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瀕臨滅絕的「沒骨」水墨山水

瀕臨滅絕的「沒骨」水墨山水

瀕臨滅絕的「沒骨」水墨山水

中國畫講究「傳承」,追求道法自然。傳統文化之精髓來自於儒、釋、道及易經,藝術家在傳承傳統繪畫的基礎上,將「精髓」注入靈魂深處,融入繪畫之中,並不斷提煉,創造出嶄新的原創語言和藝術表達符號。

我國畫史千餘載至今,已形成諸多風格不同之貌而源遠流長。「沒骨」水墨技法,肇自南北朝張僧繇而盛於當世,後至唐朝楊升再振金聲傳其衣缽,王右丞也兼其施法並發揚光大。歷經宋朝米友仁、梁楷,元朝王冕,明朝董其昌、徐渭、藍瑛,清朝惲南田等歷代畫師推波助瀾廣為流傳。「沒骨」水墨花鳥、人物已極大豐富,唯「沒骨」水墨山水,則稍顯鳳毛麟角而期待完善。近代張大千、傅抱石、吳湖帆、堯文藻、秦嶺雲等大家偶而為之,稱謂大寫、潑墨、潑彩之一格。然傳統「沒骨」水墨山水,作為中國畫的組成部分,卻始終星火隱約未見大放光明,則顯得大音希聲。

楊建輝:字快風,號天台山人。受數位導師之栽培,七歲從藝學習書法,三十歲轉入詩詞、繪畫及國學。四十歲之前,以自然山水為基調,主張繼承傳統中發展,創作讓他始知:力求突破如實再現,以意向自由組合為指南,表現心靈意境為歸根,相輔相成而辯證統一。四十四歲終於形成獨特的藝術語言符號,以超脫自然的創作心態而不受任何約束,盡情渲泄胸中激情,得大自在,並完成《論沒骨水墨山水》之論文。正如海粟大師所言「藝術是表現而非再現」。古人云:「道有人弘」,楊建輝在傳統的「沒骨」技法中,形成了自己獨樹一幟的風格,似傳統又不是傳統,不是傳統卻又似傳統,是與不似之間,是謂創新,重塑東方之神韻!

繪畫的技法僅僅是手段而已,則藝術的核心卻是畫家的修養,然詩、書、畫及國學的深度決定藝術的高度。讀楊建輝的畫,空靈、溫潤、洒脫、大氣。水墨交融於神幻中陰陽互耕:靜極生氣、氣動生象、象移生煙、煙消跡化。水墨氤縕之美絢染混沌可稽之異,出意料之外而合於哲理詩性,酣暢淋漓得奇妙之契。觀楊建輝繪畫的整個過程,能強烈感受到他所傳達的思緒,倉促的筆墨中,似熱情、似彷徨、似掙扎,那幾乎神經質的瘋狂,不能自抑的興奮和顫抖瞬間迸發,高超嫻熟的技藝,隨著紙樂,將人文關懷淋漓盡致地絢染在作品之中,不論詩情與哲理,都達於時代審美之情趣,他將山水韻化了,開拓出一片屬於自己的水墨家園。

中國畫分為兩大派系,即學院派和草根派。水平的高低,不是由「出生」來決定的,而是通過自己不斷努力獲得的。吳冠中對南方報記者說:「歷代大家齊白石、黃賓虹、張大千、徐悲鴻、傅抱石、豐之愷、劉海粟、啟功等等草根派,都是詩、書、畫全才,通過師徒加自學模式,轉益多師獲得成功。中國六十年來,學院沒有培養出一位大家,這是不容置辯的事實。」學院派的優勢是起點高,若美院畢業後,依然不走出學院派模式,那就是『近親繁殖』,終生將不會有自己的藝術風格。藝術需要「野蠻」生長,它的本質是突破限制,否則便是「按部就班、照葫蘆畫瓢」。正如齊白石所言:「學我者生,似我者死」。在畫家的作品中,技法僅僅是皮毛而已,畫家的才學、人文關懷、人生經歷才是水平高低的體現。美院只能給予皮毛,若想在藝術方面有所造化,還得靠自學加益多師。

藝術沒有捷徑路可走,它是思想之流露;籍自然之源泉;施造化之手段。在揣摸自然真諦之同時:發而為詩;發而為畫;一瀉胸襟。使自我之小宇宙與大宇宙相吻合,斯乃合道。故詩之道;書之道;畫之道;即人之道也。人道合天道,才是藝術創造之使命。

楊建輝沒骨水墨山水欣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四川天台畫院 的精彩文章:

TAG:四川天台畫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