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宗說起來牛逼,看起來二逼,回憶起來傻逼的蠢案
2004年,美國特蘭西瓦尼亞大學發生了一起蠢案。
該校圖書館丟了幾本書。
但!價值高達1000多萬美金!
其中,光是約翰·詹姆斯·奧杜邦的《美洲鳥類》手稿,就估值約1200萬美元。
這本書成書於19世紀,當時奧杜邦投身自然,立志畫下美洲的每一種鳥類。
成書後的《美洲鳥類》後來被譽為19世紀最偉大和最具影響力的著作,又被稱為美國國寶。
除此之外,被盜的還包括初版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等珍貴書籍。
2018年,關於本案的電影上映。
片頭,本片打出了字幕:
本片不是基於真實事件改編,這就是真實事件。
片中的四個盜竊犯,共有8人扮演:
4名演員(包括《X戰警》中的快銀--埃文·彼得斯,《敦刻爾克》中的巴里·基奧根);
4名當年本案的盜竊者,扮演自己。
(箭頭所指四人為原型)
於是,這部劇情片中,又加入了些紀錄片的形式。
例如,演員表演的時候,鏡頭一下子切換到對應的真人進行銜接;
有一場戲,甚至讓演員和真人共同出鏡,對片中的疑點進行闡述:
(左:盜竊犯之一沃倫本人;右:快銀埃文·彼得斯扮演的沃倫)
對於這件蠢案,豆瓣上有網友的總結,我覺得夠精闢:
(這事)說起來牛逼,看起來二逼,回憶起來傻逼。
《美國動物》
這起案件,動機是什麼?
先從犯案者說起:
四名竊賊作案之時,均是學生。
這些人,並沒有遇到家暴之類的事件,甚至有的有很好的繪畫天賦,有的則是家境很有錢。
這四人的行為,夠不上反社會人格所推動。
其動機,說白了就是閑的蛋疼的中二青春病。
先看最早的兩名成員。
第一個是看到圖書館中有價值巨高的藏書的斯賓塞。
此人具有繪畫天賦,家庭生活美滿。
只是,這樣的人生對他來說,卻覺得枯燥。
像梵高,莫奈這些人,都是經歷過苦痛,體驗了他沒體驗過的人生,才成為偉大藝術家。
和這些人對比起來,自己太過於平庸了。
沒有這樣的體驗,刺激不出好的作品。
第二位是沃倫,體育生。
他的家庭氛圍差一些,但倒也沒有家暴這類事件:
父母鬧離婚,父親動不動就哭。
他受不了這樣的環境。
於是,他經常通過一些出格的行為,尋找讓自己覺得獨一無二的存在感。
偷食品,他的理由是:
美國餐廳有40%食物都會被扔進垃圾桶,我們是這個星球上最胖的國家。
非洲很多孩子還在挨餓呢。
所以,我們這麼做是要把這些食物從垃圾場里拯救回來。
這老哥,也是追求個性,拒絕過著所謂平庸生活的人。
在那個年紀,卻總是有一堆覺得自己很成熟,實則充滿了稜角的想法。
沃倫還說過:
加入(兄弟會)的唯一原因,就是為了有一天走進一間你不想進的辦公室,見一個你根本不想見的人,做一份你不想做的工作。
於是,當斯賓塞把圖書館的藏書信息告訴沃倫時,後者心思極為泛動。
接著,兩人逐漸搭檔起來,組成了偷竊二人組。
沃倫對於偷竊這事情的後果,甚至還抱著不切實際的浪漫主義:
如果因為這事入獄,後面想辦法逃到加勒比海的一艘船上,像《肖申克的救贖》般,是不是很酷?
偷竊的意義對他們來說,更多地是尋找人生的另一種可能。
所以,這就是第一層:說起來牛逼!
為了活出不尋常的人生而偷竊。
在他們的想像中,這個偷竊過程應該是這樣瀟洒的:
再跳著說傻逼。
這個故事,如果沒告訴你是真實事件,估計你會覺得是編出來的電影。
因為整個偷竊過程漏洞百出,傻逼到頭(不具體劇透)。
不知道背景的觀眾,會以為導演拍的是一部喜劇片。
只是這件在旁人看來搞笑的蠢案,恰恰就是四人當時極為認真所做的事情。
當斯賓塞一開始覺得這事不靠譜的時候,沃倫除了用肖申克的救贖來激勵他以外,甚至還說道:
你難道不想知道,這之後會發生什麼嗎?
