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皇帝「口諭」無憑無據口頭傳達,為什麼就沒人敢造假?

皇帝「口諭」無憑無據口頭傳達,為什麼就沒人敢造假?

在當代社會很多歷史題材的故事都被拍成了電視劇或者電影,在劇中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很多時候發布命令都會以「聖旨」的形式出現。細心的朋友不難發現除了「聖旨」之外,還有一種名為「口諭」的皇帝命令方式也會頻繁的出現。這種方式不同於聖旨,一般情況下都是由皇帝的親信,將皇帝的意思進行轉述。那麼,皇帝的命令至高無上任何人不能違背,在轉述的過程中如果親信門擅自更改內容該怎麼辦?難道皇帝不怕自己的命令得不到正確的傳達嗎?實際上這些事兒並不需要擔心。

在古代的歷史之中皇帝的命令實際上分為了很多種的形式,自從秦始皇統一天之後就有「命,為制,令,為詔」的規定,於是皇帝所下達的命令就分為了「詔書」和「制書」。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皇帝的命令種類也在不斷增加,直至到了明朝,皇帝的命令種類已經多達了十餘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增加了「諭旨」這一個種類。

「諭旨」一詞出現在明朝是有著一定原因的。在明朝初期朱元璋為了能夠鞏固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就採用了很多的中央集權措施,讓皇帝手中的權利變得更加集中,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就是廢除了一直存在於朝廷中的丞相制度。隨著時間推移,到了明朝的中後期「內閣」這一制度出現在了朝廷中,其權利影響不亞於當初了丞相,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的權利都表現在對皇權的限制上。在這其中比較重要的就是對皇帝命令的限制,明朝規定皇帝在想要下達聖旨的時候,是需要通過內閣進行審議的,一但內閣成員有覺得不妥之處就有權利將皇帝的聖旨駁回,這勢必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皇權。

為了越過這一道審核程序,皇帝就發明了「諭旨」,「諭旨」又分為了「口諭」和「手諭」。「手諭」又被稱為「白劄」有著很強的隨意性,一般情況下皇帝為了傳達自己的意思甚至可以隨便拿張紙條寫上內容直接傳遞給命令接收人,要注意的是一般情況下「手諭」是不會加蓋皇帝印璽的。

在實際的操作中「口諭」和「手諭」並沒有太大區別,雖然說「口諭」不像是「手諭」一樣有字面憑證,一般情況下都是由皇帝的親信進行轉述,但是在下達完命令之後同樣也是需要進行整理和歸檔的。也就是說即使是「口諭」也會有一個書面的備份,既然有了備份作為憑證,造假篡改的可能性也就大大降低了。

不僅如此,在表達內容上「口諭」也與其他方式不同。由於「口諭」的隨意性,讓他的影響力非常的有限,一般情況下表達的內容也都是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造假也就在很多時候都顯得沒有必要了。所以「口諭」隨是皇帝的口頭表達,但是卻不怕被造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話談歷史 的精彩文章:

被後人罵2000多年,直到發現他的陵墓,所有人都沉默了!
細數康有為的風流史,曾納很多年輕的小妾供自己消遣,網友:沒白活!

TAG:大話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