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神奇的微生物,能吃石油,未來用它做成感測器還能監控石油泄漏

神奇的微生物,能吃石油,未來用它做成感測器還能監控石油泄漏

說的石油的泄漏大家應該都不陌生,石油的泄漏帶來的危害非常的大,比如說曾經的墨西哥灣,曾經就因為意外地泄漏了石油,而造成大面積的海域出現了污染,這次嚴重的石油泄漏事件帶來的影響非常的大。當然石油泄露到海裡面之後肯定是需要儘快的清理掉,但那麼如何清理就成為了研究學者比較苦惱的事情,雖然說使用了很多不同的方法,但是效果好像並不是特別的顯著,總之當時的石油泄漏,導致這個地方漁業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另外還有就是海洋中的生態環境也是徹底的被打破了,嚴重的影響了海底生物的生存,所以現在關於石油方面監測泄漏就成為了各個國家非常關注的事情,如何才能夠實時的監控石油的泄漏問題,防止出現意外的情況,研究學者採取了很多不同的方式。

而在這其中有一種是利用微生物做出來的感測器,也就是說在海洋之中存在著一些特別的微生物(嗜油菌),而這些微生物正好能夠吞食一些碳氫化合物,當然在當年的墨西哥,石油泄漏過程中,這些微生物也是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當它們攝入了泄漏的石油之後,同時還能夠產生電流,簡直就像是微生物做成的一種燃料電池一般。

所以這種微生物給了科學家新的希望,通過這種微生物說不定能夠製作出一種細菌類型的感測器,不光是能夠監測石油的泄漏,還能夠清除掉海洋的很多污染,並且還會產生電壓,因此當研究學者發現了之後就開始關注這樣的微生物,希望將它們做成感測器,做成特殊的微生物感測器之後,只需要將它們放在石油運輸管道的外部,那麼就能夠很好的探測是否出現泄漏的情況,如果出現了泄漏的情況,可以發出無限的警報,人們就能夠實時的接受到信號,並且及時的做出相關的防禦和調整計劃。

而且這樣的感測器還能夠很好的幫助清理石油污染物,當然這樣的微生物做成的電池,它的工作方式其實就是,當這些海洋之中的碳氫化合物進入到人為做成的感測器之中,那麼微生物在裡面就會直接將它們給吞食掉,而且還會形成電流,當然並不是說沒有石油這些微生物就會被餓死,因為這種微生物它的飲食還是比較廣泛的,可以直接吃水或者是吃土壤的化合物。

當然對它們來說最美的食物就是石油,所以當石油泄漏之後,這種生物會非常的活躍,而它們的新陳代謝也會不斷的加劇,當它們不斷的大量攝入石油,加劇身體的活躍率,那樣身體所產生的電子數量也會不斷的增加,這樣就能夠探測到它們所發出的信號,如果超出了一定的數值,就說明出現了石油的泄漏。

這種使用微生物做成的感測器,好像聽起來真的是非常的完美,但是研究學者卻表示,其實這其中也是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並不是完全可靠的,也就是說細菌並不是人為製造出來的電子產品,所以細菌也就存在著多變性,雖然說使用細菌放在油管的外部,做出這樣的感測器聽起來非常的好用,但是細菌如果有一天突然的停止攝入石油,就像是它們吃飽了之後就不會選擇再繼續的進食,或者說是當它們進食石油特別多的時候,就會選擇一些比較好的或者比較符合它們胃口的,那麼當它們開始挑食,有可能對於我們監測石油是否泄露就不是那麼的準確了,所以我們人類並不能夠完全的依賴這些細菌來檢測石油是否泄漏,這畢竟是一項高危的任務。

細菌製成監測器的同時,還必須採用別的方式,雙管齊下同時監測才能夠更準確的防止石油出現泄漏的現象,但不論怎麼說這個想法是非常的好,所以研究學者依舊非常的期待能夠開發出這種新的檢測工具。

而且這種新的感測器不光是可以用于海底的管道,其實在別的方面像是一些卡車以及存儲油罐的地方,都是可以使用這樣的感測器,這樣對於預防石油出現泄漏的情況,會非常的有幫助。

當然在這其中除了製作這樣的感測器,另外研究學者還有更宏大的目標,那就是使用這樣的微生物,說不定在未來能夠開發出用於清理污染的,比較特別的吞噬石油泄漏工具,也就是說當有出現大面積的泄漏,使用這種生物做成的特別的工具,能夠很好的清理污染,這聽起來確實非常的不錯,如果真的能夠成功的話,或許真的可以造福人類。

資料:https://www.acs.org/content/acs/en/pressroom/newsreleases/2018/march/living-sensor-can-potentially-prevent-environmental-disasters-from-fuel-spills.html?_ga=2.247603589.300795136.1535027945-886786527.1535027945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豐探索 的精彩文章:

低碳生活健康綠色新習慣,時尚消費觀,我們究竟應該怎麼做?
地球的冷卻用了多久?43億年前的古老岩石,重新看待早期的地球

TAG:三豐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