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雲夢澤 | 思美人兮,看楚人之美

雲夢澤 | 思美人兮,看楚人之美

原標題:雲夢澤 | 思美人兮,看楚人之美




展覽說:


楚文化是中華文明中十分有特色的一支,主要分布在江、漢、淮水流域,其先民為黃帝之孫顓頊的後人。西周末年,周成王時期,楚人首領熊繹被正式冊封為子爵,建立楚國,定都於丹陽(今湖北秭歸)。

公元前689年,楚文王遷都於郢(現荊州市),都郢期間,楚國經濟繁榮,荊楚文化也進入繁榮鼎盛時期。據文獻記載,楚定都於紀南城(現屬湖北荊州市),歷20任楚王,長達411年。時隔千年,塵封在楚地的歷史文物,藉助「雲夢澤——荊州博物館藏楚地文物展」,向我們講述了一個瀰漫著浪漫、夢幻氣息的荊楚故事。


此次展覽展出荊州博物館藏戰國至兩漢時期的文物共96件(套),涵蓋楚人的衣、食、住、行、禮、侍、雅、美、文等各個方面。我們的微信解讀,根據展陳內容繼續採用分篇解讀的模式。屆時,我們會關注楚人的「美妝」、「書房器用」、「餐桌禮儀」、「居家陳設」、「車馬出行」等幾個方面,帶領大家去感受兩千多年前楚漢時期的物質生活和精神文明。


NO.1:思美人兮,看楚人之美


楚人的美區別於中原人的莊重,呈現出一種「驚采艷艷」,正如《楚辭》中對美人形象的描述。或有自然幻化的神女,她們「沐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靈連蜷兮既留,爛昭昭兮未央。」(《雲中君》);或有修飾精緻的貴族女性,她們「硃唇皓齒,嫭(hù)以姱(kuā)只。以德好閑,習以都只。豐肉微骨,調以娛只。」(《大招》);或許也有著神靈裝束以娛神的巫女,她們「靈偃蹇兮蛟服,芳菲菲兮滿堂。」(《九歌·東皇太一》)



車馬出行圖,湖北省博物館藏


無論是神女、巫女,還是貴族女性,她們均衣著精緻、面容嬌艷。這一方面來自楚人對美的天然追求,另一方面也來源於她們日常對面飾、衣飾的打理和體態的訓練。


想了解楚人是如何扮美的嗎?以下幾件器物,會告訴你答案。


妝容工具——楚式銅鏡、梳篦


展陳說明:此時楚式鏡造型輕巧,多為弦紋鈕,紋飾線條細膩流暢,主紋襯有精細的地紋,形成多層重疊,尤以獨特的山紋,縝密的羽狀紋,靈秀的龍鳳紋以及活潑的獸紋最具特點。充分體現了楚文化的玄妙、虛無、神奇和浪漫。楚式鏡的工藝主要採用線浮雕和透雕技法,同時鑲嵌綠松石、錯金銀、彩繪等特殊裝飾也被廣泛地運用於銅鏡上,使楚鏡紋飾愈發繁縟,色彩絢爛。至漢代,銅鏡在沿襲戰國晚期設計及製造技術的同時,又有了新的發展。主題紋飾出現了四神紋和規矩紋等新形式,除此之外,還出現了吉祥語或廣告用語的銘文。


持鏡人,東漢畫像石,山東嘉祥武氏祠


展品中的楚式鏡,背面圖案豐富,有羽翅紋、四葉紋、星雲紋、蟠螭菱紋等,也有銘文裝飾鏡,如「見日之光,長勿相忘」的銘文鏡。鏡形方面,有圓形銅鏡,亦有方形銅鏡。



展品:戰國 羽翅紋地四獸紋銅鏡



器物說明:圓形,三弦鈕,重圈圓形鈕座。鏡背紋飾由主紋與地紋組合而成,主紋為四個變形獸紋,地紋為細密的羽翅紋。




展品:戰國 漆繪方鏡


器物說明:漆繪鏡的流行,與楚地發達的髹漆工藝密不可分,楚漆繪鏡大多是素地上髹一層單色漆,再在單色漆上繪彩色花紋。因彩繪在銅質上,極易剝落。




展品:西漢 雙圈銘文銅鏡



器物說明:圓形,圓鈕,鈕周圍由12枚圓珠組成連珠紋鈕座。邊緣與鈕座之間有兩圈較高的凸棱,將整個空間分隔成內外兩圈寬闊的銘文帶。內圈銘文是「見日之光,長勿相忘,富未央」,外圈銘文是「內清□(質)明,光日月,心忽揚而願,然雍塞而不泄」。




展品:戰國 四山紋銅鏡


展品:西漢 「見日之光」草葉紋銅鏡



展品:漢代 四乳八禽紋銅鏡



展品:戰國 羽狀地四葉紋銅鏡



展陳說明:古代男女都蓄長發,梳、篦是男女梳妝所必須的工具。西漢劉熙《釋名·釋首飾》中對兩者做出了解釋:梳為「齒疏」者,可用於頭髮的梳理。篦又名比,為細齒者,可用於去掉發垢,保持清潔。戰國時期的梳篦形狀以馬蹄形居多,以骨、木、竹、角、象牙等制。楚式梳篦,造型簡約,巧用木材紋理做出,再上漆,齒之間距均勻,梳面光滑,做工精細,使用方便。