呵呵,神偷俠盜,亡命天涯,這樣的情節,只能發生在小說和電影中。
在現實中,做這種事基本上是沒有機會得到這些情景扮演的。
這之後會發生的事,也就是:
坐牢。
何況,這幾個人的行動,留下太多線索和漏洞。
所以,傻逼也就成立了。
然後再回頭看二逼。
他們對於本案件的策劃,越是煞有介事,就會越讓旁觀者覺得:
是頭腦哪根筋抽風了,你們是來逗逼的嗎?
整個計劃是這樣的:
進入圖書館,弄倒管理員,偷走那些目標藏書。
然後,把這些書拿去銷贓,獲得一筆錢(銷贓前,還需找專門機構鑒定以使買家放心)。
注意,這些極具價值的藏書,是放在一間單獨的收藏室里,由一名管理人員看守(老婦人)。
而這間藏館,是不能隨意進入的,要參觀,需預約。
在行動前,這個行動組還做了很多前期工作。
斯賓塞將圖書館的路線圖,分段繪製後再拼湊起來。
沃倫在網上尋找如何策劃一起完美劫案。
兩人又拉了另外兩個隊友入伙:
Eric,會計高材生。但本人膽小怕事,不是這塊料。
他入伙的原因,是為了維持和沃倫的友誼(兩人之前有段時間沒說話了,動機夠二吧?)。
Chas,有錢的肌肉男,甚至12歲就有公司,16歲就置業了。
這四人小組,分工如下:
沃倫和斯賓塞執行偷竊,Eric望風,Chas負責在外面開車接應。
而由於沒有權威版的搶劫教程,於是幾人還從電影裡面學習搶劫方法。
甚至還用顏色為自己起代號(學昆汀的《落水狗》)。
行動之時,把自己化妝成老人。
逃跑路線及時間,經過多次勘察和演算。
甚至,Eric還有見地地提出:
如果我們晚上行動,那時候人最少,最容易觸動警報器。
所以,應該在白天行動。
眾目睽睽之下。。。
就是這樣認認真真地策劃一宗蠢到家的劫案,使得這個事情變得尤為荒誕。
而現實和想像,完全是兩碼事。
之前的瀟洒偷竊行為沒有發生,反而是行動起來,沃倫才發現,原來包括他自己在內,這四人每個都是豬隊友:
如果卡在片中幾個角色的年齡來看,他們這事,也算是青春片了。
誰年輕的時候,沒幹過蠢事呢?
青春期,是允許人犯錯,試錯的階段。
但是,這句話還必須加個前提條件:
犯錯也好,蠢事也好,也分有所為有所不為。
允許,不等於就能以青春期為理由,獲取無限大的自由度。
這其中,總是有一條線是不能踩的。
道理不多說,剛好拿前兩天一個娛樂新聞來做例子吧。
吳宗憲的兒子吳睿軒之前帶女友去醫院看病。
後,吳睿軒在instagram上面發表了在醫院拍攝的照片,然後寫下:
若女友沒有好起來,他就要炸了台北市市政府,讓全民賠罪。
此事一出,轟動。
而吳宗憲很快就帶著兒子出席新聞發布會,吳睿軒付出了代價。
發布會上,兒子發片日,成為退出演藝圈之日。
吳宗憲當眾痛斥道:
你是在屌什麼?
你現在身上唯一的亮度,就是你是吳宗憲的兒子。
你怎麼去面對這些?
說句對不起,我錯了,這個事情就結束了?
沒有這樣的。
所以啊,青春確實是資本。
有的錯,也許可以重新再來。
但有的錯,卻是要付出難以承受的代價。
那起美國蠢案中,四人均付出了7年的牢獄代價。
這代價,就是踩過那條底線所致的。
過線了,誰都救不了,即使是青春年少不懂事,亦然。
事後,四人雖然出獄,還有著不錯的後來。
但即使如此,多年後,他們當年這事還被人拍成電影,還讓人邊看邊笑邊說著一群傻逼。
關於這片子,豆瓣好多網友說的不錯。
就如這一條:
七年牢獄流出的眼淚,都是青春期腦子裡進的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