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大將胸部中箭奄奄一息,成吉思汗把他塞進牛肚子里,救了他一命

一大將胸部中箭奄奄一息,成吉思汗把他塞進牛肚子里,救了他一命

弓箭,堪稱是冷兵器時代的戰場王者。作為一種遠距離攻擊利器,精準的箭術,可以輕鬆實現擊殺敵方指揮官的目的,而萬箭齊發,則可以形成強大的殺傷覆蓋面,有效遏制敵軍的集群衝鋒,因此千百年來一直被歷代兵家所重視。弓箭的應用,幾乎貫穿了整個冷兵器時代,成為古戰場上令人膽寒的致命武器。

由於弓箭的大規模普及應用,古代武將在戰場上被弓箭射中幾乎是家常便飯。眾所周知的三國名將關羽,就曾兩次中箭,一次被龐德射中前額,一次被流箭射中臂膀。唐朝有名的猛將李嗣業,手中陌刀打遍西域無敵手,最後也因中箭久治不愈,金瘡迸裂而死。遼國名將蕭達凜,元末反王陳友諒,都是死於弓箭之下。

傳統的箭傷治療,不外乎拔出箭頭,敷藥包紮。但元朝的開山鼻祖成吉思汗,卻獨創了一種治療箭傷的辦法,手段足以讓人瞠目結舌,效果卻出人意料。而且他首創的這個辦法,還被明朝大藥學家李時珍記載入《本草綱目》,並且這個辦法還得以流傳下去,一直到乾隆時期還在應用。

《元史》記載,成吉思汗西征時,手下大將郭寶玉胸部中箭血流不止,傷情很重。隨軍大夫按常規辦法處置後,他仍昏迷不醒奄奄一息,大夫束手無策。郭寶玉是成吉思汗的愛將,眼看他小命不保,成吉思汗放出大招,「帝命剖牛腹」,當場宰殺一頭活牛,把其腹腔清空,再把郭寶玉塞進去,奇蹟出現,「少頃,乃蘇」,不久郭寶玉就清醒過來,療養一段後康復,重新上陣殺敵。

類似的記載在《元史》中不止一處。大將布智爾隨成吉思汗出征,「身中數矢」,血流滿身,不省人事瀕臨垂死。成吉思汗知道後趕到現場,「親視之,令人拔其矢」,然後故技重施,命人牽來一頭牛殺掉,「剖其腹,納布智兒與牛腹,浸熱血中」,布智爾因此獲救,保住性命。

這種治療箭傷的辦法在蒙元軍中還很流行,成吉思汗的兒子窩闊台也會用。在一次攻城作戰中,部將謝睦歡被射中三箭,當場昏死。窩闊台如法炮製,先把箭拔掉,再宰殺一頭牛去掉內臟,「納於牛腹中,良久乃蘇」,又救了謝睦歡一命。

這種神秘的箭傷療法,不僅被鄭重其事載入正史,明朝大藥學家李時珍知道後,載入名著《本草綱目》中,「故書於此,以備緩急」。不過對於其中原理奧妙,連李時珍也惘然不解,只是模糊籠統地歸結為可能是牛血能補氣養血起了作用,也沒能說出個子丑寅卯來。

這種治療箭傷的奇特療法還流傳到清代。清代方書《續名醫類案》記載,乾隆年間有個蒙古大夫,名叫綽爾濟,精通醫術。在一次戰鬥中,清軍武將都統吳拜,身中十餘箭,傷情十分危重。軍中一時沒有牛,綽爾濟想辦法找來一頭運載糧草的駱駝,「濟令剖橐駝腹」,然後把吳拜塞進駱駝肚子,吳拜因此獲救。

筆者查閱一下資料,原來這一招屬於傳統蒙古傷科療法中的「腹罨療法」,由來已久。但其中的原理卻十分令人費解,無法用現代科學常識做出圓滿解釋。有人認為是中箭傷者放入牛腹腔後,傷口與牛血接觸,可能會導致傷口局部凝血反應,從而快速止血,也有人認為是傷者在牛腹腔中可以保持體溫,保證微循環正常,看似有點道理但又經不起推敲。具體什麼原因起了作用,迄今沒有明確答案,只能留待後人研究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專心做歷史 的精彩文章:

秦朝滅亡大軍為什麼不回援,秦始皇遺詔,不愧為千古一帝

TAG:專心做歷史 |