展品: 西漢 角篦、角梳



西漢 梳篦及盒子 荊州高台出土


荊州博物館藏


收納工具——漆器妝奩


展陳說明:妝奩是古人盛放梳妝用品的器具,產生於戰國,流行於漢代,延續至明清,歷史悠久。戰國秦漢時期,妝奩多為漆器、銅器,名門望族方能享有。此期的妝奩器形以圓形為主,也有橢圓形與方形。奩蓋和奩身主要有直口扣合和子母口扣合兩種。到了漢代,漆奩在戰國漆奩的基礎上傳承並創新,其形制、胎體和髹飾都有了巨大的提高。出現了雙層妝奩和多子奩這種多功能和組合化的設計,實用性特徵明顯,並向精緻靈巧方面發展。就考古資料來看,妝奩中一般收納銅鏡、梳篦、笄簪、刮刀、假髮等梳妝工具,胭脂、唇脂、妝粉、眉黛等化妝用品,以及其他珍貴的小物品。



展品:西漢雲紋漆圓奩



器物說明:漆奩流行於戰國秦漢時期,主要用來盛放梳、篦、笄、釵、銅鏡等化妝用具及化妝品,也稱為梳妝盒。

由蓋和身套合而成,全器內外均髹黑漆,漆蓋外壁原有彩繪大多已經脫落,僅存頂部紋飾。蓋頂紋飾共分四圈,內圈以外的三圈,只可見一些朱繪的點線組合、朱繪的網格狀紋和灰黑色不規則斑塊以及隱隱若若的捲雲紋。內圈為主紋區,中央朱繪一個變形連體鳳鳥圖案,四周有規律地分布著三組鳳鳥紋和捲雲紋。鳳鳥的身上繪灰黑色渦狀雲團,鳳鳥與鳳鳥之間則朱繪點、線和捲雲紋。




展品:西漢 彩繪彩繪小粉盒



西漢 彩繪雲氣紋雙層九子漆奩 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館藏


服裝模特——著衣人俑


據孫機先生考據,西周貴族的服飾多為上衣下裳,具體是一種上下身不相屬連的服制。春秋戰國之際開始流行「深衣」,形製為將上衣和下賞連在一起的服飾。「曲裾」即下身勾聯交接形成裙擺,是為了掩蓋深衣一體式的構造而做的裝飾處理。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貴族多著深衣,楚地出土的著衣木俑著深衣下擺較為緊湊,不算肥大。帛畫上的楚服,下擺則較「褒博」。



展品:戰國 彩繪著衣俑



器物說明:西周時期殉人現象逐步減少,春秋以後基本絕跡,取而代之的是模擬活人而製作的木俑。楚人用木俑隨葬出現於春秋晚期,到戰國時期較為普遍。一般用圓雕的技法將木頭雕刻成人的輪廓,墨繪鬚眉,彩繪衣裳。



服裝配飾——帶鉤與佩玉


展陳說明:帶鉤是古代貴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帶的掛鉤,使用方式為將鉤首直接鉤括在革帶另一端的孔洞中,從而起到固定腰帶的作用。帶鉤的應用,相傳最早為趙武靈王仿自西北游牧民族,這或指當胸革帶使用的青銅帶鉤而言。帶鉤的運用起初只限於甲服上,後發展,代替了絲絛的地位,用途也進一步擴展到一般貴族王公的袍服之上。在漢代,帶鉤又稱「師比」或「犀毗」,流行一時,常見的式樣有獸面形、曲棒形、琵琶形等各種異形鉤,材質除青銅、鐵、銀等,還有玉、骨、象牙等。




展品:戰國 錯金雲紋銅帶鉤


器物說明:帶鉤由鉤首、鉤身、鉤鈕三部分組成,鉤鈕起固定作用。這一件呈琵琶形,鉤身飾錯金雲紋。





展品:秦 龍首鎏金銅帶鉤



展品:西漢 猴形銅帶鉤



戰國佩帶鉤青銅燭奴 (河北易縣出土)

展陳說明:玉器溫潤如玉、清越以長,兼具祭祀、禮儀、裝飾的特性。隨身佩戴的玉亦可稱「佩玉」,一般包含璜、珩、佩、玦、環、瑬等,組合在一起的佩玉,隨著結構的複雜化和制度化,逐漸成為權貴身份的象徵或標誌,故《禮記·玉藻》中有「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等句。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國力強盛,與周邊諸侯國往來頻繁,受中原玉文化的影響,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楚玉文化。



展品:戰國 玉佩



器物說明:這一件也被稱為鏤孔龍螭珩。鏤雕,乳白色,一側有殘,但可看出兩側是對稱的。主體造型為兩條橫置背向雙龍,龍目有的為橢圓形,有的為橄欖形,上頜尖長,與一螭相銜。龍尾向上內卷,兩尾之間以一長方塊連接。下方有一同首雙身螭,螭下身向上內卷。龍頸飾加刻綯索紋的頸圈,龍身飾人字形紋和谷紋,螭身飾平行線紋,龍尾長方塊中填網紋。




展品:戰國 玉珩



展品:戰國 玉瑬



展品:戰國 玉牌


下期預告:路漫漫兮,楚人書房裡的求索



來源:杭州南宋官窯博物館


編輯:陳志華 范雨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 的精彩文章:

TAG: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