了一點,感覺像在看TVB肥皂劇,又夾雜英文的習慣是香港人比較多,內地比較不會夾,然而女主角在時尚產業當模特兒,講話洋氣一點也合理。還有在鬧底端紅色彈幕用粵語文打字幕不要擋普通話字幕的,又有人回應「我全都要」,很歡樂。

大底以前香港文化強盛,粵語歌、粵語片、粵配動畫片都多,所以有能力評論它配音的人也多,而不必是廣東佬。我在香港待了3年,大致也能分辨,這裡的配音的確是更像TVB影劇的播音腔,而不是他們平常講話的口吻。台詞雖然也有白話化,但有些部分感覺還是沒抓好書面語和白話之間的分寸。這是大學問,外國人做動畫再強也教不來,只能自己的語言自己慢慢磨。

第三部的配音是最少見到差評的,大都認為很道地,而且細節生動,例如一些普通話字幕沒打出來的土話,以及開頭老闆帶口音的普通話。

我外婆家是江蘇人,我兩個舅公講話的口音就是那樣的,所以我聽到的時候感覺很親切。當然在親切感底下,還有數不盡的歷史積澱,不深入進去學一陣子是難以通曉其中脈絡的,但能在這裡聽出一些線索、一點頭緒,也就很好了。

通常大家嫌中配,最大的緣故應該是「不自然」,播音腔太重,和我們平常講話差太多。雖然動畫片中的日語也是播音腔,和現實的日語也差很多,但你不熟悉,就不會感覺出差異。廣東話強勢,長年以來也派生出了自己的廣播腔,所以也會有這個問題;其他地方的語言,縱使是也有上億人口的吳語,因為廣播腔不多或者沒有流行到外地,所以寫台詞的人和配音員,都還不得不按照生活習慣來配,而不是沿用既成的廣播腔,也因而留住了自然生動。可以這樣說嗎?

總之中國的故事,當然應該用中配,用真實的普通話和地方語言。如果字幕也能方言直書和普通話意譯並行就更好了。

遊戲里的漢語配音

上地方料理和地方語言,除了藝術與文化上的考量,還有一條很簡單的生意經:競品少,有藍海市場,而且沒有人做得過我們自己人。就算外國人想來做,也得找我們的人來做。

2012年我在香港的時候,買了United Front Games和Square Enix合作的《熱血無賴》(Sleeping Dogs,,或譯《香港秘密警察》,大陸玩家最熟悉的一個譯名叫「睡狗」),一個香港警匪片、黑幫片背景的「GTA」式開放世界遊戲,其配音,為照顧國際玩家,是以英文為主、粵語為輔,或者應該反過來說,真正的本體是戰鬥時各種道地的粵語粗口,還有開車時可以選擇播放的「廿四味」樂團的饒舌歌。這些配音誰配的?當然是香港的工作室。在感嘆香港遊戲業不足以開發3A大作的同時,總算演藝行業的老底還足以在這等作品裡分到一杯羹。

觸樂夜話:八大菜系都是我的家鄉味

《熱血無賴》最出色的女角是這位復仇的冰室老闆娘,強烈推薦

2015年,以1980年代香港為背景的手游《光輝歲月》(有抽卡RPG和互動電影兩作)也做了粵語配音,並且還在遊戲中辦了日報,接受各種圍繞舊時風物的投稿。我和不少人出於友情和情懷,也玩了一陣子。從大處看,這也只是一款打不開局面的小廠手游;但從小處看,有地方歷史、語言、文化的加成,它取得了超過其遊戲性很多的成績。

其他有在國產遊戲里成規模出現的方言,我記得的也就是改編自霹靂布袋戲的《霹靂奇俠傳》和金光布袋戲授權的《金光群俠傳》幾作,請到原班人馬──霹靂就黃文擇、金光就黃立綱自己上。雖然原汁原味,但也沒什麼驚喜可言。騰訊的《歡樂麻將全集》也有方言配音,但來來去去也就平平板板那幾句。要說驚喜,得數暴雪出的《爐石傳說》在台灣地區的版本了,有閩南語也有粵語。

聽說在2000年左右,《CS》1.6版最流行的時候,有人做過台語(閩南語)語音包,把投擲手榴彈的「Fire in the hole」改成「請你呷芭樂」(芭樂讀作「拔辣」,學名番石榴者也),土味十足,風靡一時,可惜我沒聽到過。近年武俠RPG開始講究配音,但是現代感過重的書面語台詞,和生澀的普通話配音都很難令人不齣戲,我時常就想,不如改用客家話,或者某些沒成為官話的方言來配,既能作出古意和距離感,又還是漢語?然而隨便一個人都能從藝術、文化、生意經各方面舉出許多不可行的理由,我也就只能想想而已。

1989年李立群、金士傑主演的相聲舞台劇《這一夜,誰來說相聲》,在段子二「國與家」里描述了一個匯聚了南腔北調的眷村,說哪裡話的人都有,擠在這小地方的各種誤會和怪趣,還有人住久了口音被打亂,混到誰也不知道他從哪裡來,也聽不懂他的話了。李立群把各省的腔調都學得活靈活現,這自是他從小耳濡目染之功。

我生長的年代較晚,各種方言已經漸漸被標準化的「國語」磨平了,即使是人口最多的閩南語,也流失了不少土話。地方菜的傳承比較沒有斷,我也有口福,不至於連以前有過什麼精彩的料理都不知道,然而在方言上,有很多就只能從文字敘述里追想了。

比飲食稍好的是,偶爾有人會挖出老電影、老唱片來給大家看和聽,不用多花錢就能感受到,但時代畢竟已經變了。也因此,能在虛擬世界裡,把這種種風物保育下來的動畫與遊戲,就格外可貴:能多留住一種方言或菜肴,將來的小孩、大人與外國友人,就多一種可親的「家鄉味」。我有幸能在小時候就在一個城市裡嘗遍中國,這在不具備特定時空條件的地方是不太可能實現的。然而語言、鄉音,就可以通過影劇和遊戲的傳播,在未來的世界裡繼續傳遞過去的信息。

期待中國各地的方言與菜肴,都能有在遊戲世界裡大放異彩的一天。

(《美游心影錄》下篇順延至下期夜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